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嶺 呂琚
[摘要]高校會計專業課程考核改革需要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本文深入分析了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本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特點,提出重新構建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設想。
[關鍵詞]會計專業;考核;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122-02
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公平、公正考查學生學習效果,評判教師教學質量,全方位反饋教學過程及教學結果。高校會計專業大部分課程仍采用傳統考核方式,即課程“平時成績+期末閉卷成績”綜合評價學生課程學習的結果。這種評價方式造成學生考前死記考試范圍,評卷教師評判成績參與較多個人情感,難以真實反饋教師授課水平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因此,改變會計專業課程考核模式,探索和建立有效的考核評價體系非常迫切。
一、我院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現狀
會計專業是經管專業中科學理論與社會實踐性緊密結合、操作性較強的專業,我院長期研究其課程教學改革,但缺乏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構建的改革。
(一)考核形式簡單,與教學改革內容偏差
目前,我院會計專業課程考核形式仍是以“平時成績+期末卷面成績”為主,平時成績包括作業和課堂考勤,期末學生參加課程結業考試(紙質閉卷考試),最終以兩項成績綜合來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課程知識的能力和水平。但是日常學習過程中學生作業抄襲現象比較重,課堂出勤率雖然很高,但不能檢測學生在課堂上掌握課程知識程度。期末課程結業考試前任課教師會給出復習范圍。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偏重理論性,較為抽象,考試題型設置簡單且不易變化,諸如: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等課程內容主要是會計基本理論和會計實務處理;稅法、經濟法等課程主要是法律條款理解和運用;審計課程內容也是理論性較強。這些專業課程各有其特色,并不能僅通過期末將相關知識點列入考卷中就能測試出學生的運用能力。
近年來,我院不斷加強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和研究,并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尤其是教學法運用的研究。例如:我們在會計學基礎、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稅法課程中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擬法、角色轉換法、小組討論法等鍛煉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可是我們卻忽視了將教學改革與考核評價結合檢測學生真實掌握專業知識的水平。
(二)考核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
考核評價主體是決定考核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指對學生成績考核評價的組成主體。我院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主要由課程授課教師決定,課程的考核標準由課程組長統一制定。此考核評價主體較為單一,由一位教師決定學生課程最終成績和掌握知識水平缺乏客觀性,不可避免出現人情分、感情分,對正確判斷學生真實學習能力產生誤導,存在一定非公正性。例如:《稅法》課程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都只有授課教師一人作出學生課程綜合評判,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和案例分析由授課老師決定成績,如果授課教師缺乏教學經驗和專業知識積累,那么這種考評勢必會影響學生課程最終成績。
(三)考核權重設置不合理,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我院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中平時成績占總成績30%,期末終考成績占70%。從考核權重上看,期末卷面考試成績占較大比重,說明我們在考核學生能力水平時看重期末對課程知識點的考察,輕視了課程形成性考核,淡化了學生主動性能力開發和運用的考核。專業知識學習是需要在一個較長過程中積累、不斷反復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掌握,這種輕過程重結果的考核權重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學習效果,也不能真正開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設想
通過對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不合理狀況的分析,為了達到教學改革與考核評價統一,真實反映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及時反饋教與學信息,我們提出以下改革設想:
(一)重視教學過程性考核,隨時隨地評價學生學習情況
根據我院會計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實踐,我們應在課程考核評價時結合教學改革思路多關注過程性考核評價。隨時檢測學生學習內容程度和效果,便于授課教師隨機做出教學調整。教學改革貫穿教學全過程,能夠反映出學生在不同階段對專業知識點的理解情況。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互相之間都有遞延性、交互性,各章節內容存在系統性,彼此影響。重視教學過程中的考核,目的就是要分階段獲取學生掌握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反饋信息,逐步擊破學生各教學環節點上對知識理解的不足和困惑。當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作業不能客觀反映學生真實學習水平時,只有在課堂上由學生單獨完成教學內容時,才能真正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
諸如:《稅法》課程,我們在稅種講解前,運用任務驅動法安排學生課前了解該稅種基本知識點,作為作業提交;深入學習稅種理論內容后即刻進行案例討論,根據討論情況作出考評;定期組織學生了解我國稅法新政策,組織小組辯論賽,根據學生在辯論中的表現和對知識靈活運用的能力作出考評。我們在學生接受課程知識不同階段、不同時期隨時進行考核,及時反饋學生對階段性課程內容的接受程度,對學生全過程學習進行系統、客觀、連續性的考核評價。
(二)構建考核評價主體多元化,多視角寬口徑考核
考核評價主體單一在審視學生綜合知識運用能力高低時存在狹隘性,個人主觀性較強,尤其是缺乏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在對學生課程成績考核評價時并不客觀。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人物主要就是教師和學生,評價主體為授課教師和點評教師構成,授課教師即作為學生課程最終考核評價人,也是學生學習過程考評者,授課教師參與和監督整個教學過程。點評教師由常年講授會計專業課程且教研經驗豐富的高級教師擔任,他們可以參與學生課堂案例討論評判成績。這樣,既可以幫助年輕教師或者擔任新課教師增加教學經驗,也能夠公平、公正評價學生專業知識運用的真實成績,適當點評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endprint
除了教師角色參與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學生也可以作為考核評價的主體。學生雖然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學習程度較淺,但他們對于新知識的學習興趣較大,把考核的部分任務分配給學生,會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相關課程內容的主動性,他們必須經過較深入的學習才能為其他同學的學習活動作出評價。學生參與考核評價不僅是對自己專業能力的鍛煉,也是自我個性發揮的展示,還可以學習、借鑒其他同學的優點。當然學生評價主體缺乏一定的成熟度,在理解和把握知識點上稍微欠缺,因此,學生的考核評價成績可以適當設置權重。
我們在《稅法》課程教學過程中運用了案例分析、小組辯論、當今稅務熱點問題討論,聘請該門課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給予考核評價,每次討論更換評價教師,學生處于緊張會更加積極準備資料完成任務,從而達到了教學目的。小組辯論賽可以充分發揮每個同學的個性能力,同學們表現積極踴躍,學生課余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做好了充足準備,但也有學生準備不夠充分,明顯底氣不足,資料欠缺。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幫助授課教師更好地分辨學生對課程內容掌握的深淺程度和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引導學習較差的學生。
(三)合理分配考核權重,突出過程性考核權重
考核評價主體多元化影響考核權重的合理分配,根據各考核評價主體給出的成績分別加以權數,通過綜合加權,得出學生最終綜合成績。考核結果受到考核評價主體在總評成績中權重、比例的影響,分配權重關鍵在于考核評價主體對課程考核的重要性及客觀性。既然要加強會計專業課程過程性考核,在設置學生考核、任課教師考核、專家考核權重時加大權數,建議占綜合成績的50%左右,而期末終結性考核是對課程全過程學習知識的綜合考核,也應占綜合成績50%。例如:在《稅法》課程中我們將專家考評權數設置為0.3,任課教師考評權數設置為0.4,學生考評權數設置為0.2,作業+考勤考評的權數設置為0.1,此部分為過程性考核中的權重。期末終結性考核中考卷或者課程論文權重設置為1。然后再將這兩部分成績乘以各自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相加取得。這樣既考慮了教學不同階段下學生能動性的測試,又融合了課程專業知識綜合性的測試。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發揮了學生個體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效果,還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以及教學質量信息的反饋,最終達到高校課程教學考核評價的目標。
三、構建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根據教學任務提前做出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案
在授課之前,我們應當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安排教學任務,開課時布置給學生,給予學生足夠時間準備,同時我們根據教學任務分模塊、分任務設置合理的考核評價項目、實施階段、實施對象、小組人員分配等等,以保證考核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提高學生認識度,積極督促學生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在開課時我們應該給學生講解清楚該門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成績構成、比重權數的設置,旨在提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要嚴肅認真對待每一堂課程的學習。教學任務的驅動更有利于增加學生完成任務的緊張感,授課教師應該在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后督促下一項任務的準備,以保證學生按時并高效完成任務。
(三)根據課程特點設置考核評價權重
盡管都是會計專業課程,但每門課程還是有其差異性,采用考核方式也不盡相同,我們在設置考核評價權重時要深入分析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才能制定合理的權重。
總之,高校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應根據專業課程的特點進行構建,多關注過程性考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從多方位、多角度、科學、合理的建立會計專業課程考核評價體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