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金霞
【摘要】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包含著豐富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美育因素。中學生正處在情感萌發、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美,追求美,甚至希望創造美,這就迫切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所以,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以美育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
【關鍵詞】美育;美讀;意境;構思;語言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文學作品可以使學生領會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質的美,都可以從文學作品中得到深切的體會。”可見,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包含著豐富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美育因素。中學生正處在情感萌發、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以美育人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回顧總結幾年來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體會,我認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美讀”,以聲傳情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傳統方法,而葉老所提倡的“美讀”,意即讀出作品的興味,傳達作者的感情,最終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無論是教詩詞、散文、小說,還是劇本,根據課文的不同體裁,不同特點,朗讀也要“因材施教”。
具體如朱自清的《春》,初讀此文,同學們都很喜愛,認為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春太美了,但在分組進行有感情朗讀時,學生們并沒有讀出那種美的境界,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所描繪的五幅春景圖。于是我對課堂結構重新作了調整,側重于分組有感情朗讀,并配樂,遵循“美讀”原則,完成“美讀”任務。
我們是這樣處理“美讀”的:
朗讀全文的感情基調,是充滿喜悅和希望。基本語調是輕柔、緩慢,語音自然、質樸。盼春的描寫,是舒緩型節奏,為下文輕快型節奏做鋪墊,讀出對春天到來的欣喜之情。春草圖:“偷偷地”是在不知不覺,輕讀。“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讀出人們在春景中盡情歡樂的情景。“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應放慢節奏,好像人們被這美好的春景陶醉了,節奏放緩,多用虛聲。春花圖:著力寫春花競放的景象,整段節奏為輕快型,從上到下空間感要注意“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讀出情趣。蜜蜂蝴蝶的活動,突出鬧的氣氛。野花,列舉的三種花,分別用平調、降調、升調讀,比喻要突出“眨”的可愛。春風圖:描繪了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用一種輕柔、緩慢語調。“撫摸”是觸覺的感受,為重音輕讀,讀出春風的溫柔。“高興起來了”語調開始上升,“輕風流水”輕聲慢速,稍頓,道出“應和著”。“嘹亮”拉長語氣,突出空間感覺。春雨圖:節奏為輕快型與舒緩型交錯,為下一段作鋪墊。“別惱”是轉折性重音,“綠”“逼”為情感性重音,用實聲,“慢慢”“靜默”應重音輕讀,要突出人們雨中的愜意。
這種“美讀”,可以一讀、二讀甚至三讀。當學生千回百轉地讀出這些美不勝收的春景時,也便曲盡其妙地品嘗出春的美和魅力。
二、引入意境,引起共鳴
所謂意境,是蘊含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是作者的精神境界和藝術境界的凝聚和升華。因此,從意境的講授與鑒賞入手,使學生感受那種實實在在的美,有質地的有力感的美,便是至關重要的了。
小說《百合花》主人公通訊員、新媳婦就是在作者精心構置的優美圣潔的意境中出場的:“早上下過一陣小雨,現在雖放了晴,路上還是滑得很,兩邊地里的秋莊稼給雨水沖洗得青翠水綠,珠爍晶瑩。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清鮮濕潤的香味”……“天邊涌起一輪滿月”……“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樣詩情畫意的描寫很快就使學生融情于景,愛不釋手了,但很少有人能夠體味出這景與這景中人的關聯之處,這便要引導學生去讀、去領會,漸入佳境,使他們悟出景美人更美,新媳婦的善良、勤勞、純潔不正如百合花一樣美麗而寬廣嗎?意境造就了形象美,而這個美的形象正凝聚了作者所歌頌贊嘆的解放戰爭中子弟兵對人民的忠誠,在危急關頭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和廣大勞動婦女積極向上的情懷和高尚的愛國情操。
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一首意味雋永的詩詞,只有在幫助學生全面真切地理解作品的意境之后,方能使它們感受到一種美的誘惑,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或激昂感奮,或柔情似水。也許,這就是作品所引起的共鳴吧,用古希臘哲人德謨克的話說就是“大的快樂不自于對美的作品的瞻仰。”
三、揣摩語言,體會感情
語言美所包含的范疇是寬廣的。以散文為例,有的是清晰明朗的,有的是含蓄朦朧的,有的莊嚴雄奇,有的風趣瑰麗,有的句式別致,變化多端且美不勝收……而作者的語言又無不在時代風格中顯示出獨特的個人風格。
有一位著名的文藝理論家曾這樣說過:“當作家對生活有了自己獨特的深刻的知覺反應、情感態度、聯想體驗之后,即使他用的是極普通的詞語、普通的句法,也會富有神妙的光彩、奇異的芬芳、動人的聲響、迷人的韻致。”(童慶炳《文學活動的美學闡釋》)。
《濟南的冬天》正是如此。可以說這是篇淺顯的美文,初學此文,學生說一看便懂。作者正是用淺顯明白的文字抒發對濟南冬天的深深喜愛和贊美之情,扣住這一點,就可以“淺文美教”,使學生體會出作者底蘊深厚的感情:文章開頭,作者以自己的親身感受,通過和北平、倫敦、熱帶的對比,突出濟南的“溫、睛”,贊譽它是個“寶地”。接著分寫山和水,寫山用“小搖籃”“慈善”“害羞” “秀氣”“臥”等詞語,寫出了山的可愛秀美,飽含了深深的喜愛和贊美。寫水先連用五個“綠”來襯托水的清澈透明。寫水是溫的用“冒著點熱氣”,寫濟南冬天的“睛”用“藍水晶”的比喻等等,讀來給人以親切、溫馨的感受,使文章充滿了詩情畫意,既表現了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語文學科的確是一座藝術之宮,只要走進去,就會領略到無限美好的風光。當學生步進這座宮殿,深得其中之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的時候,“愛其所愛,憎其所憎”愛憎感情就會被激發出來,他們學習著,并快樂著。寓美育、德育于語文教學之中,就可以收到教書育人的較好效果。
當閱讀成為一種對話,當審美成為一種習慣,當表達成為一種傾訴,學生難道不是在“享受” 語文帶給他們的樂趣嗎?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