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 要】高職校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是以培養高職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法律素養和創業素養,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一門課程。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學生道德素養和法律意識的養成與提升,直接關系到學生成人與成材。本文在分析本課程教學改革重要意義的基礎上,結合我校實際對本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職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改革
一、《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
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傳統的 “灌輸式” “填鴨式” 教學模式,教學實效性不佳
當前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課堂教學采用“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課本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沿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傳授知識。習慣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把教師和書本的思想灌輸給學生,教師照書念,學生照書背,師生都圍繞書本轉。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忽視教學活動的雙向性、互動性,學生被動接受,成為學習的機器,缺乏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對職業道德的內容缺乏理解和內化,缺乏實踐認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致使教學實際效果不佳。
(二)重視就業方面的職業道德和法律講解,缺乏創業相應知識的指導
由于當前職校還是遵循傳統的重視就業指導,輕視創業指導的教育方針,筆者注意到多數德育老師在道德和法律方面的教學中,只重視就業方面的指導,忽視創業指導。一方面,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國培育更多的自主創業者。另一方面,學校在創業方面的教育,卻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在教學內容上忽視創業方面的教育。因此,這些也都不利于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二、《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
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改變傳統單一的講授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說要注重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自由的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做到知行的統一。
因此,教師應該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滿堂灌”的傳統做法,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如:體驗式教學法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從中可獲得“真實的感受和內心的體驗”,從而使學生獲得生活經驗。又如:實踐教學法,通過生產實習、模擬創業、參觀訪問、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實踐活動。再例如:通過案例教學法、開設模擬法庭,精選案例,以案說理,以案釋法。
(二)重視創業品質和相關法律基礎知識的指導
教育部明確指出《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設置的理由是:不但要培養學生掌握適應當代就業崗位需要的職業道德和法律知識,也要培養學生全方位的綜合品質和法律知識,使德育課適應新時期我國對勞動者的要求。那么,在課程設置上,就必須針對當前需要,以實際應用為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為此,教師需要關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就業市場趨勢、相應國家與社會的要求,貼合實際,按就業市場需要的知識、能力、品德來設置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綜合道德素質、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競爭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和法律素質。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
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德育教師隊伍,是上好《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根本。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是學習興趣的激發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領者。教學效果的優劣,關鍵取決于教師,只有提高任課教師的綜合素質,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1.學校應重視《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應該像抓專業課一樣抓德育教育,在資金、設備、時間、業務進修、教師選拔上給予支持,加強對任課教師的培訓和考核,以確保教學質量。
2.任課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應該不斷加強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重視新知識和綜合知識的吸收,豐富專業知識結構;應該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主動走向社會,了解社會對就業者道德品質素養的實際需求,促進教學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應該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總結教學經驗;應該提高個人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利用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健康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引導學生。
三、結語
教學改革只有緊隨社會發展步伐,關注時代需要,密切聯系行業企業,及時更新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內涵,改革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素養,增強學生的就業創業能力,實現《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教學目標,培養更多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