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華
摘 要 繼2014年5月《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之后,省、市分別召開高規格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配套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有關文件,明確提出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職業教育工作的目標和要求,立足當前我市“經濟轉型、縮差領跑”戰略需要,職業教育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勞動者,突破轉型升級瓶頸中被賦予了更加重要的職責和使命。但我市的職業教育與企業的用人需求,與勞動者的培訓愿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些問題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因素,需要我們加以分析,并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 職業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2-0067-02
我國的職業教育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最佳發展期,如何按照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推進人力資源開發與技術進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我們認為,職業教育應與時俱進,統籌發展規劃,激發辦學活力,開展教學改革,推進產教融合,堅持工學結合,提升辦學質量,實現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并舉,滿足從業人員個人成長和職業生涯發展需要,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發展的新突破。
一、存在的問題
1.學生認識不夠,職業院校生源不足。縱觀我市近幾年的招生情況,所有的技師學院、技工學校、職教中心等,各層次、各行業的職業教育類學校普遍招生不足。歸其原因,主要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不夠,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或學生都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希望不輸在任何一個階段的起跑線上,不管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都希望讀大學,做大學問,而對職業學校缺乏價值認同,覺得在職業學校學習會低人一等,學生上什么學校、學什么知識還沒有明確的目的,有的把讀書與就業甚至完全割裂,這樣的認知,一邊大學校園擠破門檻,另一邊職業教育學校門可羅雀。一方面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另一方面職教畢業生供不應求,甚至在職校畢業生成了稀缺資源的情況下,仍然對職業教育不屑一顧。
2.專業設置不科學,教學模式僵化。近年來,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給予職業院校的支持力度很大,公辦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在基礎設施建設、教學設備添置等方面大為改善,但同時也出現資源分配不均、重復建設嚴重,造成部分設施設備利用率不高、資源浪費等問題。比如技師學院建設有高標準的計算機和數控仿真訓練機房,職教集團同樣建成了比技師學院規模更大的計算機和數控仿真訓練基地,兩校同一專業重復建設,造成財政資金的閑置與浪費。同時,職業院校布局和專業設置也不盡合理,公共教學資源沒有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在教學活動中,老師沒有高標準地設計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校也沒有這方面的經費投入和檢查驗收,好多學校仍然停留在老師在上面“之乎者也”講,學生在下面“不知所云”聽。學生的能動性與主動性不能充分發揮,教與學的效果沒有充分融合。
3.職業教育市場意識不強,與就業對接不夠。我市的職業院校以公辦為主力軍,民辦職業學校已潰不成軍,而公辦職業院校則立足市場辦學、順應市場競爭意識不強。核心問題是職業院校的隸屬職能部門對開門辦學的市場規律把握不準,習慣于行政手段解決存在的問題,沒有構建適應經濟形勢和市場需求的辦學體制。目前的現狀是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職能交叉、分散,且又對職業院校管得過多過細,就造成了這些職業院校習慣于在主管部門的行政影蔭下生存,都寄希望于各自的“婆婆”,沒有發揮職業院校作為市場主體的能動作用,職業教育自我挖潛、自我發展能力不足。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訓練、技能提升、學歷教育等多元化的職業教育格局還未形成。
二、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
1.加大政策引導,完善職教體系。堅持以提高質量、促進就業、服務發展為導向,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統籌職教與普教、中職與高職協調發展,建立政府主導的“大職教”工作格局,加快建設我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統籌初升高招生工作,按照高中階段普職招生相同比例,落實好高中階段職普招生硬指標,確保中職學校辦學規模。
3.加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重點解決部門之間職責分散、資源分割和公共教學資源重復建設的問題,堅持“一校一品”,著力打造特色專業,實現全市范圍內中職業學校錯位發展、特色發展,統籌調劑、使用全市職業教育實訓設施、設備等公共教學資源。
4.提高職業院校辦學實效。將職業院校發展置身于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推進、同考評。緊緊圍繞我市石油化工、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業發展需求和區域發展現狀,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職業院校建設中、高級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5.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實操技能。要樹立“人才在先、以用立業”的人才觀,主動把職業教育融入當前“四個荊門”建設當中,穩步推進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相銜接、與產業配套相適應。
6.建立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發展對接制度。充分發揮行業指導作用,搭建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溝通合作平臺,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深度對接。要圍繞我市重點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加快組建以產業(專業)為紐帶、職業院校為基礎、相關企業行業參與職業教育新模式,促進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緊密結合、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逐步形成我市的職業教育特色品牌。
7.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以校企合作為主線,推進辦學模式、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改革。讓企業參與教學過程,共同開發教學課程和針對性教材,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擔任學校專業課教師,全程參與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評價。
8.制定促進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完善制度設計,研究制定校企合作的激勵機制,將目前我省實施的技師培訓補貼辦法引入校企合作范疇,落實再就業資金在校企合作層面的激勵作用,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人才培養的實用性。
9.堅持就業導向,提高教學質量。職業教育本質是就業教育。堅持就業導向,圍繞學生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標。
10.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德育工作。針對職教學生特點,著力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思想品德,培養他們愛崗敬業、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在進行愛崗敬業教育活動中,可將企業負責人請進課堂,講授企業文化、用人標準、規章制度和企業人才發展理念等內容,在提升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成長奠定基礎。
11.堅持知行合一,提升實踐能力。改革以課堂和學校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大力推行“一體化”教學課程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豐富課堂載體,將課堂搬到車間、把工廠搬到學校,讓教師在做中教、學生在做中學。
12.創新機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通過落實專業教師引入機制,突破現有機構編制、崗位設置限制,進一步優化現有專業教師隊伍結構,形成固定崗與流動崗、專職與兼職相結合的崗位設置和用人管理辦法。將技工院校教師隊伍納入教育系統名師表彰范圍,建立職業院校名師表彰制度。完善企業高技能人才定期到校授課和專業教師到企業定期實踐制度,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