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坤
【摘 要】我國現如今的許多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也是為了擴大學校每年招收的生源,開始和一些需要新興人力資源的企業合作。雙方互相幫助,共同發展。本文將從高職院校和校企合作的意義開始,研究高職院校和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探究在解決兩者之間的問題時,雙方應該如何改變。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互動關系
一、高職院校和校企合作的意義
對高職院校而言,學生在畢業后能不能很快就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指標。因為當今社會存在著一個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學生在畢業之后就要面臨失業的問題。如果學校能為在校生提供一條比較穩定的就業渠道,那么在招生的時候,就比其他院校要有優勢。在各種職業高校層出不窮的今天,這是一條非常誘人的廣告,所以,和校企合作,就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就業市場,讓學生放心。
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新興的高素質專業人才,但是,在社會上招收高素質人才所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會超出預計。這種時候,和高職院校合作,招收剛剛步入社會的專業學生,既是一個穩定的招新渠道,高校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申請到校企中實習,在校企需要的職位上累積經驗,等畢業的時候,畢業生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而校企也能夠獲得非常專業對口的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而且剛剛畢業的學生會有比較高的工作熱情和職業素養,在人文素養上面也比較能夠得到保障。
對社會而言,高職院校和校企之間的合作,也有利于解決現在存在的學生畢業就業難的問題。現在社會上存在一種矛盾,即企業要求工作經驗,而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的矛盾。高職院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能夠有力緩解這一矛盾,這樣,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幫助我國渡過這一就業難的時期。
二、高職院校和校企合作的困難
(一)合作單一,不成體系
高校培育出來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但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往往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這就造成了,在雙方合作的時候。有的專業性強的畢業生能夠比較容易在企業中任職,一些專業性模糊的畢業生就業率就會比較低。這是一種比較單一的合作模式,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往往在某一專業就業率很高,而其他專業則平平。這樣發展,既不利于學校提高就業率,因為總有就業率低的專業在拖后腿。而且也可能造成其他專業的萎靡,最后形成一種專業獨大的片面發展。這種情況也不利于企業全面發展,畢竟企業的發展不可能由一種人才組成,勢必需要其他專業的共同參與進來。
(二)高職院校和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現如今,高職和校企的合作還停留在培育學院提供人才方面,雙方的聯系只是畢業時候的招聘會而已,這樣淺薄的合作是不具有發展意義的。這種情況只會造成在長期合作之后,雙方仍然停留在一開始的發展狀態,高職和校企雙方聯系不緊密,可能隨時會出現分離的情況。因為高職在培育人才的時候并沒有和企業聯系,不能提供最合適的專業人才。而企業在和高職合作的時候,也沒有提供培訓方面的幫助,高職換任何一個企業都可以這樣合作,兩者之間的合作是松散的,容易分崩的。
三、解決高職和校企合作困難的方法
(一)高職院校優化育人方案
高職院校應該根據情況修改自己的教育方案,首先是和企業聯系,了解企業里面的職業構成,分析各個職業所需要的人才。然后根據分析的結果調整校內每年招收的專業結構,同時也可以和企業溝通,了解對方每年需要的人才構成。學校每年培訓的人才不可能全部輸送到企業中,學校在和企業合作的時候,應該秉承著多方面發展的原則。選擇不同的企業合作,彌補一家企業在招收人才方面的片面性。選擇企業的時候盡量做到需要的人才不重合,為校內畢業生提供最大的就業條件,這樣才能提升高職的就業率。并且,在教育的時候,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具備就業的高素質,為企業提供盡快上崗就業的學生,才能保證和校企之間的長期合作。
(二)校企參與高職教育體系修改
同一方面,校企也不應該總是站在學校之外,等著學校為其輸送培訓好的人才。企業同樣應該參與到人才培育方面,因為只有企業自己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這方面和高職溝通好,能夠招收到更加優質的人才。不僅如此,校企還應該幫助高職培訓人才,在硬件設備上為高職提供更加優質的教材。并且,在招收人才的時候,可以定期舉辦一次讓在校學生到企業中實習的活動,既可以宣傳企業,也可以實際考察到最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