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庭標?何振
〔關鍵詞〕微視頻;中學;心理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綱要》)明確提出,要“根據中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任務”,“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貫徹落實新《綱要》精神,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教育局遵循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成立了“中學Movie Spa心育研究同盟”,開展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研究,使得全區中學心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明顯增強。
一、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內涵
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是指在心理課的設計和實際操作中,根據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常見問題,精心挑選或制作能夠引起學生共鳴、傳遞正能量的心理類微視頻(電影),并從心理學角度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深刻領會視頻(電影)內涵,重新審視并接納自我,幫助學生獲得情感的發展和心靈的成長。
二、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依據
(一)心理學界有研究
早在20世紀初,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就提出“電影是一種心理學游戲”,做了電影心理學研究的初次嘗試。法國著名電影符號學家克里斯蒂安·麥茨最先將電影藝術與心理治療結合起來。英國心理醫生弗雷德經臨床實驗正式提出“電影療法”,于2003年得到了英國皇家精神病學院的正式認可。
近年來,“電影療法”作為心理咨詢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心理學界的廣泛認可,在歐美許多國家的心理診所中開始流行。
基于此,我們經多次論證,提出把心理微視頻(電影)引入中學心育教學,作為開展學生團體心理輔導的重要載體并進行實驗研究。
(二)視頻教學有優勢
愛因斯坦曾說過:“電影作為教育方法的優勢是無與倫比的?!毙睦砦⒁曨l(電影)是“視覺的具體性和再現性與聽覺的抽象性和表現性相結合的典范”,具有空間的、動態的、情景化的、可視化的特點,可以帶給學生生動、真實、立體的感覺,能將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深刻的內容直觀化,符合中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觀影時,學生“觀其形”“聞其聲”“會其義”,在心理教師的帶領下積極思考,對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與行為進行分析,從而深刻領會影片內涵,學會在別人的故事里反省自我、解讀自我、規劃自我,也是對心理學常識和規律進行深度解讀和探討的過程。
(三)青年學生有需要
據調查,電影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手段,正在深深地介入青少年的發展和成長過程?,F今成長起來的青少年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不僅缺失父母的陪伴,還缺少童年的玩伴,他們正是在電視、電影的陪伴下長大的。正如某影評人所說:“我們之所以要看電影,是因為可以經歷我們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無法經歷的事情。”可以說,電影和電視是青少年和外界建立聯系的重要窗口,也是他們體驗精彩人生,學習做人道理、做事規范的最便捷途徑,更是他們釋放情感、休閑放松的重要渠道。因此,將心理微視頻(電影)應用到中學心育教學中,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四)心理教師有需求
新《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學科化的傾向,避免將其作為心理學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學理論的教育,要注重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然而,縱觀當前的中學心育課,“心理”味普遍過淡,甚至完全變味。很多心理教師將心育課上成了心理學知識講授課,被學生譏諷為洗腦的“思想政治課”。還有一些心理教師雖然重視學生的活動體驗,但由于沒有把握好度,把心育課變成了“體育課”或“游戲課”。怎樣才能使心育課散發出久違的馥郁“心”香呢?心理教師普遍反映急需一個上好心育課的抓手,對教師來說要容易上手、操作簡便,對學生來說要內容生動、易于接受,既能帶給學生豐富的活動體驗,又能“引導學生心理、人格積極健康發展”。隨著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深入實踐,我們欣喜地發現心育課的“心”味變濃了,教師會上心育課了,學生上心育課的興趣變濃了,都盼著上心育課了。
三、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素材
(一)素材的主題
根據新《綱要》規定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我們將中學心育教學內容進一步劃分成六大主題,分別是自我意識(自尊、自愛、自信、 自律、自強)、人際交往(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異性關系)、學業發展(入學適應、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心理)、情緒教育(情緒與情感、情緒認知、情緒表達、情緒管理)、青春期教育(青春期心理衛生、性教育)、生活適應(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生涯教育、財商教育)等。心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安排或學生即時需求確定上課主題,視每節課所要表達的主題內容,從公開發行的電影、電視、網絡節目中搜集適合的視頻素材,也可以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心理小品或話劇。
(二)素材的選用
為有效實現心理微視頻(電影)在心育課中的價值,心理教師在選用視頻素材時要遵循典型性、正面性、問題性、時代性等原則。
典型性,即所選視頻素材要切合上課主題,能反映心理事件與所適用的心理原理的對應關系。
正面性,即所選視頻素材傳遞的道德取向和價值觀念必須是正確的、科學的、積極的。
問題性,即所選視頻素材要帶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沖突,便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啟迪。
時代性,即所選視頻素材要考慮學生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能夠激起學生的內心共鳴。
(三)素材的處理
通常情況下,一部電影時長在1個小時以上,一期電視節目時長也在30分鐘左右,而一節心育課的時間僅有40~45分鐘,把整節課都用來給學生觀看視頻,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對選用的視頻素材進行技術處理。
結合教學實踐,我們認為,每節課原則上選用視頻3~5個,每個視頻時長以不超過5分鐘為宜。心理教師可以使用QQ影音、會聲會影、視頻編輯專家等軟件對視頻進行截取、色彩處理及文字編輯,進一步完善視頻內容。如果能夠根據視頻內容設計相應的程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操作,還能突破傳統教學時間、地點的限制,增強教學的靈活性,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四、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實施
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實施非常簡單,整節課的設計分為導入活動、視頻賞析(包括觀看視頻、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享)、師生總結(側重教師引導)三個環節。
“導入活動”又稱為“熱身活動”,心理教師設計開展趣味性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融入課堂。
“視頻賞析”環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電影賞析,而是心理教師從專業心理學的角度設計一些問題,讓問題引領學生走進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在別人的故事里解讀自己的生命體驗,在深層次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重新接納自我”。
“師生總結”環節則是學生在心理教師的引導下暢談、分享心靈感悟與收獲。
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交叉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視覺沖擊和視聽享受中“得到心理休閑和放松身心之余,也能品嘗到深入淺出、營養豐富而回味良久的心靈大餐”。
第一環節,導入活動。
江蘇省懷仁中學孫禪玉老師執教的《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一課,聚焦高中生“人際交往”中的“親子關系”,截取了電影《青春派》中的5段微視頻進行教學,在導入環節設計了“謝天謝地,你來了”的1分鐘即興表演活動。課前,孫老師讓男女生搭配分組,每組4名學生,其中兩名學生扮演員,另兩名學生分別扮導演和編劇。教師播放第一段微視頻《畢業告白》:“居然在高考前拍畢業照時,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大聲地用泰戈爾的詩句向暗戀了三年的黃晶晶表白,收獲了甜蜜的初戀。但很快初戀的甜蜜就被聞訊趕來的母親破壞了”,請各組學生進行劇情續演。由于學生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參與熱情非常高,表演也相當精彩。這個“導入活動”設計非常巧妙,先用微視頻《畢業告白》把學生吸引到劇情中來,再讓學生進行劇情續演,從觀看微視頻到劇情續演,一步步將學生吸引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不自覺地進行了換位思考,為后續教學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視頻賞析。
再以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張萍萍老師執教的《叫我第一名》一課為例。本課關注高中生的“自我認識與接納”問題,選用的電影是《Front of the class》,講述了“BoBo患有先天性的妥瑞氏癥,導致他無法控制地扭動脖子和發出奇怪的聲音,為此遭到眾人懷疑,成長路上屢屢受挫,但他不拋棄夢想,不放棄信念,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張老師將“視頻賞析”環節分成了三個教學版塊,依次是“走進自己”“接納自己”和“預見自己”,并以此為主線截取了BoBo“求學”“求職”“求業”經歷的三段微視頻供學生觀賞,通過帶領學生對主人公如何應對“妥瑞癥”的剖析,引導學生感受接納的力量,并聯系自身實際,體驗接納帶來的改變。在此過程中還穿插設計了寫一寫“我的那些煩心事”“想一想”“我能做些什么”“試一試它還可以是……”(折紙游戲)等活動,配上或輕松歡快或平靜舒緩的音樂,讓學生的腦、手、身、心一起動起來,詩意地沉浸在享受的課堂中。
第三環節,師生總結。
此環節是整節課的點睛升華。教師要將引導學生分享感悟與收獲、交流經驗與方法作為任務重點。如在《當“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一課尾聲,孫嬋玉老師設計了“請你來支招:青春期的我們,如何和父母相處”的活動,讓學生各抒己見,分享和父母相處的技巧。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教師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學生通過溝通加強親子間的平等對話,通過換位思考增進親子間的相互理解,在生活里演奏好“青春期”與“更年期”的交響曲。
五、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的提問
問題設置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一堂好課總是由一連串好的問題銜接起來的。通過實踐,教師們普遍認為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提問。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提問也是個技術活,就像抽血,只有扎對地方才有效。只有把問題問到學生的興趣點、情感的共鳴點、思維的興奮點上,才能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一)提高視頻文本解讀能力
問題設置是否有效根本在于教師對視頻文本的解讀能力。要設置好的教學問題,必須在研讀視頻文本上下足功夫。教師不能僅局限于觀看截取的視頻片段,而要原原本本地觀看選用視頻的完整版,對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及行為表現進行深度解讀,深刻領會影片內涵及所要揭示的主題思想。透徹的視頻文本解讀,有助于教師把握問題設置的重點,將設問與視頻文本、學生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直抵被問者的心靈深處,取得好的提問效果。
(二)根據視頻文本內容來提問
學生在欣賞微視頻(電影)時,通常會比較關注劇情的發展、人物的行為及語言、場景及色彩的變化。但是,由于自身閱歷及認知能力有限,學生看問題經常會停留在表面,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以致產生誤讀、誤解。教師要把學生的關注點作為提問的“設問點”,抓住重點、難點、疑點發問,借問釋疑,以達到幫助學生厘清認識的目的。如電影《Front of the class》的主人公BoBo說要“感謝多年的同伴,最執著的老師——妥瑞氏癥”,執教的張萍萍老師就此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你怎樣理解BoBo的話?引導學生要欣然接納自身的不足,同時,以建設性的方法和態度將不足之處轉變為自身優勢。
(三)巧用心理學效應來提問
在心育微視頻(電影)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投射效應”和“自己人效應”。根據“投射效應”,學生常常以為教師知道自己心中所想,這就要求教師樂于做學生的“知己”,學生想什么,教師就問什么?!白约喝诵眲t要求教師盡可能放低姿態,讓學生把教師當作跟他們相同的人,在接納中敞開自己的心扉。有位心理教師想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說那些煩心事”,剛開始沒有學生愿意講,于是教師先講述了自己工作上的煩心事,“沒有剛工作時的那種激情了,想回到從前的那種狀態,打算翻翻剛工作時的老照片,看看自己寫的教案、隨筆,跟以前的學生聊聊,重新找回剛工作時的感覺”。聽完教師講述的煩心事,開始有學生愿意講了,并且越來越多,課堂氣氛逐漸活躍了起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團市委,無錫,214000)
編輯/王晶晶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