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正剛
【關鍵詞】 問題意識;基礎;環境;氛圍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1—0054—01
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新的課程理念越來越被廣大教師和學生接受,我們教師和學生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和自主意識,讓他們個性化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學習中有所創新,有所收獲。“問題意識”是學生學好的關鍵,但是現在的學生問題意識的模糊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的現象,所以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已經儼然成了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亟需廣大教師和學生群體共同努力來共同解決這些問題。
一、奠定基礎知識
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必須有一定的基礎,這樣才能產生求知的欲望,才能有所創新,這是產生問題的前提。就語文學科來說,奠定基礎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廣泛閱讀,博覽群書,改變學生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汲取養分,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素養,只有把這些作為堅強的后盾,學生才會學有所思,學有所成,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形成獨到的學習方法。
二、營造民主、自由的環境
學生對很多事物永遠是好奇的,作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師主導的教育理念,給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安全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求知欲望萌發的土壤。在提倡教學民主和自由的今天,教師和教參在課堂中無可替代的權威性,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學生和教師的心中,使得很多學生不敢推心置腹地把問題帶到課堂上來與老師交談,他們永遠都是機械地學,機械地記,很難再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針對這一系列的現象,我們老師要表現出充分的耐心,對學生提問題要一步一步加以引導,充分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和看法,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提高他們質疑的積極性,努力營造一個和諧、民主、自由的環境,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樣才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于大膽質疑。
三、培養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需要我們平時對學生多進行這方面的鍛煉。很多學生由于性格或客觀方面的原因,對于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或不敢問,不愿問,或沒問題可問,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求學生要用審視的眼睛看世界,對權威提出質疑,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出新的理論和觀點。當然,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從細節做起,注意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改變他們定勢思維的模式,使他們思考問題角度變得越來越開闊。例如,在閱讀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詩歌時,我們除了分析段落、字、詞外,還可以啟發學生逆向思維,如果不這樣寫或者換成其他好不好等。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我們可以作很多這方面的練習,例如我們在教學生寫作時,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稍作變換,立意也許就會讓人耳目一新。在課堂上我們多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抓住瞬間的靈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總之,對很多問題,學生都有自己的思考,只要老師適當地加以引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很快就能形成。給學生多一些自由,少一些束縛,也許學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四、創設問題情境
所謂“問題情境”就是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創設引出問題情境,激發受教育者對問題的提出和思考的意向和欲望。在教學中,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現象設置疑問,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欲望,循序漸進,最終揭示真相。如在教《荷塘月色》時,教師可以這樣問:“《采蓮賦》在文中可不可以刪去,為什么?這下教室里面一下子炸開了鍋,有的學生覺得可以刪掉,也有的學生表示不同意。有人認為《采蓮賦》與課文內容比較一致,不該刪掉。有人認為作者由于內心頗不寧靜才來到荷塘邊,以獲得內心的寧靜,這一段該刪。一個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活躍,當然他們的問題意識也在悄悄地被點燃。
五、營造合作氛圍,實現思維交鋒。
課堂是師生之間交流與合作的場所,營造合作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對于教學目標的制定,我們教師應盡量多考慮學生的現狀和需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根據課堂的內容拋出問題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消化,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適當地拋出一些問題,讓學生討論、思考,使一些比較難的,學生獨自不能解決的問題,在集體的智慧中擦出靈動的火花,從而找到更加全面的答案,啟發學生全方位的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學習的無限樂趣。學生通過討論,使學生逐漸養成勤動腦筋的好習慣,他們的問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得到強化。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