施力
【摘 要】當今電子技術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而電工基礎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電子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顯然不能滿足當今社會全面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本文中筆者從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優化和教學手段優化這三方面對如何更好的開展電工基礎課程談了自己的一點心得。
【關鍵詞】教學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
電工基礎是一門使學生對電子方面產生興趣并且為增強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和繼續學習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礎的電子類入門課程,所以學好這門課程對于一個學電子專業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而職業學校的學生普遍文化基礎差、底子薄的特點更迫使我們對此課程的教學實行適當的優化改革,使之適應社會對全面素質教育的教學要求。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現行的電工基礎在教材內容上理論過深,容量過大,把知識的灌輸放在首位,卻忽視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培養目標及實際現狀。隨著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由“技術員”向“操作工人”轉變,電工基礎的教學應改變傳統的傳授知識為本位的教學思想,打破學科體系,突出應用特點,把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電工基礎的教學內容應作以下這幾方面的優化改革。打破傳統的分塊結構和理論至上模式。教材習題配置要難易適中,具有代表性,并要給出相應的答案,供學生練習時參考。
(1)教學內容應當精辟。就是指應當對書中的繁瑣的理論推導及部分過時及用處不大的理論知識加以刪除,精選理論知識,降低理論難度,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以習題和實踐操作為主。例如:在交流電路功率這一教學內容上,書本上不少篇幅都介紹在如何求各電路的瞬時功率上,而實際上我們在各習題上更多要求我們求解的并不是瞬時功率而是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實在功率,另一方面,職業高中的學生數學底子薄,而求解瞬時功率時需要用到很多的數學知識,對于職高生來說掌握起來有相當難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索性把瞬時功率之一部分內容去掉,留出更多的時間去講解如何求解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和視在功率。
(2)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面盡量要寬,覆蓋面要廣。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要有一杯水。”隨著時代的進步,信息共享,學生的知識面變寬,老師擁有一杯水已經是微不足道,老師的知識要向泉水一樣源源不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所以老師必須擁有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不斷的學習新技術、新理念。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電子在各行各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電工基礎的教學應拓展一些相近或相關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比如說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添加一些數字電路、模擬電路的知識,還簡單介紹一些當前比較流行和熱門的單片機、FPGA、CPLD等。
(3)教學內容上要注重實用性。電工基礎雖然是一門理論課程,但同時它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因此在教學上應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理論課程教授結束后,應及時通過實驗、課程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使其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操作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豐富和發展書本上的理論知識,使之轉化為更高層次的經驗、技能和技巧。例如;在介紹了電磁感應這章內容后,我們可以讓同學們做一個簡單實驗,兩個喇叭用長導線對接,此時這兩個喇叭就成了一部簡易的對講機,學生們在這一實驗過程中會感到特別的新奇,于是就讓他們帶著這一份好奇自己去尋找這部對講機的原理。
(4)教學內容上應有突破創新。老師總是以死板的本本教育,教學設計上沒有任何創新,完全按書本上的東西照搬照抄,那么作為一個學生,也就很難會有什么創新性的思維和想法,因為他的思維中以被老師帶進了一個死胡同,認為只要按照書本上的解釋,依照例題的解題方法就可以達到老師的要求,得到老師的認可。電工基礎的教學應盡可能跟上電子技術的發展,引入新的知識點。例如,在講授電容器串并聯知識點的時候,應把電容器的各種應用場合作簡單的介紹。在課堂上引入新內容,有助于突出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想,培養學生在電工基礎及相關領域中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
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為廣大職教工作者所普遍接受。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觀念,其中的一個重點就是提高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是對教師的一個挑戰,我們應從根本上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努力優化課堂教學,培養新一代的人才。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關鍵在于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電工基礎理論性強,不少教師感覺難以進行啟發式教學,雖然教師也想進行某些改革,但學生往往是啟而不發,最后不了了之,又回到了老路上;而學生則因為理論枯燥乏味,學習沒有積極性。離開理論指導的實驗實習又往往依葫蘆畫瓢,教師作示范,學生照搬,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筆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
1.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氣氛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師凡欲促進他的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在他們的班倡導一種合作、民主、社會一體的作風,這也有益于集體創新能力的發揮”。一位教師的素質不僅擁有淵博的學識,還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是師生互動,達到學生學習方式改變的前提。這必須要求教師最大限度的理解、寬容、善待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追求師生間情感交流的和諧。
2.學生自主探索、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自主探索是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學生在老師創設最佳認知活動的條件下,積極自主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實現知識的再創造的教學活動。
三、教學手段的優化
隨著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素質教育的深入,多媒體作為現代化教學的一種手段被引入課堂,尤其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比黑板板書教學有明顯的優越性,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具有以下優點。
1.優化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可以采用多種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重點。例如在在分析一些復雜電路電流的流向時,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表達到位,而采用flesh課件,電流的流向像流水一樣,非常形象直觀。活動的圖像形象地取代了書本上的靜止圖像,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投入到學習中去,充分發揮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為輕松、愉快、高效地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2.提高教學效率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得不花費很多的時間在黑板上書寫板書和繪圖等,教學效率低。而采用多媒體教學,老師只要預先將大量的教學內容設置在投影片或計算機內,并且可以反復取出,不斷加深學生印象。學生也可以從以往大量的課堂筆記上解脫出來,只記重點內容,而如果要課后復習可以把老師的課件拷貝回去慢慢看,在多種感官的共同作用下,課堂有效注意時間也將大延長,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3.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由于多媒體課件的交互性,能產生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要求,選擇自己想學的內容,以滿足學生多層次的需要。在電工基礎的教學中,引入電教手段、采用多種媒體組合教學,可以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時代呼喚電子技術的發展,時代正在召喚電子技術的人才,中專職校電子技術教學現狀需要進一步改革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優化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模式,開發新的教學體系,促進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龍興.《電工基礎基礎》[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