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云招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
■文/葉云招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內容歷史性強而現實性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強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學手段上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少;最后是教學形式灌輸性強而探究性少。針對本門課程特點和上述存在的教學問題,本文試從增強教學的現實性、趣味性、實踐性、探究性四個方面來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教學問題
如何改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呈現教學模式僵化與疲軟的現狀,如何確實有效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充分發揮其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每一個從事本門課程教學的老師都要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著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內容歷史性強而現實性較弱,其次是思想性太強而趣味性不足;再者是教學手段上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少;最后是教學形式灌輸性強而探究性少。
1、教學內容歷史性強而現實性弱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從歷史角度承擔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功能,達到鑒史育人的目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有很多老師是歷史專業畢業的教師,有豐富的歷史積累,在課堂上容易僅僅講歷史而講歷史,注重課程的歷史性,而忽視了教學的教育性。這就偏離了本門課程開設的初衷,在一次學習進修的培訓上,一位中山大學的教授就說:”上思政治課的老師可以上歷史課,而上歷史課的老師不一定會上《綱要》課。也正因為很多《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不聯系現在,不與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很多學生上起課來就覺得課程的內容離他們很遠,加之有高中歷史的基礎,就更增加學生對本門課程的厭煩。“
2、教學內容思想性太強而趣味性不足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講述1840年以來中國的歷史,里面有豐富的內容,但教材主要是通過不同的關鍵事件將這一段歷史串聯起來,以及相關事件的歷史經驗教訓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處理好教材與教學的關系,被教材局限,這樣的教學容易讓學生覺得老師在空洞的說教,逆反之心油然而生,無任何興趣可言。
3、教學手段上理論性強而實踐性少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主要是教師的課堂教學,雖然每學期都要求要有實踐的課時安排,但很少落到實處。一方面是條件所限,如帶學生去一些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實踐考察,學生興趣非常濃,但由于經費所限,一學期下來也只有寥寥無幾的班級開展了。另一方面就是與本門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有關系,考核只需期末筆試,對于有無實踐考察,都沒具體要求,同時有些教師也為了避免麻煩,實踐性教學這一部分被剔除了。
4、教學形式灌輸性強而探究性少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教學主要采取課堂講授的形式,師生間形成“你說我聽,你問我答”的僵化局面。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自主性學習,學習方法呆板,主體地位未能得到體現。
針對本門課程特點和上述存在的教學問題,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采取對策:首先是增強教學的現實性;其次是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再者是增強教學實踐性;最后是增強教學的探究性。
1、增強教學的現實性
“史學歷來有經世致用的傳統。追問歷史是為了了解現實,關注現實。“《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回顧歷史,更重要的是要在引導學生走進歷史后聯系現實,面對當下與未來,這正如意大利史學理論家貝內德托克羅齊曾提出的著名命題: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歷史引起現實的思索,打動現實的興趣,以古鑒今、探今溯故,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已有的史學知識和史學認知結構,關注社會熱點、焦點或者難點問題,抓住學生思維活動中的熱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激起學生探究問題關聯的欲望,通過教師的啟發和誘導,經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從而提高教學的現實性。
2、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歷史本身就是豐富的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穿插有趣的故事,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每一歷史事件都是由人發起的,在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收集關鍵人物的一些有趣故事,每一次課前可以讓學生將準備故事與大家分享,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又可以活躍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方法上,改變教師滿堂講的做法,可以圖文并茂,講解精辟,學生也樂于接受。
3、增強教學實踐性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講述的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每一個地方都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這是最生動的歷史教材。我們在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受條件所限,教師可以在教學本門課程的一開始,就給學生布置實踐教學的任務,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自由安排自己的實踐時間和地點,學期結束前要求學生以報告的形式匯報實踐教學的成果,豐富教學的形式。
4、增強教學的探究性
高等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和造就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要增強教學的探究性,關鍵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教師問題意識強烈,才能使教學不落入說教的巢窠。其次是倡導創造寬松和諧的教學和學術探討氣氛,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讓學生真正到達自主學習。最后是“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各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進入思維狀態,讓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的向導、指南。“
參考文獻:
[1]趙劍.“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史料運用[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08).
[2]閆團結.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與大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黑河學刊,2013,(07).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