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書 楊清華
摘 要: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學生發展,活躍課堂氛圍。
關鍵詞:有效評價;促進發展;數學課堂;案例
課堂教學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課堂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可以使教師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和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也就是說評價的本質功能在于促進師生的共同發展。我將從以下兩個課例中,談一談有效的課堂評價對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
課例1:“圓的認識”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發給你們的圓片,但是這個圓片的直徑不知道是多少,也沒有圓心,現在你能想辦法找出這個圓的直徑嗎?
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之后開始全班交流。
生1:我用直尺量圓中最長的那條線段就是圓的直徑。
師:能用自己非常簡練的語言概括出你的方法,非常好!
生2:我把圖片對折,折痕就是圓的直徑。
師:能充分運用圓片可以對折的特點,真會觀察!
生3:我與同桌合作,用兩塊三角板和一塊直尺量出了圓的直徑。
師:遇到問題能與同學合作解決,共同尋找解決辦法,太棒了!
生4:我在圓的最中間找一個點,就是圓心,然后過圓心就可以畫一條直徑。
師追問:你能確定這個點就是圓心嗎?
生4想了想搖頭。
師對全班說:雖然他的方法錯了,但他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以前他從不主動發言,說明他進步了,大家鼓勵他!
點評:通過運用多元智力理論,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并從不同方面去評價每個學生,幫助每個學生找到一個他的才能可以盡情施展的地方,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培養。
課例2:“3的倍數的特征”教學片段:
師:判斷5698423571294是不是3的倍數?接著老師出示了評價標準:
1:一顆星,還要加油?。苡靡环N方法判斷)
2:兩顆星,繼續努力?。苡脙煞N方法判斷)
3:三顆星,你真聰明?。苡枚喾N方法判斷)
生開始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生1:我把所有的數字相加,最后等于65,65不是3的倍數,所以5698423571294也不是3的倍數。
師:能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馬上運用,說明你這節課學得很不錯!
生2:我發現65這個數還是太大,我又用6+5=11,11這個數就很快能夠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了。
師追問:那么11可不可以再相加呢?
生2:可以,1+1=2,2不是3的倍數,所以5698423571294也不是3的倍數。
師:你真聰明!把判斷5698423571294不是3的倍數,轉化成了判斷65是不是3的倍數,這樣數字變小更容易判斷。其他同學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3:我把這個數中的3、6、9的數字畫掉再相加得出38,所以不是3的倍數。
師追問:為什么去掉3、6、9這些數字?
生3:我發現加上或減去這些數字對判斷是不是3的倍數沒有影響。
師:你太會觀察了!
生4受其影響:我把這個數中相加得3、6、9的數字也畫掉,比如5+4=9,就把5和4畫掉,這樣剩下的數字就只有2,也可以得出這個數不是3的倍數。
師:你不但學會了別人的方法,還會改進別人的方法,太棒了!
點評:評價不再只是為了選拔和甄別,更主要的是為了激勵、反饋與調整。人文化的激勵性評價必將讓學生感受關懷,受到鼓舞,也一定能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獲得不同的體驗與發展。
反思:
1.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人。同時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誰在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因此,學習成績不是衡量學生聰明不聰明的唯一標準。這樣的學生觀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師樂于對每個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并樂于從多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學生,重在尋找和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發展學生的潛能。課例1中教師從不同方面去評價每個學生。生1能用語言概括出找直徑的方法,說明他在語言智力方面比較強;生2能用折疊的辦法找出直徑,說明他在觀察空間智力和操作能力方面比較強;生3能與同伴合作,說明他在與人交往合作方面比較強,對生4的錯誤回答,教師換一種評價維度,從學習態度方面表揚了生4,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這種改變了傳統的以知識掌握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做法,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關懷,讓每個孩子的個性得以充分張揚,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
2.以發展的眼光評價學生
福祿培爾告訴我們,應該理解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學生都是發展變化的,因為每個學生發展的速度、水平、方向等因其身心基礎和外界影響不盡相同而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別,所以用那種靜止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思維定式來看待學生,就沒有看到學生的可變性、可發展性。課例1中的生4以及課例2中的只獲得一顆星的學生,他們在本節課表現可能不夠好,但不意味著下節課表現也不好,更不意味著今后的發展一定落后。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就意味著我們不能求全責備,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不能以他們當前的表現判斷他們注定將成功或失敗,而是要看到他們的特點和能力范圍,認識到他們在未來可能實現的生長和發展,就意味著我們要把孩子的學習過程看作是一個連續的、不間斷的過程,促使他們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發展的活力。
3.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
“差異是絕對的”,評價標準多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那么,在評價中如何體現這種個體的差異性呢?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評價目標的確定要體現差異性。課例2確定了三個不同層次的目標:目標1是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評價目標,目標2是中等生能達到的評價目標,目標3是優等生能達到的評價目標,這樣體現了評價目標的層次,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具有人性化和彈性化的特點,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識能力起點上獲得發展。
根據馬斯洛的“人的動機理論”,人的物質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就會特別需要得到愛、尊重和自我實現。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更多地希望獲得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而且人是有巨大潛力的,只要條件適宜,這種潛力就會極大地釋放出來。因此,對學生而言只要得以恰如其分的認可,得到尊重,他們的動機就會得到進一步強化;只要你的評價能夠促進和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他們就會以加倍的努力去實現更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覃兵.課堂評價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