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輝
摘 要:教學的根源就是生活,最終也應該回歸生活。美術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增強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優化每堂課的質量。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美術氛圍,并能在生活中理解美術,感悟其魅力。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生活;審美
在我國的教育規范中已經多次強調,美術教育重在培養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美術并不是生搬硬套強加在他們頭上,而是來源于具體的生活情境,學生可以從生活中感受美的存在,并把它付諸于筆端,通過學習到的繪畫技巧來形成一定的審美和價值觀。從已有的教學案例可以發現,生活化美術教學的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對于美術捕捉的敏感度,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析美術生活化教學。
一、引導學生欣賞生活中的藝術,增加其學習體會
在這方面,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查閱資料或者向家長咨詢,了解自己所處環境里的藝術。通過同學間的交流可以讓學生對家鄉的傳統藝術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其中的關鍵是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既可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又能增加其學習體會,甚至可能在自主準備資料的過程感受到不同階層的生活體驗,最終達到藝術與生活的完美結合。
二、學會從學生的視角看美術,尊重學生的創造成果
初中生只有十四五歲,他們既有小學生的天真爛漫和豐富的想象力,又有青少年的懵懂和思考,所以,學生看待美術的視角必然會與老師有差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創作,讓他們大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絕不能因現有的模式而受到局限。但是,美術創作也絕不是天馬行空的,老師需要發揮自己的職能,教導學生使用必要的美術技巧才能讓學生更好、更貼切地表達出自己的美術作品。
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創作以及掌握情況,多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既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作性,又能做出更全面的引導。
三、利用相關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與來源,只有當學生對美術充滿了熱情與激情,才會愿意在生活中發現藝術以及在生活中創造美術。在美術教學中,老師應當積極創設出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更貼近生活的情況下學習美術。例如,在學習青銅器、石器的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播放相應的幻燈片以及視頻,向學生展示遠古人類的生存環境,讓他們思考,遠古時代所創造出來的物品的實用性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在觀察了解生活用品的實用性的同時,也會了解到遠古人民的生存情況。創造出這樣生活化的情境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教學的理解,也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以上所述,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使自己的美術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更好地掌握知識。通過生活化的美術教學,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的新一代青年。
參考文獻:
[1]朱翰墨.對初中美術生活化教學的探析[J].考試周刊,2012,40:175.
[2]陳玲.初中美術課程生活化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3(04):155.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