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鋼英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37-02
根據體育課程標準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體育將成為提高生活質量的要素走進人們的生活。未來學校體育要把握健康與體育的本質聯系,通過學校體育培育學生終身健康與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力和行為。然而要把這一認識真正變成有效的學校體育實踐,首先還得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
一、轉變學校體育只重視競技提高而忽視體育普及觀念。
以前,每學期的體育競賽較多,逐漸導致學校的體育工作重點偏向于課余運動訓練。誠然,上級部門搞些體育競賽,學校的課余運動訓練,都是為了促進全民體育活動的開展,為國家培養優秀運動人才。但它有其偏面性與局限性,不能把它放到學校體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來抓。固而,教育各級各部門在評估學校體育工作時,不能偏面以競技體育為主要標準,更不能只看競技體育的成績。學校也不能只以運動隊成績的好壞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成績。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之際,學校體育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體育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以普及為主旋律,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
二、轉變學校體育片面強調增強學生體質的觀念
多少年來,學校體育的教育思想存在著一定偏頗:重視增強學生的體質,而忽視學生的心埋;強調社會對學生的體育要求,而忽視體育的主體——學生自身的身心需要。因而,在評價學校體育工作成績時,往往以學生體質是否增強作為衡量標準。這樣做夸大了學校體育在增強學生體質中的作用。導致學校、教師采用“強迫體育”。使學生產生“身順而心違”之現象,使學校體育走上傳統型的誤區。我們應該知道,學校體育具有多種功能,除增強體質外,還在心理、社會、文化、教育等其他方面起著作用。因而,學校體育只片面停留在近期效益,即增強體質的方法和手段上,而忽視對學生終身體育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仍是做著表面文章,這樣就難以打開真正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新局面。
三、轉變體育教學就是鍛煉身體的觀念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體育就是體質教育”,體育教學的任務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因而體育教學變成了單純的身體鍛煉,忽視了學生心理感受這一無形的潛在意義。其結果,往往是當我們教會學生某些有形的技術、技能時,他們卻在強烈地表示,“我們不愿意上這樣的體育課”。上課時無精打采,而在自由活動卻興高采烈。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必須遵照新課標的要求,改變長期以來的傳統教育觀念,進行學校體育改革,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教育功能”,以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心理品質及終身體育的教育,重視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興趣、習慣與能力的培養。
四、轉變學校體育就是“校園體育”的觀念
人們總是狹義地把學校體育看成是“校園體育”,把學生的體育活動局限在校園內。長期以來,這似乎成為學校體育的專利。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觀念的更新,特別是二輪體育新課標的貫徹實施,學校體育已經沖破了校園的樊籬,與校外的家庭體育和社會體育產生了廣泛聯系,這是必然趨勢。因此,校園不再狹義的被理解是學生唯一從事體育活動的場所。《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實施,給校園體育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學校體育應結合素質教育,與家庭、社會體育有機結合。
五、轉變傳統的體育教學觀念,樹立為學生終身體育打基礎的教學思想
多年的傳統教學,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們已經習慣于把體育教學的內容、要求、直接地灌注給學生。而教學活動很難成為兒童的主觀需要。但隨著素質教學體育新課標的進一步深入,體育教師必須走出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嶄新的教學思想。
1.變被動教學為主動教學
過去,學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是被動式進行的,給學生一種距離感。如投擲課,教師發令“一、二、投!”學生反應,身順而心違,問教師“何以教之?”答曰:“課標規定。”問學生:“何以學之?”答曰:“老師教也”。長期的定勢教學,教師教,學生學,已嚴重困擾著體育教學的發展。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教學技術手段的進步,學校體育教學過程必將由被動式的知識技能傳授向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向轉化。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了解學生的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活動,起好“導游”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對教材進行再創造,使之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增加學習內容的靈活性和選擇性,培養學生的體育自學能力。如:練習投擲時,教師先讓學生練習向動物投食物,并在練習過程中表揚優秀學生,然后提示動作要領(為什么會投得遠和準),使學生在情緒高漲,無意識之中掌握了投擲動作,讓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輕松。
2.改變以運動技術為主的教學觀念
常久以來,教師在教學中,總認為體育課的主干就是以技術為中心。在具體教學中,只要把動作技術講清楚,做正確,學生掌握好,就是一堂成功課。于是,一代代的體育老師在受到傳統教育影響下,一味追求自身的技術動作,課的運動量和學生對技術動作的掌握率等,造成教學的偏軌。根據新課標的規定及教學目標的重新制定,當前學校在體育教學中,要求教師必須向學生進行體育、衛生保健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通過各種形式和手段使學生了解自己身體,懂得參加體育鍛煉的好處,了解安全知識和保護身體的常識。掌握科學鍛煉身體和自我評價的方法,培養學生終身健康與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力和行為。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富有時代氣息。
3.從單純的生物教育觀向生物、心理、教育、社會教育觀轉變
過去對體育教學目標的追求,重視體質,而忽視心理,如今的學校體育,不僅要育“體”,而且育“心”(學生想不想學)。要有效的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擺脫傳統觀念的種種束縛,學習新理論,了解新信息,樹立新觀念,掌握新方法,通過自身教學能使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健康與體育的意識和行為。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