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春
【摘要】文言文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華,學好文言文是我們繼承中華文化的基礎,也是新課標要求中學生要掌握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其文言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語文能力的高低。用新課標理念貫徹文言文教學,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為學生的發展著想,本文提出了三點想法。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興趣;誦讀;結合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中學生要具有閱讀淺顯、簡單的文言文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培育中學生的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懷有著現實的意義。可是,由于從小學接觸的都是現代文,學生到初中剛剛接觸文言文,學生讀起來吃力,理解上費心思,再加上有些語文教師教授文言文時只注重翻譯,教師要求學生枯燥記憶。因而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不感興趣,課堂氣氛也不活躍,結果是學生對所學內容似懂非懂,同時使文言教學和現代文教學完全脫節,使得文言文在學生眼中成了語文中的另類,躲之不得,厭惡之至。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喜歡文言文,是文言文成為開闊學生語文視野的因素,讓學生通過文言文更好地學習現代文,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我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學中總結了以下幾點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更需要培養興趣,沒有興趣就不會真正專心學習,課堂上也不會對老師講的知識入心入腦。所以語文教師要在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時就培養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把學生變為課堂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討、互助學習,打破教師講,學生死記硬背的老模式。在教學中我注重用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第一,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制作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課件。比如在文言文教學中利用音樂、動畫、配樂朗讀等等手段提高課堂趣味。在教授《陋室銘》一文的教學中,首先用配樂朗讀,再加上視頻“陋室”畫面,然后再把課文中描寫的場景用動畫展示出來,自然環境“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然后再設計問題:“從哪里能看出陋室不陋?”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理解課文,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第二,對于篇幅較大和理解上難度較大的文言文,我調動學生按照文章內容改編成劇本,采用文章中的語句表演出來,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所學的文言文有一個深刻的理解。
第三,可以從文言文的寫作背景和相關故事入手。教師通過將和文言文相關的故事吸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可以從文學欣賞的角度講解文言文,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學生誦讀和記憶文言文中精彩的語句和段落。培養初中生熱愛民族文化和愛國情操。如在講解《岳陽樓記》一文時,講解范仲淹的生活經歷和他為官為人故事以及作者寫此文的原因和目的,既能使學生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寬廣情懷,又能對學生進行積極樂觀精神和愛國情感教育,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此文的興趣。
二、反復誦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反復誦讀能使初中生提高語文修養,為學習文言文打下堅實的語文基本功。
反復誦讀后的記憶成為反復誦讀的目的,初中生的記憶力好,記東西快,教師在講解文言文之前先讓學生在預習中反復誦讀,授課時教師指導記憶和背誦。初中七年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指導誦讀,八九年級學生可以留作預習時完成反復誦讀。初中生的潛能不可估量,經過課前的反復誦讀大部分學生都能流利地朗讀文言文了,教師再講解文言文時,學生就把重點放在了學習實詞很疏通語句上了,這樣學生理解課文的壓力小了,老師輕松了,學生也輕松了。
三、講解文言文時與現代文結合
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至關重要,不要把文言文和現代文孤立起來,如果教師把講解文言文與現代文孤立起來,學生自然就會把文言文當成語文中的另類,學生就會不愛好學文言文,老師的授課也會受影響。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修養,不斷積累文言文方面的知識和新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把文言文與現代文以及現代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去講解,要善于舉一反三,同時嚴格按照文言語法和課下注釋實詞解釋進行講授,不要臆造和歪曲文言課文,做到準確無誤、語句通順、詞語規范,合乎現代文語言規范。還要求學生記憶文言文中的特殊東西。比如:通假字、古今意思不同詞語、名詞和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等知識。其他詞匯,要與現代文中學過的詞語比較,讓學生明白現代文中的詞語就是從文言詞語中延續下來的,讓學生知道因為文言文中一詞多義,才有了現代文中的一詞多義。把積累文言文實詞和現代文中詞語結合起來,學生就會覺得文言文好學了,積累的詞匯多了也有利于現代文閱讀,也為學生以后閱讀課外文言文打下了堅實基礎。
以上是我在教學文言文中總結的一點點“經驗”。總之,作為語文教師,要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我們的教育教學才會得心應手。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