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要: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就是應用少量的土地資源、財力資源等其它資源,對于周圍的生態環境盡可能少的干擾,同時達到綠化城市的最終目的。在技術上,需要應用生態設計來展現節約型城市園林用地。以往園林是貴族人才能夠擁有的,也是貴族驕奢淫逸生活場景的展現。所以城市園林綠地理論需要進行革新,要提倡新文化運動,打破被稱為國粹的“造園”之術,利用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建人地之間的和諧關系。
關鍵詞: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實踐
引言:我國城市城鎮化建設的腳步很快,新時期我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更加的追求檔次,在園林綠化中移植多種非鄉土植物、冷季型草坪、還有古樹的大量應用,高檔硬質材料應用的過多,景觀小品等占有的比例很小,使得我國城市園林綠色建設花費的資金不斷的上漲,但是城市園林具有的優點和長處卻沒有全面的發揮出來,而且其經濟性并不是十分的良好。如何建設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也成了社會密切關注的話題,本文就是對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地與實踐進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夠對相關的從業人員有所幫助。
一、節約型城市綠地的設計理論
(一)地方性
城市綠地設計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對于任何的任何一個綠地設計而言,實際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園林綠地的建設地點,當地自然條件允許、自然能夠對設計有什么幫助。
首先需要尊重鄉土知識,吸收當地人的經驗。當地的居民依賴環境獲得所需要的一切資源,其中包括水資源、能源、藥物等。當地區域的一花一草,一水一石都是具有含義的。當地居民對于環境的理解是長久生存經驗的累積。其次是需要適應場所的自然過程,新時期對于園林綠地的需求與古代人們園林綠地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相似點,但是設計并不是就意味著模仿或者受到傳統模式的束縛。生態設計理念展現,新的設計方式任然是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自然過程就是場所中的光照、水文地質、植被等內容。設計的過程就是要將這些具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合理的融入到設計之中,保障場所的健康,同時也是在保護設計物本身的健康。最終就是盡可能選用當地的材料,鄉土植物和建設材料的應用是生態設計中的重要內容,因為鄉土的植物適用于當地的環境,使得城市園林綠地的管理維護資金可以有效的降低,而且目前我國許多當地植物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也在逐漸的小時,所以保護和利用鄉土植物也是節約型城市綠地設計的理論要求[1]。
(二)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種。要想保證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對不可再生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同時不斷提升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率。對于可再生資源而言,很多的資源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過度的開發和利用也會使得可再生資源變為不可再生資源,對于可再生資源的應用應選用保本取息的方式。
注重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不可再生資源是自然遺產,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特殊自然景觀元素的保護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城市濕地的保護、自然水系和山體的保護。這些特殊自然因素都是經過長時間的自然演變產生的,是生物、人、土地長時間共存共生的記過,主要表現為具有獨特性的生活環境和生物種群,還有一些特殊的文化景觀。減量是節約含義中的一部分,最大限度的減少對于能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以及其它資源的使用情況,提升一切資源的使用效率。城市園林綠地設計中需要給予自然過程更多的尊重,并且對其進行合理的利用,例如:光照、水等,這樣能夠有效的減少對于能源的應用。新型的技術與傳統技術相比較,新型技術對于能源以及資源的消耗會比傳統技術減少很多倍。對于城市綠化而言,即使應用的物種和植物的配置方式不同,例如:林地取代草坪,本地的樹種代替外來樹種,這樣就能夠有效的減少能源、資源的損耗,還能夠有效的節約灌溉需要應用的水資源,減少或者是避免化肥的應用,除草劑也不需要使用,同時植物還能夠自行進行生長的繁殖。用有限的土地建設具有多元化生態服務功能的城市園林綠地工程能夠更深層次的展現“減量”的概念[2]。
(三)要自然做功
自然界沒有存在沒有任何價值的物質,任何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都會擁有一個完善的生物鏈,以及屬于自身的營養級。秋天樹葉的飄落就是春季植物生長的營養。公園中經常清掃枯枝落葉其根本就是對于循環系統的破壞。在城市綠地的維護管理過程中需要注重將廢物轉化為養料,例如:返還枯樹落葉、對雨水進行收集補充城市綠地的地下水。自然環境是具有一定自我組織和自我設計能力的,過多的人為干涉反而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在城市園林綠地設計過程中,必須要體現生態工程理念。
二、節約型城市綠地實踐案例
在我國某一大學的新建校園中,園林綠地設計師用東北的稻作為景觀組成的素材,在校園中設置了一片稻田。在隨著季節變化的稻田景觀中,設置了許多讀書用的桌子,讓稻香與書聲良好的融合在一起。設計師應用最為普通、經濟性高的材料,在現代化的校園中展現了關于土地、人民以及農耕文化的耕讀故事,詮釋了新型景觀設計理念,也直接的表明了土地資源壓力和糧食安全危機所持有的態度。建設場地原屬于高產農田,是東北水稻的種植用地,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這一自然特征在設計師進行市場勘察的時候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場地因為建筑施工受到了一定的破壞,但是對于場地的了解,這里非常的適合植物的種植。時間緊迫、資金有限、還有著特色需求,面對這些需求稻田是最為合適的景觀戰略。因為稻田適用于本地種植,而且建設和后期的維護管理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資金,見效的速度很快,在短時間內就能夠展現不同生長周期的稻田景觀,同時還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文化意義。
結語:中國傳統園林設計理念不會想著節約二字,因為它的起源和其就有的本質就是古代貴族驕奢淫逸生活場景的展現。正因為如此城市園林綠地設計理論必須要進行革新,直接的面對目前的環境危機,回歸于生存藝術,還需要大力的推廣和倡導白話景觀和白話城市,應用綠色節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土地與人直接的和諧關系。
參考文獻
[1]王國玉,白偉嵐,梁堯欽.我國城鎮園林綠化樹種區劃研究新探[J].中國園林.2012年第2期
[2]袁婧嫻.關于營造“生態節約型園林”的策略研究[J].現代園藝.201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