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程+唐本森


[摘要] 目的對晚期雙側膝關節炎的患者分別采用同期與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的方法治療,并對其臨床效果與安全性進行探究比較。方法選擇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4例晚期雙側膝關節炎患者,并按照隨機投擲的方法將其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平均每組42例患者,給予實驗組患者采用同期雙膝關節置換術的方法治療,對照組采用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的方法治療,并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與術后的情況及HSS評分。結果對照組的住院時間(45.1±10.4) d明顯比實驗組的住院時間(22.6±5.4)d長,對照組的輸血量(616.1±263.5)mL明顯少于實驗組的輸血量(1014.9±403.8) 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引流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評分改善程度(38.6±23.7)與對照組評分改善程度(35.5±24.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P>0.05)。結論同期雙膝關節置換術與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兩種方法在臨床效果與安全性上并無明顯差異差異,各有各自的優點與缺點,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病情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法。
[關鍵詞] 雙側膝關節炎;晚期;同期與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04(a)-0053-02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深,老年人的某些器官或組織也變得十分脆弱,以骨性關節炎為例,大部分老年人均有關節疼痛等癥狀,主要表現在膝關節處,稱為膝關節炎,表現為當坐立或下蹲一段時間后,站起來均有些困難,需用雙手支撐膝蓋才能站立,嚴重影響到了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而沒有及時治療會造成膝關節畸形。因此,特對2012年9月一2014年9月間該院收治的84例晚期雙側膝關節炎患者分別采用同期與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的方法治療,并比較其治療的安全性與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在該院接受治療的84例晚期雙側膝關節炎患者作為該次實驗的研究對象,將84例患者按照隨機投擲的方法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平均每組42例患者,其中實驗組男16例,女26例,年齡46~65歲,平均年齡(56.1±9.8)歲,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4例,骨性關節炎36例,創傷性關節炎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47~67歲,平均年齡(57.3±10.6)歲,其中類風濕性關節炎3例,骨性關節炎36例,創傷性關節炎3例。兩組患者在關節炎類型、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差異兀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
84例患者均對手術治療方案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首先給予所有患者仰臥位,麻醉方式根據患者情況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大腿根部上氣囊式止血帶,以膝關節的正中間作為切口,沿髕旁內側進入關節,清理游離體,滑膜,把骨贅、髕下脂肪墊及半月板等結構進行切除,對膝關節內外后側進行初步軟組織松解致初步平衡,行股骨、脛骨截骨,上試模,檢查膝關節屈伸間隙、內外翻間隙以及關節穩定性,依據試模情況再松解周邊軟組織,安裝假體,再采用骨水泥加以同定,后交叉韌帶由醫生選擇性保留,最后放人引流管。實驗組在做完一側的手術后繼續進行另一側的手術,而對照組先做完較嚴重一側的手術后休息1~4周,等傷口痊愈拆線后在進行另一側的手術,方法同之前較嚴重一側。
1.3 術后護理
術后所有患者均給予手術部位彈力繃帶進行同定,手術當日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鈣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劑量為正常劑量的1/2,第2天給予正常劑量至1周后給予80~100 mg,l次/d。術后的第1周給予患者口服塞來昔布膠囊進行鎮痛以及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2~3 d后指導患者下肢功能訓練,如高抬腿練習,并時常下地練習走動。
1.4 觀察指標
術后采用HSS評分對膝關節功能進行評分:根據患者的疼痛、關節穩定性與恢復狀態、活動度等來進行評分。比較兩組患者術中與術后的情況及HSS評分。
1.5 統計方法
統計分析時采用SPSS 17.0軟件分析,用(x±s)表示計量資料,用X?檢驗計數資料,用t檢驗比較組間,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的住院時間(45.1±10.4) d明顯比實驗組的住院時間(22.6±5.4) d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輸血量(616.1±263.5) mL明顯少于實驗組的輸血量(1014.9±403.8) 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引流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HSS評分的比較
患者術前、術后1年HSS評分及評分改善程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炎是膝關節最常見的疾病,分為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創傷性關節炎三種,由于在我們青年時期沒有好好保護膝關節如經常負重、著涼、下蹲、跳躍等,長年累積后發生在中老年時期,若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就會引發膝關節畸形等其他疾病,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
根據該組實驗中表1和表2的數據顯示,對照組的住院時間(45.1±10.4) d明顯比實驗組的住院時間(22.6±5.4) d長,對照組的輸血量(616.1±263.5) mL明顯少于實驗組的輸血量(1014.9±403.8) m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與引流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前、術后1年HSS評分及評分改善程度差異均兀統計學意義(P>0.05)。對膝關節炎患者采用常用的方法是雙側全膝關節置換,但其分為同期與分期兩種,就字面意思,同期是指兩側同一時間段內做手術,分期是指在患病較重一側做完手術后等患處恢復后再對另一側進行治療,相隔20~30 d。同期優點為其住院時間較短,可以降低患者在醫院中的經濟負擔,只進行一次手術,只做1次的麻醉,可以減輕患者術后的疼痛;缺點是由于其術中需要的麻醉時間較長,所以總輸血量較多。分期優點是其總輸血量少,但缺點是進行兩次手術,住院時間長,所承擔的費用也較多。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病情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
綜上所述,同期雙膝關節置換術與分期雙膝關節置換術兩種方法的臨床效果無明顯差異,但各有利弊,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手術方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