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張慧嬌
[摘要]公司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本文先從社會責任的概念和特點入手,同時借鑒日本相關法律規定和著名案例,分析探討董事的受信義務在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中發揮的作用,以期更好的完善我國公司法對此的具體規定。
[關鍵詞]公司,社會責任,董事,受信義務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086-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公司規模的擴大,公司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作用越來越大,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出現了對于公司應否承擔社會責任,如何實現社會責任的探討。在理論界對于公司社會責任的關注更多的圍繞著如何在法律上確認公司管理者的地位和責任而進行的,因為公司的管理決策通常是由公司管理層做出的,對此問題的探討形成了20世紀30年圍繞公司的“管理人是誰的受托人”爭論。本人認為,公司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公司運作利用了社會資源,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只有承擔社會責任才能與社會相和諧,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
什么是公司的社會責任呢?明確公司的社會責任的相關概念是進行其他問題分析和討論的前提和基礎。然而,《公司法》并沒有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概念作出明確的規定。曾經2006年1月在北京大學召開的“企業社會責任”國際研討會上,學者們基本認同“企業社會的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也應該考慮影響及受影響企業行為的各方相關利益人的利益,其中雇員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但專家學者們對于概念的提煉方法、側重點、范圍、內容、體系方面的認識存在較大的分歧。一般認為:公司的社會責任指的是,公司應當依法設立,依法經營,在以營利為目的同時,也應當樹立增進社會利益的理念;在保障公司股東利益的同時,也應當保障公司利益相關人權益的實現。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認為,公司社會責任是指,公司的董事是各種利害關系人的受托人,并因此而應當履行有助于增進受托人利益的義務。
二、公司社會責任的特點
首先,公司的社會責任屬于一種關系責任,而并非積極責任。關系責任指的是,由于一方主體與對方主體具有某種關系而負有一定的責任,這種責任實際上屬于就是義務的范疇;積極責任指的是,負有關系責任的主體因其不履行其應當履行的關系責任而所應承擔的否定性后果。
其次,公司的社會責任是公司社會法律責任和社會道德責任的統一。我國2005年修改的《公司法》第5條明確提出: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第一個“遵守”,即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這是公司在法律層面的社會責任;第二個“遵守”,即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這是公司在道德層面的社會責任。二者一硬一軟,相互配合,共同約束公司行為。
最后,公司的社會責任是對傳統的股東利潤最大化原則的修正和補充。傳統觀點認為:公司具有營利性,應當以為股東謀利益為最終目標,努力實現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而公司的社會責任是從社會本位的觀點出發,認為公司的目標應該是二元的,除了為股東爭取利益最大化外,還應該維護和增進社會利益。
三、日本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規定及思考
相比之下,日本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不在公司法中做一般規定,而是通過改善公司法上的種種制度以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包括:1950年商法修改時所導入的股東派生訴訟,規定只要有一股就可以提起股東訴訟;1993年將股東派生訴訟的訴訟費用劃一的規定為8200日元。在股東派生訴訟勝訴的情況下,原告股東可以請求公司支付律師費等訴訟費用。
日本大阪高等法院2006年6月曾有一個通過股東監察組織提起股東派生訴訟追究食品公司社會責任的判例。在此案中,DASKIN公司進口委托中國工廠的肉饅頭中,存在日本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部分董事知情不舉,繼續容許銷售,并掩蓋違法添加劑存在的事實,結果造成公司是營業額減少,從而給公司造成損失。在提起的派生訴訟中,股東監察組織,不僅追究直接負責銷售的懂事的責任,而且也追究在接受無許可添加劑使用饅頭銷售報告后怠于進行事實調查、對外界進行公布的董事的責任。判決結果是,直接負責銷售的董事承擔106億的損害賠償責任。負有監督董事責任的社長和專務董事承擔5億日元、其他董事監事承擔2億日元的損害賠償責任。
在確立董事因違反企業社會責任的義務而承擔責任方面,該判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到公司組織和治理的層面。在企業經營決策中實施企業社會責任要求建立公司內部的控制機制,明確董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受托義務,并完善董事涉及企業社會責任受信義務。
四、董事的受信義務在實現公司社會責任中的地位
董事對外責任和董事豁免權是董事受信義務的兩個方面。董事對外責任意味著把“按照行業準則和國際慣例,遵守法律法規,積極回應國家政策導向等”即對利益相關人承擔義務視作董事勤勉注意義務的應有之義,在董事違反了上述義務并且存在惡意和重大過失的情況下,該董事可以被要求對公司、股東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董事的豁免權意味著,董事善意的相信為了全體成員的利益,遵從多數人對企業的期望,即使做出了不營利或者違反營利目的的決策也應受到豁免。上述案例確認了食品的安全性是食品公司應負有的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社會責任。回收已銷售問題食品,向消費者公開事實是企業的義務。如果怠于公布銷售違法食品的事實,即使是沒有直接參與產品銷售的董事或監事,因違反善管義務,也應當對產生損害的一部分承擔賠償責任。從此判例可以看出,日本商法對于董事的義務不是局限于股東而且也需要考慮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人的權益。當然,本案例是通過股東代表訴訟的方式追究企業社會責任,董事在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也造成公司營業額減少,給公司造成損失。
但是,在企業社會責任實施中要求董事向利益相關者承擔責任有可能演變成“對所有人負責,也就是無須對任何人負責”。也可能出現利害關系人彼此利益沖突的情況下董事如何取舍的問題。而且從現有規定利害關系人條款的大多數相關公司立法來看,這些利害人條款僅授予公司在經營決策時的一種裁量權,并未確立董事對于利害關系人的義務與責任,這樣有可能會讓投資人覺得自己的投資收益可能受到公司董事擅斷的影響,影響其投資預期。因此,賦予董事在股東與利益相關人之間怎樣的平衡標準,還需進一步思考。
五、公司法第五條相關規定的解讀
我國新修改的《公司法》第5條的規定體現出我國通過成文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努力,但該條實質上只是宣示性條款的性質,并無強制力,也無相關配套規定,不能在公司法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首先,我國公司法中對董事的義務的規定只限定在忠實、勤勉,董事會對股東會負責,未將利益相關人利益納入董事的考慮范圍。其次,在董事作出決策侵害社會公眾利益時,無法通過股東代表訴訟追究其責任。一方面,我國股東代表訴訟的提起主體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連續一百八十日以上單獨或者合計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東。復制日本“一股運動”通過購買股票成為股東可操作性不強。通過請求股東提起的方式也需考慮實務難度。另一方面,股東代表訴訟要求董事對公司造成損失。一般而言,對于污染環境等行為,雖然造成社會公眾利益受損但是短期來看節約了公司生產成本,對于公司利益受損的舉證較為困難。可見,目前我國無法通過第5條的規定實現董事社會責任的受托義務。
結語
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既需要公司內部治理機構的完善,當然也需要公司外部其他法律法規以及社會公共政策的共同努力。例如相關的勞工立法可以為勞動者利益提供保護,強化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和強制披露產品成分和性能可以為消費者利益提供保護。2012年我國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公益訴訟制度,為環境污染等大規模侵權案件提供了救濟途徑。
公司社會責任理念的提出,是對傳統的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一種修正。公司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可能導致公司利潤的減少或成本的增加,但與此同時可以為公司樹立良好的聲譽和優質品牌效應,這些都會作為公司的無形資產,有利于公司的長遠發展和營利目標的實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