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多前
摘 要:教育改革是持續的,不是一時的沖動,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現在教育不是要求學生靜靜地坐在教室里,只帶著耳朵專心聽就行,而是要學生充當主體,也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使課堂變得“活”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知識、提高智力和能力。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呢?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生主體;興趣;合作學習
一、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愿意“動”起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創新的靈感,是思維的鑰匙,是學習的動力。所以老師第一要做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己愿意“動”起來。比如,我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先提出了三道連續5個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分別是:9+9+9+9+9、8+8+8+8+8+8、6+6+6+6+6+6,并對學生說:“老師不用筆算就能說出答案,你們行嗎?”學生一下子睜大了好奇的眼睛,好像立即想得到答案似的。在學生疑惑不解時我開口了:“同學們可以看書、可以查資料、可以互相討論,我看哪位同學能想出非常巧妙的方法。”話畢,學生一下子“動”起來了。
二、創造課堂環境,使學生能夠“動”起來
若能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有個輕松、愉快的心情,學生的自主意識才能得到培養,學生也才能夠“動”起來。
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合作的關系。課堂教學要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進行。老師應該是調動學生感官的指揮官,激勵學生思維的催化劑,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體、引導者和合作者。把自己置身于學生共同學習新知識的主導位置。不要牽鼻子,要把學生真正推到學習的主體地位,只有他們真正當上了主人,他們才能真正“動”起來。
例如:我在教學簡便運算時,由兩名同學板演了同一道題。576-202=576-200-2=376-2=374、576-202=374
做完以后,請同學們討論,你以為哪種方法簡便,為什么?老師不要輕易下結論,讓學生無拘無束地、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鼓勵學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學生可以到講臺上來講自己的思路、說原因。我又出示題目,請同學們用兩種方法解答:38×24+76×38.學生有的用直覺思維想出了題目的答案,卻講不清楚為什么要這樣做,根據是什么。這時老師千萬不要批評指責,應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可以請學生來發表自己的意見,讓不清楚的同學聽一聽、悟一悟。另外允許學生想錯、說錯,鼓勵學生多想多說,不斷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三、開展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怎樣“動”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我在教學中采用“同桌互議、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的教學程序教學,真正做到了變“一言堂”為“群言堂”。比如,對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書第十一冊第94頁例題9的教學,我是這樣安排的:先用投影顯示出第一小題:“學校有20個足球,籃球比足球多四分之一,籃球有多少個?”問題提出以后,要求學生讀題,然后同桌議論這道題的關鍵條件是什么?怎樣根據條件求問題?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我認為這道的關鍵條件是要求出籃球比足球多幾個,然后在足球的基礎上加上多的個數,就是籃球的個數。”也有的說:“這種方法雖行,但我不贊成,我認為關鍵是找標準量,確定以‘足球為標準量,把足球平均分成四份,那么籃球比足球多四分之一,就是籃球占足球的四分之五,再根據足球的四分之五就是籃球的數量,就可以得出答案。”還有的說:“你說的太啰嗦了,如果用畫圖的方法,足球畫成四份,籃球多畫一份,這樣籃球就是五份,用足球的數量除以四乘以五就行了……”小組會上,同學們各抒己見,都認為自己的思路妙。這時,我讓全班學生討論,找出各自優點,總結出既簡單易懂,又符合題意的方法。用這種方法,同學們相互學習、相互促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