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英偉
[摘 要] 目前,哈爾濱市醫療衛生數據中心、電子病歷系統等已在各大醫院全面鋪開,全市80%以上市屬醫院建成了電子病歷系統,醫院內部實現了醫務管理、電子病歷、檢驗檢查、醫學影像等信息系統的互聯共享。但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著缺乏宏觀指導、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醫療資源不平衡、相關法規欠缺等問題和制約瓶頸。加快發展哈爾濱市“互聯網+醫療”的對策是: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編制哈爾濱市“互聯網+醫療”規劃;加快醫療衛生信息云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社區醫院建設和“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宣傳普及;完善法律法規,確保醫療信息安全。
[關鍵詞] 哈爾濱市;“互聯網+醫療”;對策
[中圖分類號] F713.36 [文獻標識碼] B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今年7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互聯網+”的十一個重點行動領域。其中,益民服務領域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衛生服務。在黑龍江省“互聯網+”推進工作會議上,陸昊省長也提出,在醫療方面,全省要實現線上的掛號、分診、候診、交費、取報告和線下的檢查、診斷、治療相結合。加快發展“互聯網+醫療”,有利于哈爾濱市進一步優化醫療服務流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降低醫療服務交易成本,進而推進醫療衛生資源更高效地使用、更均衡地配置,有效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一、哈爾濱市“互聯網+醫療”發展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哈爾濱市于2011年獲批國家“電子病歷”試點城市,并以此為契機啟動了“云醫療”建設,普及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推廣遠程醫療和健康管理、醫療咨詢、預約診療服務等,開始了“互聯網+醫療”的初步探索。目前,全市225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安裝應用了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已經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374.83萬人,全科醫生簽約服務123.47萬人。同時,社區醫療機構與大醫院建立了雙向轉診試點,在道里區、方正縣開展了雙向轉診系統建設,患者轉診擁有了綠色通道。醫療衛生數據中心、電子病歷系統等已在全市各大醫院全面鋪開,全市80%以上市屬醫院建成了電子病歷系統,醫院內部實現了醫務管理、電子病歷、檢驗檢查、醫學影像等信息系統的互聯共享。
盡管哈爾濱市的“互聯網+醫療”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制約瓶頸。一是缺乏宏觀指導。“互聯網+醫療”是一項創新性工作,在《意見》出臺以前,由于國家沒有宏觀指導意見,省、市也沒有相關的建設指導方案,市內各衛生行政部門和醫療衛生機構根據各自的需求和能力自成一體開展建設,形成了一個個塊狀的獨立體系,從而導致各地區參與的積極性參差不齊,在推進“互聯網+醫療”建設中進度不一。二是信息資源難以共享。隨著各醫院信息系統的日臻完善,醫院數字化建設也日益成熟,在各醫院就診只需一張卡,醫生診斷、化驗報告和數據、CT影像等都可在醫生的電腦終端顯示出來,實現無紙化傳輸。但目前哈爾濱市各大醫院都有各自的“一卡通”,這些珍貴的醫療數據信息還躺在各自醫院里,不能互相共享。三是患者就醫習慣導致醫療資源不平衡。合理的就醫方式應該是小病上社區醫院,大病、疑難病上大醫院,但由于社區醫院在醫療服務水準、醫療技術水平等各方面較大醫院落后,患者對社區醫院的信任度不夠,無論大病小病往往都是直接上大醫院,造成大醫院人滿為患,掛號難、看病難現象在哈爾濱市各大醫院非常普遍。四是相關法規欠缺。盡管許多信息技術在全市醫療領域內已經廣泛應用,但確保醫療信息安全的制度、法律法規建設卻相對滯后。如在信息化環境下如何保護患者的就醫隱私;又如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電子簽名的法律性質、法律效力等還不明確。隨著“互聯網+醫療”建設的推進,更多的法律空白點還將不斷產生,需要相關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
二、加快發展哈爾濱市“互聯網+醫療”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加快編制哈爾濱市“互聯網+醫療”規劃
“互聯網+醫療”建設是醫療衛生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體現“以人為本”服務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一項相當艱巨復雜的惠民系統工程,需要進行科學謀劃,加強頂層設計。哈爾濱市應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和全省“互聯網+”推進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新醫改的要求和醫院信息化建設實際,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加快編制“互聯網+醫療”規劃。特別要把握以下幾點:一是循序漸進。由市先制定規劃框架,確定“互聯網+醫療”分階段目標和任務,區縣(市)在此基礎上制定各自規劃。二是統一標準。規劃中要對網絡框架、硬件要求、應用軟件等提出統一標準,同時,還要盡快對全市現有醫療信息化標準進行清理,逐步建立跨醫院的醫療數據共享交換標準體系。三是因地制宜。“互聯網+醫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前哈爾濱市衛生行政部門和各大醫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積累了許多有用的信息,規劃要充分考慮先期醫療信息工作基礎,充分整合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減少浪費。
(二)加快醫療衛生信息云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建議為全市醫療衛生機構裝配統一標準和規范的應用軟件,配備計算機終端產品,通過標準化流程設置,打通過去彼此孤立的“信息島”,初步形成縱向連接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橫向覆蓋主要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療衛生信息云平臺。一是建立全市統一的就診卡和個人電子健康檔案,就診卡作為身份的唯一標識與身份證號一一對應,可在全市范圍內實現居民健康檔案查詢、電子病歷查詢、檢查檢驗結果共享。二是完善衛生電子政務平臺、藥品監管平臺和各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系統,實現全市醫療體系的所有數據互通共享。三是要充分考慮系統的開放性,實現信息與相關單位的充分共享。醫療衛生信息系統有許多基礎數據需要從政府其它信息系統獲得,如人社部門、公安部門、民政部門、教育部門、藥監部門等,同樣,它的信息也應可供其它部門共享,今后還要做好與全省乃至全國各地全面對接的準備。
(三)加強社區醫院建設和“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宣傳普及
一方面,要加強社區醫院醫療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升社區醫生業務能力,提高社區醫院醫療服務水準,使社區醫院能夠與大醫院通過“互聯網+醫療”系統實現即時會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電視、報刊雜志、網絡及社區宣傳板等媒介,加強“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宣傳普及,讓市民了解、體驗到“互聯網+醫療”帶來的便捷和好處,使患者逐漸改變就醫習慣,做到有病首選就近的社區醫院,小病在社區醫院解決,大病、疑難病再由社區醫院通過區域臨床影像會診中心轉診至大醫院,中途也無需再掛號、重復做各種檢查,直接由大醫院醫生會診治療。這既可使看病難問題有所緩解,也可使醫療資源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
(四)完善法律法規,確保醫療信息安全
一是在“互聯網+醫療”建設過程中,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規,確保網絡、信息的安全。此外,需要盡快填補“互聯網+醫療”建設中產生的法律法規空白點,制定有關醫療信息安全保障的地方性法規。二是健全信息安全管理組織體系。制定嚴格的人事管理制度,確立安全管理的規章制度,分級管理、責任到人。三是重視保障個人隱私。嚴格按照衛生部《電子病歷基本規范(試行)》進行操作,避免病歷被篡改、毀壞等情況的出現。同時,醫院和醫務人員需要調用患者個人信息時,必須插入病人的醫保卡;患者通過互聯網查詢自身健康信息時,也必須輸入卡號和密碼。四是制定和完善信息系統應急處理預案和數據庫備份策略,建議采取市醫療衛生數據中心集中儲存和各醫療衛生單位分級儲存相結合的方法,以備在特殊情況下實現數據的快速恢復。
[參 考 文 獻]
[1]李華才.“互聯網+”創新醫療服務模式[J].中國數字醫學,2015(8)
[2]孔維琛.互聯網:重構醫療生態[J].中國經濟信息,2015(15)
[3]徐爭榮.“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的創新與機遇分析[J].互聯網天地,2015(5)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