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祥賢
“高效課堂”(high quality and efficient classroom)顧名思義就是要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要做到這一點,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為重要。因此,分析我們的“學情”(learning characteristics)至關重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按理講,學生學習的能力和效率自然應該得到大大提升,可事實并非如此,隨之而來的是學習習慣的急劇惡化,貪圖玩樂之風盛行,隨時隨地手機上網、玩游戲,甚至不分課內外。如何將學生的心思拉回到課堂便成了當務之急。老師要做的不是使學校與社會相脫離,而是應當在認清這樣一個社會發展的階段后,找出他們的優點,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學生變了,課堂不變怎么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呢?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為此,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機構構筑(grouping)
挑出班級英語基礎較好和對英語學習熱情較高的學生按平衡編組的原則先定好組長和副組長人選;其他成員依個人意向向相關組長報名。每個小組原則上不能超過十個人。學生上課按小組分組區域就座。這樣就提升了每個小組成員的集體爭優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同時,為了更好地激發每個小組成員的特長,我們以小組為單位,自行設置不同職務,從而使每位成員各施其長,不斷提升自信心和自主學習能力。對課堂上踴躍發言的學生小組內實名記錄,現場賞分并由小組負責人逐一做好登記。每兩周到一個月統計一次。小組內和小組間的優勢和差距一目了然。這既可以對小組間的差距做一對比,又可以對學生個體的表現有更客觀的把握。
二、課堂組織(class organization)
長期以來,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聽眾或觀眾的角色。做筆記、回答問題等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因此,在這個學期,我按課堂的內容變化,給予學生不同的表現空間。在此,我就詞匯學習和解題能力兩方面做了以下幾點闡述:
1.在上詞匯課的時候,重點就是發音和用法這兩塊。以往發音教學多是老師教、學生念的形式。現在我把它變為課前學生通過互助學習,將自學成果在課堂上展示,其他小組成員聆聽找出其中的問題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activity[?覸k′tIvItI]這個詞。先叫一個學生念,往往將重音念成[?覸k′tIvItI]。但我不急于糾正,而是教其他學生辨別,同時嘗試不同音節上重度的讀法,最后給出標準答案。經過近半個學期的努力,我發現,學生對辨音的興趣大增,成就感也得到了較好的提升。所以,我要求學生在聽力(listening)、單選(multiple choice)、完形填空(cloze)、短文填詞(blank-filling)等題目中做到事后零生詞。只有不斷對這些類型中的生詞進行清掃,最終才能對句子的理解游刃有余。同時,對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中出現的生詞可以有選擇地記憶,不用囫圇吞棗,貪大求全。
2.在詞的用法(vocabulary usage)講解課上,我事先讓學生自行準備相關內容,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當小老師,其他學生當糾錯員,我當點評老師。比如,prefer這個詞用法比較復雜。我事先教學生通過字典和參考書等材料總結出prefer在高中階段比較典型的用法,然后在課堂上由不同組的學生進行展示,再對比各組的差異,評出較好的一到兩組。我發現,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不斷增強,增強了對知識分類和辨別重難點的能力。這樣就避免了老師“填鴨式”的教學(cramming)。學生課堂不再是“等裝”,而是先嘗試自己先“裝”,他人再充實的良性循環。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對參考書“重難點”(key and difficult points)的認識也比較有興趣,做題積極性也有了較大的提升。
3.在閱讀課和完形填空等全篇理解的課堂上。要求學生選擇要有理有據,不得隨意亂猜。通過提問來考查學生是否已經掌握,避免學生亂填,蒙混過關的現象。對好的句子,我們要求學生能翻譯,能分析“句子結構”(sentence structure),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對前后聯絡比較強的,也可通過提問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問題拋給學生,老師引路。學生也逐漸擺脫了機械地聽、麻木地聽的
現象。
4.在單選題的講解上,除了利用第三點辦法外還要增強學生對語法知識點的辨別能力和延伸能力。搶答是一個不錯的辦法。現實生活中很多學生的選擇是隨機性、盲目性的,沒有真正看懂題目考什么,甚至根本沒看懂意思。這都是致命傷,需要加以杜絕。當努力學習的學生在課堂上完美展示自己的時候,其他學生也逐漸有了羨慕心理和不甘示弱的心態。這種好勝心的激發對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三、后記(postscript)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學生超乎想象的創造
力,特別是在其登記方式和解決問題等方面。各項評價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體現的是他們對“創新課堂”(innovating classroom)的渴望和期待。當然,在整個實施過程中也集中體現了以下問題:學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參與其中。若能采用小班制教學,效果必然要好很多,同時也會減少組織管理帶來的分心。英語學習積極性的激發也是一個大問題。這種組織結構方式對有志于提升英語水平的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平臺,但對于無心學習英語的人來說卻難以產生影響。
“高效課堂”之“高效”的實現任重而道遠!(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go,but I will never stop exploring.)
參考文獻:
張雪.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構建路徑探析[J].青春歲月,2012(0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