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一凡++趙迪
摘 要:隨著網絡的深入發展,以及公民政治關注度的明顯提高,網絡政治參與越來越成為當前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手段,但是無序的政治參與也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社會秩序。從無序到有序,從自發性到可行性,我們任重而道遠。為此,我們必須對其過程中所牽扯的法律問題進行研究,促進網絡政治參與的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建議
一、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的概念與特點
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則是指公民為了維護自己、群體或國家的合理、合法利益,通過合法的、理性的、適度的方式利用網絡表達自己對公共事務和政治過程的看法、態度并提出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從而推進公共事務管理和政治過程科學化、現代化的行為。
由于互聯網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使得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平等性、直接性和有序性。
二、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的必要性和意義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顯然,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利益;其次,廣泛直接的大規模政治參與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最后,公民與政府之間在重大公共問題決策上進行溝通協調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
三、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與問題
當前,網絡投票、網絡等網絡政治參與新形式日漸走進人們的生活,并且發展迅速。但是我國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還不容樂觀,還存在著許多無法逃避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1)、網民年齡結構分布不均衡、網民城鄉結構分布不均衡、網民學歷結構分布不均衡、網民職業結構分布不均衡、網民收入結構不均衡所導致的網絡政治參與整體上的不均衡;(2)、網民身份虛擬性往往無法控制,導致網絡政治參與缺少權威性和公信力;(3)、法律法規監管缺失、網絡政治參與難以控制所造成的非規范性;(4)、有些政府網站自身的定位不合理、網站內容不實用、網站易用性差、網站互動性差。
四、實現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的對策與建議
(一)建立并完善相關立法。近幾年,我國政府已先后制定了 《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中國計算機互聯網管理辦法》、《互聯網信息內容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網絡行為的法規、條例和草案。這些法律法規為實現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提供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辦法,但是對于規范政府網絡監管行為和政府官員網絡政治參與行為的法律法規,目前有很多還是空白。健康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需要公眾和政府都保持一定的克制和理性。
(二)建立長期有效的互動機制。長期以來,政府信息披露機制并不完善,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知情權難以保障。加上少數官員應對媒體的水平有限,造成在很多時候政府缺乏主動參與網絡政治的動力。另一方面,公眾在未能及時獲取官方權威信息的情況下,容易偏聽偏信小道消息,對政府產生質疑。從而使得政府與公眾難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互信。可喜的是,隨著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開通,使得普通公民和平時難以見上一面的官員可以直接地進行交流,拉近了政府與公眾的距離,增強了互信。但這是不夠的,還應該進一步形成交流機制和考核機制,提高網絡政治參與的效率,從而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三)發揮網絡倫理觀的自律作用。雖然當前網絡倫理失范的行為層出不窮,不道德現象也時常發生,但是主流的網絡參與發展是趨向理性和自律的。多年的網絡參與,使網絡參與者對自身的行為、網絡總體的行為規律都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并能夠對之進行網絡道德反思。加之,國家有關部門對網絡精神文明建設也進行了有利的引導,健康文明的網絡觀念已逐漸成為公眾的共識。網絡倫理觀的逐漸形成,自覺遵守、維護網絡道德的習慣保持,有利于自發性的、無序的網絡政治參與逐漸走向理性的、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
(四)政府要有推進改革,解決社會矛盾的決心。網絡中無序的政治參與和違背道德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是當前社會矛盾的反映。單靠網絡自律和公眾政治素養的提高來實現公民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是不現實的,網絡政治參與也將很難以緩解激進化和情緒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如何加強民生建設,如何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如何讓公民在有序的網絡政治參與中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這一切都需要我們政府有敢于解決問題,善于解決問題的決心與智慧。
五、結語與反思
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并沒有改變民主的含義,也不會改變我們國家民主政治的性質。我們要善于運用這種工具,善于引導,規范它,實現公民有序網絡政治參與,為建設我國政治文明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郭小安.網絡民主的可能及限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64-165.
[2] 王金水.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與政治穩定[J]. 中國行政管理,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