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爽
【摘要】閱讀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科學、合理、有效的閱讀,可以全面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教育是小學教育過程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閱讀教育的目標是在老師的指導、引導基礎上,通過學生感知文章,繼而實現學生收獲知識,提升心智、完善人格的終極目標。拓展閱讀是學生自主閱讀的一種模式,是精讀、略讀的補充。在教育過程中落實合理、科學、有效的拓展閱讀規劃,可以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提高語文教育的實效性。
一、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相關原則
(一)以教師為主導
在落實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是教學的實施者,更是教育的引導者。新時代下,社會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不僅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以完成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還要懂得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在“授之以魚”的同時,“授之以漁”。然而對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育進行分析,會發現很大一部分的教育者并沒有把握到閱讀教育的中心,只是以加大語言文字訓練分量的方式單純地實施“擴展”,拓展閱讀的訓練意識并沒有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有效的增加。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大多數還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被動接受教育者總結好的知識點,被動參與教學活動,教育者的功能并沒有實現從“主”到“導”的科學過度。此外,還存在一批教育者自身素質不達標,設計出的拓展閱讀計劃不能科學地把握拓展閱讀的主旨,導致拓展閱讀材料不僅沒有幫助學生提升成績,反而成為制約、牽絆學生成長、發展的負擔。綜合以上,教育者在落實拓展閱讀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正確的認知,并在此基礎上落實科學、合理的拓展閱讀計劃,不僅滿足教學的需求,更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
要求。
(二)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是教學過程中具體的、有豐富個性的、不斷發展的主體,教育者在落實拓展閱讀教育的時候,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以上的特征。采用科學的方法,在教師主導教學的同時激發學生的自主參與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拓展閱讀的同時豐富學生的知識,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開發學生的智慧,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人格。
(三)以訓練為主線
語文是一門積累性的學科,閱讀隸屬語文,自然也要遵循語文的特征。在落實語文拓展閱讀的時候,教育者一定要有意識地訓練學生,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積累,繼而實現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根本目標。但值得一提的是訓練并不意味著盲目的大量的閱讀訓練,教育者應選擇那些具備典型意義的資料,激活學生的表達欲望,繼而調動起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欲望。
三、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相關策略
(一)落實拓展閱讀的主要方式——朗讀
培養語感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點,想要培養語感就必須立足于朗讀。因為朗讀是人對知識感知、領悟、學習的過程,而語感是在感知、領悟、學習中獲得的一種身心反應的“升華”。在落實拓展閱讀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進而感悟文章的深刻內涵。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文字復述文章,增加閱讀教學的活力,在培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方法和技能,并能將之應用于后期的學習過程中。
(二)注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有效應用
教育者在落實語文拓展閱讀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時刻謹記拓展閱讀教學的“三大原則”,真正落實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育者應緊隨教育的潮流,將語文從學習層面拓展到發展的層面,對教育進行多元化的解讀,延伸語文閱讀教育“提升學生語文成績”的單一目標,升華語文教育的意義和價值。除了以上,教育者還應該充分考慮語文的多元化、多角度特點,引導學生質疑,鼓勵學生提問,幫助學生進行有效、合理的閱讀,培養學生開展多向拓展閱讀的合作學習方式,并逐步養成學生合理閱讀、分享閱讀的習慣。
(三)多角度分析,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為要求
教育者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應該在生活、學習過程中觀察學生,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在結合學生興趣、學生個性、學生年齡等特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閱讀,采用科學、合理、有效、多樣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讓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增加學生的理解力,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進而落實提升學生語文能力的終極目標。
四、結語
在落實語文拓展閱讀訓練的時候,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在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激發學生興趣,將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導入語文拓展閱讀訓練;采取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積極參與的熱情,在增加學生情感體驗的同時幫助學生積累語句,繼而實現提升學生語文成績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侯姝芳.論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方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2).
[2]袁洪舉.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2).
(編輯:李艷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