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一 呂靜 劉琦
摘要:吉林省農業人口比重大,受耕作方式的限制,人口居住比較分散,而且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對人口承載能力較強。因此以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為基點,以中心城市發展為帶動,實現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城鎮化將是吉林省未來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人居環境;制約因素;路徑
一、吉林省鄉村人居環境概述
“十一五”期間吉林省農村居民人均村收入連續7年保持2位數的增長,全省新農村建設總投資227.06億元,實現道路建設從“鄉鄉通”“村村通”開始轉向“屯屯通”和“戶戶通”。“十二五”期間吉林省將進一步實現新農村建設向農村新型社區跨越。各地市進一步建設和改造農村泥草房、綜合開發農田水利、道路交通、安全飲水等項目的資金,同時,積極調動發揮鄉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的主體作用,形成綜合性、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強力推進城鄉統籌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全省新農村建設水平,切實改善農村民生,構筑城鄉一體化新格局。
二、吉林省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問題剖析
2007年吉林省在全國率先展開了大規模的農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居住條件,提升了城鄉環境面貌,但目前吉林省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在能源節約和建造節能省地型農村住宅方面存在較大問題。
1.吉林省鄉村聚落規模的差距懸殊和布局結構非常不合理,土地利用率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業用地和非農業建設用地規模優勢的形成和發揮,更不利于村莊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和提高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水平。
在整體用地布局的分布上存在鄉村人口規模相差懸殊、村莊用地布局松散和土地功能混雜并且浪費現象嚴重。吉林省鄉村普遍存在著宅基地超標,村莊建設中不同結構和時期的住宅相互穿插,互為鑲嵌,致使村莊內出現空置房和閑置宅基地的現象幾乎出現在每個村莊。村民住宅的建筑布局和類型出現兩極分化,經過建設規劃的村莊整齊劃一缺乏變化,自由演變的村莊則存量土地的集約利用率極低。
2.課題組通過129個鄉村的調研發現,農民新建住宅一般會在舊址上推倒重建,或是依附于舊有的村落,供熱、供氣、排水、排污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不配套,使得新住宅依然坐落于舊日的臟、亂、差環境之中。對于教育、醫療和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綠化、美化等軟環境建設,以及二、三產業的發展布局統籌考慮不夠,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群眾生產、生活需要。
3.調研中發現在西部鄉村家庭能源消費結構中,冬季取暖能源消費達到家庭總消費比例的46.6%。同時西部地區農民住房不斷拆了建、建了拆,不僅占用毀壞大量耕地,而且消耗大量能源。另一方面西部地區農村建筑節能工作起步較晚,農村建筑磚木結構占到了65%以上;基本不用專業施工隊伍。
4. 近二十年來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導致污染源帶到鄉村,交叉性污染導致鄉村生態條件面臨威脅。特別是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由于過度采伐毀林開荒和補充生活能源等原因,森林和草原大面積減少,加之受到落后耕作方式的影響,水土流失加劇。而中部地區鄉村由于強調城市工業的大規模調整和優化,將原來集中于城市的各種污染源帶到農村,從而擴散為交叉性的大面積污染。
5.吉林省廣大鄉村自身經濟落后、歷史賒欠過多和鄉村聚落布局分散,導致基礎設施建設長期得不到改善。特別是體育和衛生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缺乏,無法滿足農民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
6.多年來吉林省鄉村原有的傳統文化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理念的影響,特別是部分富裕的村莊急于改變居住狀況,鄉村建設出現了盲目照抄大中城市建設式樣的趨勢,傳統建筑風格被破壞喪失了鄉村原有的特征和優勢。在整體村莊布局規劃時,缺乏對村莊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的尊重,使得地域原有的建筑文化特色以及村莊特有的空間格局喪失。
三、吉林省鄉村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
作為農業大省吉林的城市和鄉村人居環境的二元特征明顯,近二十年由于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國家農村改革政策的推進,使鄉村主體獲得了相對自由的行為空間,但導致的結果卻是鄉村聚落空間無序化發展趨勢明顯,特別是西部和中部地區鄉村生態景觀破壞嚴重,鄉村傳統文化正在逐步衰落。
通過課題組的實地踏查對吉林省鄉村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有以下幾個方面:
1.缺少歷史時期的數據積累,缺乏鄉村類型分布統計和分析。研究鄉村人居環境建設首先需要在不同層面、不同尺度上對鄉村的類型進行分析和統計匯總。吉林省村莊數量多、規模懸殊,由于長期缺少歷史時期的數據積累,全省不同類型農村住區的分布數據長期缺乏,了解其空間上的差異的特性和程度是制約吉林省鄉村建設的首要因素。
2.城鄉統籌背景下鄉村發展格局的調整任重道遠。強調鄉村空間的完整性和合理界定,適合鄉村發展特點和吉林省保持鄉村健康發展是基本前提,科學地進行鄉村分布格局調整進一步細化和深入研究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密度差異,建立合理的城鄉聯系,重點協調城鄉產業,合理保護鄉村發展格局,把鄉村居住空間,生產、旅游設施等空間類型進行統籌考慮。
3.缺乏對村莊分類的系統研究,鄉村規劃成果難以實施和操作。目前我國標準《村鎮規劃編制辦法(試行)》,沒有針對村莊提出有所區別的內容和標準。吉林省目前村鎮規劃一方面與上層規劃的銜接不足,另一方面村莊規劃編制辦法缺乏分類指導,導致村莊規劃難以得到落實。
4.目前鄉村規劃沒有針對村域內的農田、林地、草場、牧場林進行整體性規劃,導致對空間資源配置、功能布局等方面沒有明確統籌考慮。同時由于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原來集中于城市的污染源帶到農村,從而擴散為交叉性的大面積污染。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對環境保護和資源利用的規定。
5.目前我國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限制和農民的鄉土情結又使得“離土不離鄉”成為普遍現象。吉林省東北地區由于毗鄰韓國和俄羅斯,出國務工人員不斷增長,部分農民已轉向從事非農業生產,進入小城鎮居住,使少數村成了“老年村”和“空心村”,造成耕地荒廢,宅基地浪費的現象不斷出現,導致人居環境質量越來越差。
四、吉林省鄉村建設路徑選擇策略
吉林省鄉村建設路徑選擇的關鍵是編制科學合理的鄉村編制,在鄉村規劃編制中必須強調以下建設策略的實施:
1.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策略
突出區域區位,優先發展特色。區域鄉村建設同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不斷優化農業結構,改造傳統農業,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關注地帶性資源整合、城鎮區劃整合以及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共享整合發展。
2.基于生態經濟發展的設計策略
推進鄉村城鎮化建設與發展生態環保效益型經濟結合起來,確立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村莊。
3.基于城市角度的設計策略
有機整合農村居民點空間功能,合理配合農村居民點空間布局規劃。
4.基于人活動角度的設計策略
確定空間布局的場所和空間布局方式和方法,利用導向性設計,確定公共活動空間的位置選擇及數量。
5.基于可持續發展角度的設計策略
關注農村居民點的綠色生態性設計和節能性設計,強調物質及非物質歷史文化保護性設計。
6.基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設計策略
加快行政區劃調整,強調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建立高效靈活的土地流轉機制,完善和穩定農村土地承包制度。
7.基于制度建設角度的設計策略
完善經濟制度特別是農村金融制度。建以政府資金為杠桿,以市場運作為基礎的融資機制,以多種方式參與鄉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經營。
五、結語
縱觀吉林省的不同地區雖然經濟發展和地域特點各有不同,多年來鄉村建設缺乏科學的引導,村落中村民住房布局比較分散、規模效益低、耕地荒廢的現象嚴重。編制科學合理的鄉村編制成為吉林省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以中心城市發展為帶動,實現城鄉互動、一體發展的城鎮化將是吉林省未來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吉林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規劃處.2020吉林更美好--吉林省城鎮體系規劃(2011--2020 年)解讀[J].中國建設信息.2011
[2]任桐.吉林省鄉村人居環境建設困境與優化路徑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邵喜武,郭慶海.吉林省鄉村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及路徑選擇[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7(2):152.
[4]張雪梅.吉林省鄉村地域功能分異特征及其發展模式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呂靜.鄉村吉林[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李澤一(1992-),男,漢族,德惠市人,城鄉規劃專業2011級本科生,吉林建筑大學,研究方向:吉林省西部鄉村人居環境評價研究。
呂靜(1969-),女,漢族,長春市人,教授,工學碩士,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研究方向:寒地城市發展模式與小城鎮建設、吉林省城鄉人居環境設計與評價研究。
劉琦,吉林建筑大學城鄉規劃專業2011級本科生
本文系吉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吉林省西部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及優化對策研究》(201410191002)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