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強
摘 要:不同于語文教學當中的其他文學體裁,詩詞更加凝練且抒情色彩更為強烈,給初中生的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以趣入境知詩意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詩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詩詞學習的過程當中。對以趣入境詩詞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做出分析,并進一步探究以趣入境知詩意下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設計,以期為當下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以趣入境知詩意;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設計
作為我國文學發展史上的輝煌結晶,詩詞歌賦一直以來都被人們廣為稱頌。伴隨著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詩詞的鑒賞能力在中學生的語文考核當中占據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在這一形勢下,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目前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的要求,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以趣入境詩詞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如何在以趣入境知詩意下進行有效的詩詞教學設計,成為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迫切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采用以趣入境詩詞教學方法的意義
1.興趣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源泉
在現代文明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初中生對簡潔、精練的古代詩詞難以進行快速的理解與掌握,一些初中生由于在詩詞學習中常常碰壁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認為詩詞的教學晦澀難懂、枯燥乏味。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首要任務,通過詩詞意境與韻律的有機結合來適時地導入詩詞教學,讓學生在富有趣味的詩詞情境的體驗中主動領悟詩詞的藝術性和美,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詩詞的熏陶。
2.詩詞的學習離不開意境的感悟
意境是對詩詞內涵及審美理念的良好概括,是對詩詞的藝術美的具體展現,古往今來的人們在詩詞的研究中都十分看重對“意境”的探索與把握,同時“意境”也成為藝術鑒賞、創作及評價中的重要指標。作為景物、生活等客觀因素與感情、思想等主觀意識相互融合下的產物,意境實現了情與景的和諧統一,體現了詩詞作者在所處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感情。初中語文教師通過以趣入境能夠讓學生帶著興趣積極地投入到對意境的體會當中,并結合自己的體悟來進一步理解詩詞,從而更好地把握詩詞主旨。
二、以趣入境知詩意下的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設計
1.導入詩詞創作背景
每一篇詩詞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詩人往往在經歷了生活波折、情感變化后有感而發地寫出情感飽滿的詩句,或宏偉悲壯,或纏綿凄婉。初中語文教師在詩詞教學中可對這些寫作背景進行挖掘,并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學生,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詞的真正內涵。例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三冊中的《相見歡》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李煜在位時南唐遭宋朝所滅,家破國亡的李煜被降后囚禁在汴京,過著忍屈負辱的囚徒生活。深秋之際,滿園的秋色更激起了李煜的孤寂,思鄉之情、亡國之恨翻涌而來,使李煜創作出了“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樣滿懷愁苦的詩句。學生在了解寫作背景后被作者的處境觸動,鑒賞詩詞的興趣也得到了提升。
2.結合多種教學方法
新課改背景下很多新興的教學方法、教學理念等也開始進入了初中語文的教學當中,為了達到以趣入境知詩意的教學目的,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在詩詞教學中結合以趣入境綜合運用小組合作學習、問題教學法等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實現以趣入境知詩意的有效性。如,在講解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中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在課程教學前先鼓勵學生通過查閱書籍、上網搜索等方式來收集杜甫的生平事跡,而后在課堂上展開分組交流,讓學生講講自己所了解的杜甫的故事,并提出“杜甫在寫作這首詩時具有怎樣的思想感情?”“為什么要呼吁‘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等問題,既提高了詩詞教學的趣味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3.構建詩詞教學體系
人教版初中語文的教材共6冊,每本教材的不同單元中都涉及了詩詞,這樣凌亂無章的分布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記憶,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合理地構建教學體系來幫助學生形成系統化的記憶。以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教材中蘇軾的《浣溪沙》與《水調歌頭》為例,這兩篇詩詞分布在不同的單元當中,教師在教學時可打破教材的束縛,將創作時間更早的《水調歌頭》放在《浣溪沙》的前面進行講解,而后讓學生在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后把握其情感變化,這樣一來在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詩詞中的思想感情的同時,也給學生的學習、記憶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綜上所述,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初中教師應當通過導入詩詞創作背景、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并構建詩詞教學體系來實現以趣入境知詩意,從而順應新課程的要求,培養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促進詩詞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鳳芹.基于以趣入境知詩意初中語文詩詞教學設計探討[J].才智,2014(34):93.
[2]趙樹龍.網絡環境下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模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胡宜海.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其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1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