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明
(天水師范學院體育運動與健康學院 甘肅天水 741000)
2008年至2014年,我國舉辦了4次國際的大型運動會,2008年“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One World One Dream)”的北京奧運會(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10年“激情盛會,和諧亞洲(Thrilling Games, Harmonious Asia)”的廣州亞運會(亞洲第16屆亞洲運動會)、2011年“從這里開始(Start Here)”的深圳大運會(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14年“分享青春、共筑未來(Share Games,Share Dreams)”的南京青奧會(第2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每次國際大型運動會的主題鮮明,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體育比賽及其體育比賽的精神,一直貫穿始終。獲取金牌的數量是競技體育的最終結局,這種現象也是每個國家、地區體育比賽精神的主導的結果。無論是地區,還是國家之間的體育比賽精神,究其根源是國家本土文化主導的體育比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在不同層次上發展的過程,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獨特的結果,國家體育比賽精神中起到決定因素的是國家本土文化。表面現象是國家本土文化主導的體育比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出現聯合性的碰撞,其現象的深層蘊含著國家本土文化主導的體育比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如何融合性的問題。其中國家本土文化主導的體育比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如何獲得共贏?并且在此基礎上期望國家本土文化主導的體育比賽精神與的長遠發展,成為現代和未來的重中之重。儒家思想是我國本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之一,探討儒家思想與奧林匹克精神融合性的詮釋是從《論語》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1]的視覺,嘗試從儒家思想的相關理念消融奧林匹克精神,為本土文化主導的體育比賽精神與奧林匹克精神的融合進行詮釋。
奧林匹克運動是通過具有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以達到它的崇高目的。體育具有教育、健身和娛樂等多種功能。奧林匹克精神有2個觀點,更高、更快、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和重在參與。前者是借助于清晰明了的概念與層次嚴密的邏輯思考,實現體育運動本身的目的,后者依賴于經驗事實得到驗證。
如果說更高、更快、更強能造就更健壯的人類,取得成功的關鍵是體力與精神融為一體。那么達成更高、更快、更強的系列活動,服從于體育訓練的方法與體育運動習慣的培養。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體育訓練方法,在西方哲學的統籌下,表現出層次分明的訓練安排。每一層次的訓練,能用相關的科學數據佐證,形成了現代科學指導下的體育訓練研究成果。這些系列成果進一步完善了有關體育訓練方面的邏輯,為以后的運動員選材及其訓練提供了依據。
體育運動習慣的培養,是在上述基礎的奠基下進行,屬于經驗事實具體驗證的過程。從有利于人體的、適宜人體的健身方式展開,塑造真善美的體育形象。其間是以驗證成果的方式,擴大、輻射體育研究成果的形式展開。中止不適合民眾使用的個別成果,也是在修正,某些謬誤,其具體成果只能針對特殊的個體或人群。
如上所述,西方體育精神的落實,呈現了6個層次:一是追求極致的、能造就更健壯的人類,針對于社會來說,只是少部分人或人群。二是在這個高端發展下的、支持它的基礎體育人群,具有較強的體能與技能。三是奠基這個基礎的社會民眾的體育運動習慣,在這里指的是奧林匹克精神所言的重在參與。四是引導社會民眾形成體育運動習慣的宣傳與體育運動設施。五是具備培養每一項運動基礎技能與體能的指導人員。六是不斷完善的體育競賽機制,之所以說完善,是它背后隱含著體育競賽機制的改進或改變,體育競賽機制越來越適應西方社會的發展。比如中國的武術進不了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原因也在這里。西方文化不能理解中華武術的內涵,中華武術是在道與理的基礎上展開,西方的認知是在追求真理的方向下進行。兩者間缺乏共同的,可以交流、溝通的共性和渠道。李金龍等學者提出,由技進道:我國學校武術教育轉型發展的出路,[2]也可視為道理與真理之間交流的一種探索。
顧拜旦在1908年7月24日倫敦第4屆奧運會期間由英國政府舉辦的招待會上發表了講話。他提到:“……上星期天,在美國圣保羅組織的一次運動員授獎大會上,賓夕法尼亞州大主教用中肯的話語提醒大家注意:‘對奧運會來說,取勝沒有參加更為重要。’先生們,請牢記這鏗鏘有力的名言。這個論點可以擴展到諸多領域,直至形成客觀而正確的哲學基礎。對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絕非凱旋,而是戰斗。這意味著主要不是已經獲勝,而是進行戰斗。傳播這些格言,是為了造就更健壯的人類——從而使人類更加嚴謹審慎而又勇敢高貴。”
取勝是作為奧運會比賽的最高目標,是必須設立的。戰斗是實現目標過程中的表現方式。戰斗的對象是什么?它有3層涵義:一是造就更健壯的人類的方式以及途徑,對事物真像探究的過程,是一個持久的歷程。二是對于人生,戰斗意味著一種不斷充實自己,保持創新的精神。三是奧運會比賽中的同一個項目競賽的結果,或者說這屆奧運會舉辦時間里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現,而不是最終的結果。這3層涵義,隨著對象的變化表現出不同的結果。最關鍵的是戰斗的涵義,體現出充實自己、保持創新的精神。與儒家君子的心態達成共鳴。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君子沒有什么可以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必定是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上場,射完后,再相互揖讓而后下場,一起飲酒。這樣的爭,也是君子之爭啊。這里可以分為3個階段:賽前、賽中、賽后。賽前揖是己身自信心的表露,是一種心態的存在。賽中射箭的過程,即使不及對方,也能做到“見賢思齊”,坦蕩蕩的心態。賽后飲酒不及亂。
首先在這個過程中,君子自身表現出的持續、沉浸、穩定、無倦心態,在賽事上以身作則、吃苦耐勞。君子的心態,需要自身根據外界的情況做出應對,這種應對所形成的系列表達方式就是創新精神。
其次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是醒悟“習”對個體影響的限制,也是破除這種限制的機會,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必須把自己積極主動地“外化”出去,讓自己與非我相連接,通過先把自己“外化”為非我,然后再從非我那里來反觀自身,認識自我。[3]這與奧林匹克精神中培養社會民眾的體育運動習慣,從而使人類更加嚴謹審慎而又勇敢高貴的宗旨不謀而合。但是,儒家思想與奧林匹克精神兩者之間的價值觀的差異,導致了各自發展的重點不同。奧林匹克精神是從已知的結果中進行培養,而儒家認為體育活動是體悟本心實存的契機。
賽中射箭的過程,即使不及對方,也能做到“見賢思齊”。表明儒家尊重事實,在聞見之知上,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儒家重視君子自身表現出的持續、沉浸、穩定、無倦心態,重視德性之知。聞見之知等同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體育訓練方法,表現出層次分明的訓練安排。每一層次的訓練,都用相關的科學數據佐證。忽視聞見之知的獨立性與重要性,導致缺乏嚴密的科學研究態度,影響自身邏輯思考的正常發揮。在體育科學研究中,出現論點、論據等理論性上的過或不及。
目前1,我們擁有眾多的有關體育方面的科研成果,也具備了可行性較強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但是,指導科學研究的哲學思想的根基在哪里?短期內消化西方的科研方法、科研手段,是可以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西方的哲學及其人文對于我們的現實來說,顯示出巨大的差異。參照西方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長此以往將會泯滅自己的本土文化。這點可以從我國范圍內的體育特色項目在不斷減少,體育活動項目逐步同化于奧林匹克運動項目得到佐證。
儒家思想從來不缺乏創新精神,由于儒家德性之知優于聞見之知的導向,局限了聞見之知的正常發展,在知識方向上發展出現欠缺。顧拜旦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中的“戰斗”,體現出充實自己、保持創新的精神,與儒家思想達成共鳴。為此,儒家思想需要提高聞見之知的重要性,達到德性之知、聞見之知同等對待,完善聞見之知的不足,高揚儒家思想的體育活動是體悟本心實存的契機。
[1]孔子.四書五經[M].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38.
[2]李金龍,宿繼光,李夢桐.由技進道:我國學校武術教育轉型發展的出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11):50-55.
[3]余衛東.“認識自己”的三面鏡子[J].哲學研究,2012(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