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澤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57-02
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開展不會到會的認識過程,發展其智力,培養其能力的重要教學形式。問題本身包含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處理,學生能不能主動學,會不會學,與課堂提問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教師無一不把課堂問題的設計作為備課的重點之一。本文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綜合性。
一、綜合性問題的設計
問題本身包含相對完整的認識過程,使學生能相對獨立地主動獲取知識,這樣的問題才具有綜合性。綜合性問題具有相對完整、激發探索、滲透方法等特征。
1.相對完整。小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分階段逐步完成的。具體到每一堂課所學習的每一個新知識,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認識過程。綜合性問題應保證學生相對完整地走完一段認識過程,包含系統的知識結構和豐富的智能因素。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新授階段可以設計如下兩個綜合性問題。
(一)操作要求(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具):
①先作出平行四邊形的高,標出底和高。
②沿著高把平行四邊形剪開,拼成一個長方形。
(二)觀察思考
①割補后得到的長方形的長與原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聯系?
②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的高有什么聯系?
③試著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這兩個綜合性問題分兩次出示,第一個主要解決由平行四邊形向長方形的轉化;第二個重點解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轉化”和“推導”這恰是本節課的兩個重要環節,而且“轉化”是“推導”的前提。這樣設計使這兩個過程相對完整,學生不但弄清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來龍去脈,而且展開了操作、觀察、思考等相對獨立的學習過程。
2.激發探索。綜合性的問題,滲透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提出了學習的具體要求和步驟,具有較強的啟發性和明確的導向性,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如“約數和倍數”一課,在教學“整數”概念時,我設計了下面的綜合性問題:
①觀察下列算式,按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分成兩類。
12€?=3,10€?0=0.5,16€?=5……1,
4.2€?=4.2,3.22€?.14=23,9€?=1,
30€?=6,23€?=5……3。
②把整數除法這類算式中沒有余數的挑出來,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區別整數除法和小數除法,第二個問題通過說整除算式的特點,歸納整除的意義。這樣設計,讓學生在對比中加深對整除概念的理解,問題步步深入,體現了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質及其因果關系的實質,這一過程本身乃是興趣的主要源泉”。綜合性問題有助于形成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
3.滲透方法。達爾文有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綜合性的問題既讓學生明確學習的內容,又讓學生怎樣學。它具有一定的難度,又不至于使學生無從下手,摸不著頭腦。可以說明確具體的綜合性問題本身就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長方形的認識”一課,圍繞總結長方形的特征,設計了一下綜合性問題(課前讓學生準備好學具):
①數一數,長方形有幾條邊,有幾個角?
②用直尺量一量每條邊的長度,你發現了什么?
③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長方形各角,你發現了什么?
④長方形有哪些特征?
這組問題,要求具體使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滲透了操作學習方法、發現學習方法以及分析、綜合的思維方法。
二、綜合性問題的處理
綜合性問題一般是針對知識的重點、難點及關鍵提出的,問題步驟多的可以通過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步驟少的也可以口頭提出,有時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提出。如何圍繞綜合性問題展開學習過程,一般分以下三步:
1.獨立思考
綜合性問題出示以后,可以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包括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等活動,從而保證每一學生都能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
2.小組交流
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交流個人對綜合性問題的探索情況,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從而形成良好的共生效應。小組交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觀點的機會,是群體教學與個別教學有機結合的最佳方式之一,特別是差生有了發言的機會,并從他人那里受到啟發,得到提高。
3.全班研討
這一步是集思廣益、形成結論的過程。在小組交流之后,進行全班研討,對錯誤認識進行糾正,對不完善的結論進行補充或修改,從而產生正確結論。為了扎實地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應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盡量使他們把對問題的認識表述完整,教師對學生的研討要加以引導,對教學時間加以控制。
總之,綜合性的課堂提問是改革教學方法,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有益嘗試。經實踐,學生不但能扎實地掌握基礎知識,而且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當然這只是初步的探索,還待進一步研究。
(責任編輯 劉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