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蘭簫
【摘 ?要】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公共空間也逐漸被私有化,在其中媒介的影響和作用不容小覷。媒介所建設的個性化的抽象空間,構建了新的城市空間格局,降低了人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影響了人們處于公共空間里的心態與做法。
【關鍵詞】公共空間;私有化;媒介;城市規劃
公共空間一直以來都是城市人居環境當中最為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元素之一,不僅是城市管理研究領域的重點,也是政府所進行城市規劃時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因為私有化于政府而言,可以提高公共空間的使用率,降低一些設施和土地的空置率;于城市居民而言,私有化后的空間大大豐富了自身的生活,提高了便捷性;于城市而言,這改善了公共空間的使用感受,從而有利于公共空間品質的提升。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之下,以最優化的方式利用城市里的公共資源,必然導致了公共空間的私有化使用。
然而,在城市公共空間逐步根據人們的需求而不斷私有化的過程之中,媒介在其中的作用與影響不容小覷。在中國的傳統社會里,公私領域并未被明確分開,且事實上,城市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本質上也是從西方所引來的概念,伴隨著我國的現代化、城市化的過程應運而生,兩者也承擔著各自不同的功能。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媒介的更新迭代,從最初的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再到如今日新月異的手機、電腦等新媒體的產生,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邊緣慢慢被模糊化了,也就是說,城市里的公共空間被媒介所私有化了。
在本文的討論之前,首先應當明確城市公共空間的定義。美國社會學家Robert Park曾以公共空間為基本概念來闡述城市居民是如何認識城市里的新環境的,里面指出“居民認知城市的過程是基于共同的價值觀和共同利益的社區組織機構以及在公共空間中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完成的”。而空間本身便是城市里最主要的景觀,“寬闊的林蔭大道是城市空間的縮影”,城市屬于這個空間里的每一個居民,同樣人們在公共的空間當中自由活動,可以獲得共同的愉悅。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城市公共空間是相對于私人空間而言的。隨著人們對于私人空間的日益重視,公共空間逐漸被私人化的情感和心理所取代,成為了一個只有著抽象的城市環境卻沒有持久的人際交往的空間。越來越多的城市規劃者已開始承認城市居民腦海中的公共與私人概念隨著經歷和觀察的角度變化而變化,因為二者的界線已日趨模糊,甚至相互交融。薩克(Robert Sack)認為,“公共空間雖然已越來越非人際化,而且與社會生活的關聯性也在降低,但對城市社區的重視實際上已形成了一個連接私人與公共空間的紐帶”。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淺談媒介對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的影響及作用。
一、媒介構建新的城市空間格局
在信息革命與經濟全球化浪潮的沖擊之下,全球許多城市空間出現了形式上的趨同,城市地域性的文化標志處于瀕臨滅絕的邊緣,城市公共空間里的文化平衡被破壞。媒介影響了城市空間的物質基礎——產業結構,它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商務流程,通過媒介,我們尋求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獲取信息的速度也大幅提高,信息的傳播更為迅速了。
缺少媒體的時代,我們的祖先用自己的雙腳和簡單的工具來達到身體的位移,完成對新領地的探索,然而現代城市空間瞬時置換的生活節奏卻改寫了傳統意義。如今,“數字化”的城市管理,這個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通過系統的網絡架構去管理和規劃具象的物質城市。我們在家里的時候便可以通過媒介來查詢城市里公共交通的路況、公共圖書館的借閱情況等等,城市規劃和管理部分則可以通過媒介所構建的數字系統,及時進行對城市基礎數據的更新與管理,提高了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城市空間因為媒介的多維化,不僅限于人與人在公共空間里的交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城市里的虛擬空間和物質空間同時存在,維度得到了拓展。韋伯認為,城市空間包括物質、活動和互動三個要素。其中物質要素是指物質空間要素的位置關系;活動要素是指活動的空間分布;互動要素是指城市中的“流”。流動是媒介的本質,建構了新的城市空間,將世界的信息整合在了一張網中,從而產生了對空間的互動和再配置。
媒介通過數字化的方式,使孤立的空間聯系了起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也逐漸模糊。報紙、網絡使我們在城市里的公共空間里也可以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電話、社交網絡使我們在城市的公共空間中也可以同他人進行交流。那么此時,人與信息流、人與人通過媒介,在城市公共空間里構建了一個小型的抽象的空間,仍是在處理自己私人的事宜。在傳統意義上,公共空間的娛樂功能和交往功能因為小空間的形成而被打破了,因為此時人們可以輕易地將公共變為私人,且不影響他人在公共空間的生活。
由此可見,媒介影響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構建,展開了城市無形的框架結構,促成了城市公共空間功能的弱化。真實的地點和虛擬的場所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在城市生活模式轉變過程中相互補充。
二、媒介降低人們聚集公共空間的需求
隨著時代發展,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降低了人們聚集的強度和內涵,居住的私人空間得到改善,計算機、電視等媒介的普及使得我們的信息溝通更為便捷。城市空間的智能化,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結構,進入了媒介深度融合和智能合作的新階段。
城市里的公共空間主要有道路用地、廣場用地、公園和街頭綠地這四類用地,道路滿足人們的交通出行的功能;廣場、公園等用地主要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和娛樂需求,比如散步、鍛煉身體、集會表演等等行為主要都是在廣場和公園里進行;街頭綠地則是美化了城市,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城市的空氣,提供給人以寧靜愉悅的感受。在媒介化的時代里,傳統公共空間的功能都可以被替代,如通過手機、網絡人們社交也更為方便快捷,而且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的社交都游刃有余,而娛樂的方式也多樣化,紛繁復雜的游戲、影音都給人以豐富的娛樂化生活……“宅男”“宅女”正是這一現象下的衍生品。
而當我們處于公共空間里的時候,當實際所得的少于新媒體帶給人的功能時,選擇新媒體后,人們也就處于了通過媒介構建里的空間里,此時公共空間只是一個具象上的場所,提供休息的地方,但并非人們精神所處的空間,沒有發揮出城市公共空間的作用,反而和私人空間所提供的功能一樣,缺少了需求,那么夸張點說,與私人空間并無異,也即公共空間的私有化。
三、媒介影響人們處于公共空間的心態
在歐美國家,公共場合較于國內都是更為安靜的,回到私人空間之后,才會自由地來發泄自己的情感。這源于人們有著各自的空間及影響人們往往遵循著一定的“公共禮儀”來處理公共場合私人交流的問題。然而,在一個“不間斷聯絡”的年代,“這些公共禮儀仿佛在一夜之間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基于人們一貫對于城市公共空間安全性的擔憂,我們處于公共空間中,往往是彌漫著防御性心理的,人們不愿意彰顯自己的個性,表露自己的情感,使得公共空間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虛假偽裝”的場所。例如,當我們在地鐵上打電話時,都會下意識地降低自己的音量,尤其是談到涉及個人隱私的內容。盡管這種方式并不能夠真的阻絕他人對自己隱私的窺探,但是在自身的想象中,通過自認為他人不知情的內容下,公共空間里的信息交流被私有化了。
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當我們在公共空間里使用媒介時,使用者客觀上就將在場的陌生人隔絕了開來,從而私有化了公共空間,群體擺脫了物理空間的限制,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概念,而在媒介構建的空間當中交流,離開了公共空間里的社會監視和約束。當公共空間被分離出來,接觸媒介,就可以根據個體的需要,構建以個體為中心的臨時性私人空間或個人空間。這,不僅模糊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邊界,導致公共空間的私有化,在此基礎上,以地點為依托的全方位的社會交往被基于文本、圖像、視頻的媒介代替之后,也同時意味著媒介的使用者從以地點為依托的傳統的社會監視和社會約束中解放出來了。
因此,媒介的傳播影響了人們在公共空間里的活動狀態,由對公共禮儀的遵守轉變為對私人空間的強調,對情感表達的含蓄轉變為媒介時空里的信息交流,進一步地擺脫了物理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的演變不是表現在一座建筑上,一塊用地的變遷上,而是反映在城市里各種情況的多層次沉淀,以及無數生活跡象的不斷變化之中。城市空間在拓展延伸之中生產了媒介的演變,而媒介的多重特性又記錄著城市里的變遷,以其特性重塑了城市里的公共空間,轉變著人們對于公共空間的使用。人們根據個體的需求,不再僅僅是使用公共空間的功能,而是可以通過媒介來控制自己身邊的社會空間,模糊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概念,甚至是重塑了公共空間的構造,但仍然不足以改變城市作為空間集中的本質。信息革命直接推動了城市文化系統的發展,對人類城市空間的影響極其深遠,其主導性的地位理應得到承認。而城市公共空間的私有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人們逐漸會更傾向于個性化的空間網絡,而私有化的空間也給現有的空間以多維度的視角豐富了城市的功能。對此,我們認識得越清楚,工作、生活就越方便。
參考文獻:
[1]劉路.論新媒體對城市空間的四重影響[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165-169.
[2]洪文遷.從布萊恩特公園看城市公共空間的私有化管理[A].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9:7.
[3]侯鑫,曾堅,王絢.信息時代的城市文化——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城市空間[J].建筑師,2004,05:20-29.
[4]肖鵬.上海城市公共空間私有化使用分析[D].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09.
[5]方玲玲.媒介空間論:媒介的空間想象力與城市景觀[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