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紅梅
摘要:本土音樂是音樂與本土文化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音樂與中華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體現,高校作為國家培養教育工作接班人的搖籃,對于傳承中國傳統的本土音樂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將本土音樂引進高校音樂教育,一方面對以本土音樂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的重要發展有著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對本土音樂在傳承和保護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對于廣西地區高校的音樂教育暴露出一些缺陷,音樂的民族性是非常顯而易見地在人們的意識中聚積成一種特定的音樂文化傳統的表象類型模式。因此,深刻地理解廣西的原生態音樂形式,并為基礎音樂教學服務,對于保護廣西的地域和民族音樂文化都具有非常顯著的意義。
關鍵詞:廣西高校 ? 本土音樂 ?傳承
一、多彩的廣西本土音樂文化
廣西地區在音樂教育文化傳承中有些不足,這與它的歷史及地理有關。廣西是一塊神奇的土地,由于地方的封閉,個性鮮明的文化得以被保存。廣西民間傳統的音樂傳承形式、音樂教育方式等,還有獨具特色東盟音樂、繁榮的壯族音樂文化有其開發和利用的空間。
廣西地處祖國南部,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個民族,與東南亞音樂有著密切聯系與交流。現對這幾種民族文化簡要分析對比。
壯族音樂主要有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5種,其中民歌最為豐富,并對其他音樂體裁有深遠影響,而壯族音樂文化價值特征主要是渲染情緒、交流思想感情,以歌會友,以歌傳情。
苗歌主要分為律體和自由體兩種,苗歌講究韻律與和聲協調,語言儲蓄精煉,旋律優美動人,善于抒發感情,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侗族男女各有其自己的腔調,有合唱形式,各地有其自己特色與腔調,多以流行自命名,語言風格上在南北地有其差異。
這幾個民族主要特點:自由性,其歌曲內容源自于生活,對于這些本土民歌的傳承應該要采取理論與實踐整合化的教學模式。我們在進行簡要的比較后,發現這些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形成與其地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可追溯到各民族音樂文化之根,其獨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在于農業社會的文化、自主創造的文化以及開放兼容的文化。對于少數民族音樂有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美學價值以及多元特征,這為高校音樂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文化資源,所以對于廣西地區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有著一定的地域優勢和文化優勢。
在日漸開放和廣泛的交流之中,本土音樂文化特色正在漸漸遠去或褪色。即便被稱為神奇的土地的趨同化也以非常快的步伐在推進。當然,這也不僅是廣西,還有很多地方。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大慶形象地比喻說:本土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區保持特色的“根”。要留住“根”,就要做鄉土教材的挖掘、編寫、推廣工作,否則“根”就斷了、丟了。
二、廣西高校本土音樂教育現狀
廣西民族地區教育事業正面臨著加快發展的好時機,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難得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這為廣西高校的音樂教育事業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在文明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文化音樂的傳承一直是口傳心授,在知識與視野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高校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更是步履維艱。
(一)廣西高校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現狀
對于分析廣西高校對于本土音樂文化傳承,應該分析其高校對于本土音樂傳承的現狀,以及在社會一度高舉本土音樂文化傳承、高校傳承本土音樂文化中,其本土音樂文化的拐角點問題的相關分析。
1.高校傳承本土音樂,無力進入基礎教育
廣西的高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對于高校傳承本土音樂文化,高校師生所學與基礎音樂教育有其一定的鴻溝。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一直處于所謂的“小專業”的地位,音樂教育似乎一直處于一個可有可無的境地。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資源缺失問題更顯突出,高校傳承本土音樂文化,本土音樂文化教師無力進入基礎教育。
2.本土民歌弱化,傳承步履維艱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民族聲樂逐漸接受西方聲樂理念,各種藝術教育機構和藝術團體紛紛投入到民族聲樂與西方聲樂的發聲技巧相結合的學習、研究中,“學院派”的產生使得部分人認為只要美聲才是上廳堂的高雅藝術,而本土民歌作為草根文化落后和原始的表現,其生存和發展的舞臺逐漸的縮小。
3.社會現代氣息濃郁,本土育苗成長受阻
一個優越的環境加之豐富的教學資源是對于取得良好的音樂教學效果的基礎條件。但就音樂教學設備,教師用書和學生的音響資料都是可有可無的,音樂教師在教學上,也并未意識到如何去更好地教學及去思考傳承當地特色文化來活躍教學氣氛的問題,反而去教自己會唱的改編的流行歌曲,長此以往,對于本土特色文化了解的缺失,使本土育苗成長受阻。
4.傳承氛圍暗淡,新舊交接斷層
主觀方面,許多年輕人熱衷時尚、追求新潮,卻對本土民族傳統技藝和傳統的文學形式失去興趣,不愿繼承,除專門的文化工作者、專家以外,很少關注關心,后隨著老一輩民歌手逐漸的淡出舞臺,傳承活動、傳承環境也不斷的萎縮,民歌傳承人也出現了斷層現象,在高校音樂教育活動中,傳承出現種種困難和阻力。
三、廣西本土音樂文化在高校的傳承策略
廣西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其音樂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而對于廣西高校來說,傳承廣西本土特色的音樂文化有其優勢和使命,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也有一定的策略與路徑。
(一)創新當地民間音樂進行音樂教學,凸顯音樂教育審美功能
讓有特色、簡單易學的民間樂器進課堂,創新當地民間音樂樂器進行區域教學。“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廣西地方特色中自制簡單的音樂教學設施不僅讓本土音樂富于特色,同時應用于音樂課堂也符合了“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當地的民間樂器特色,可以吸引學生興趣,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是學習廣西特色樂器的創新,又是一次二度創作的學習機會。
(二)充分利用當地音樂資源,有效傳承當地本土音樂文化
1.在高校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利用當地資源有效的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這一載體,長期不斷地播放當地的民族音樂,從音樂學習的環境上耳濡目染的感受到鄉土文化的熏陶。另外也可以在學校的走廊上還有教室的墻壁上貼一些帶有民族風俗的圖片、文學資料以增強學校氛圍。
2.利用本土文化資源,結合高校音樂教育的實際特點——傳承機制,嘗試引進民間藝人做教師來傳授音樂文化的深度含義,讓學生充分地和這些本土藝人零點式的接觸,從而增強親和力,提高他們對當地音樂文化的興趣。
3.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合作性的學習模式,增強和諧團結的理念,最終形成成果匯報。
(三)重視本土音樂文化課堂教學,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1.民歌進課堂
民歌進課堂通常是指將民歌演唱、欣賞等課程帶入傳統的音樂課程,或是在專業的聲樂演唱、欣賞課程中加入民歌相關內容(如演唱技巧、風格、語言、民族風俗等),使其演唱表演得到強化。另外可組織社外實踐活動,如校內外的聲樂專業比賽、社團活動、演出聯誼、匯報演出、下鄉采風等相關知識的學習和鍛煉,達到提高演唱水平、豐富演唱知識、傳播本土民歌的作用。
2.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
在專業設置課程上應結合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特點,注意在內容上難易程度適中,主要調動學生們學習本土民歌的興趣,做到突出重點,根據課程的不同作用,將專業課程可分為三類:
(1)音樂技法類課程:如視唱、樂理、多聲部音樂訓練等;
(2)方法類指導課程:如民族聲樂理論、音樂教學法。任何一種技能、技巧都是有它一定的理論基礎予以支撐、指導,在高校對于本土音樂的傳承上,民族聲樂理論、音樂教學法則對本土音樂的傳承提供了理論保證。
(3)民族音樂知識課程:如中國音樂史、中國民歌、少數名族音樂欣賞等,根據廣西地方的特色改編、創編民歌,讓學生了解民歌的產生、歷史和現狀,為以后進一步研究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3.特色培訓課程
特色培養課程是最能實現本土音樂文化特色、教學互動與教學成果的課程。如邀請民間藝人、專家、研究人員定期和輪流的進行講學,使學生既近距離學習民間技藝,又能了解學科前沿信息,有利于本土民歌的傳承與創新。
4.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目前音樂表演專業課不外乎就集體課、小組課和個別課幾種。
(1)集體課
無論是集體的排練課還是分合、分聲部演唱,主要是以優秀的本土文化民歌作品為主要的授課內容,使學生在集體的氛圍中感受到民歌學唱的氛圍,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共同演繹,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協調能力。
(2)小組課
學生分為2-5個人一組,選擇不同的歌曲進行學唱和排練,通過老師的指導,讓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在學唱時遇到的問題,相互的討論,以此循環,提高學生的積極與主動性,促進了教學質量。
(3)個別課
個別課是要具有一定的條件性,采用的是一對一的授課形式,面對面的口頭授課,這樣的上課形式具體很強的針對性,也可讓幾名學生進行旁聽讓其指出意見,從而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四、結語
總之,廣西農村音樂教育的改革的確由于客觀條件等原因受到很多的發展限制,然而這對于廣西長期的旅游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而言卻是勢在必行的。充分地利用廣西農村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使廣大學生更為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和熱愛自己的家鄉是有必要的。民族性的突破點——正如廣西東盟音樂周中廣西藝術學院陸建業教授說的,一要設身處地的去體驗尋找,設身處地的了解體驗與感知當地的音樂文化,另外對當地的民族性的文化要有所選擇、有所感知、積累,抓住歷史的機遇是其關鍵。
在我們思考學校音樂教育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時,應結合民族地區自身的發展特點,建設性去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必須考慮民族傳統音樂教育傳承的獨特經驗。教育機構在思考本地文化發展的同時,更應重視的是民族地區有特色的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從根本上而言,這也是協調和解決當前農村音樂教育相對落后的現狀,提高廣西的文化品位,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廣西音樂文化的一種全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路煒峰.信息技術與少數民族藝術課程整合思路的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11,(02).
[2]張愛民.對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思考[J].甘肅教育,2002,(12).
[3]秦軍.泰州市農村學校教學中滲透和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研究[J].兒童音樂,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