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艷
【關鍵詞】 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50—01
眾所周知,習慣的力量是驚人的,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和效率。教育家葉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性。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對一年級新入學的學生來說更尤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樂于學習的習慣
樂于學習,也就是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積極主動,學得輕松而有成效。但是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進而能創造性地學, 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不同的年齡段,由于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有自己的獨特性。作為一名教師,要經常有意識地探知班上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學習態度及認識,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需要老師幫助等等,然后通過各種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多方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學生的學習興趣越濃,自學的積極性就越高。
有些老師不喜歡刨根問底的學生,殊不知,這樣的學生恰好是對學習有著濃厚興趣的表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很多學生對許多事總愛刨根問底,這是好奇、求知的表現,說明學生愛動腦子。“有疑則進”,有求知欲,則有興趣。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鼓勵那些刨根問底的學生,最好是能跟學生一塊兒刨根問底,對于有些問題,學生能解決的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請教他人或者查閱資料,讓他們始終能夠保持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
毋庸置疑,由于學前教育不均衡,剛入學的學生的學習起點參差不齊。幫助學習“暫時落后”的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習。課前的預習,既是心理準備,也是具體內容的準備。預習是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激發求知欲、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對于一年級的學生,筆者結合其他老師的經驗,總結出如下要求,貫穿于學生的預習當中。 一畫,勾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二問,向家長詢問不認識的字,直到會認會讀,并能夠寫下來為止;三析,對課本的文章進行分析,說一說文章里的主要內容,最好能夠用自己的話把意思表達出來;四做,積極嘗試做課后作業題。
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不但可以縮短學生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們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學生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方法,有利于他們以后的茁壯成長。
三、培養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升華,作業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鞏固課堂學到的知識,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做到“今天的事今天完成”,這樣做既能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又能防止養成拖拉作業的壞毛病。例如,在做題時,要求“三到”:眼到、心到、手到。為此,我經常在班級展開比賽,展出學生寫得漂亮的作業,在展出的作業上給他寫出一些激勵的評語,經過這種展示制度的實施以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興趣也變得越來越濃。這樣,認真寫作業的習慣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
四、培養學生看課外書的習慣
要學好,光靠課內是不夠的,教師要根據班上學生的不同情況,適當地推薦一些課外讀物,通過閱讀,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在這方面,教師要和家長積極配合,共同指導孩子閱讀,養成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或者讓孩子觀看有意義的電視節目,要引導孩子如何從眾多的課外讀物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書來,養成課外學習的習慣。看書重要,看一本好書很重要,看很多的好書更重要。教師要建議家長多陪孩子去逛逛書城、圖書館之類的書香氣息濃厚的地點,讓他們打小就受到書香的熏陶。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們在看課外讀物時,將自己的感受、看法寫下來,可長可短,閱讀的過程,能為他們今后的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質量的關鍵。樂于學習、課前預習、獨立完成作業、閱讀課外書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教師要善于挖掘初入學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有步驟地進行養成教育,從點滴做起,潛移默化,求得實效,為他們以后的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