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婷
中職畢業生需求與滿意度的調查研究
——基于用人單位調查
魏文婷
畢業生能否得適應市場的需求,得到用人單位的滿意影響著未來中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走向。因此,基于用人單位的視角,對中職畢業生需求與滿意度進行調查,并提出了促進中職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對策。
中職畢業生;需求;滿意度;調查研究;用人單位
中職教育是我國中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近些年,國家大力發展中等教育,無論在招生比例,設備投入還是師資建設方面都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尤其是在2010年和2011年教育部分別出臺了關于中等職業示范校建設和《職業院校教師素養提高計劃》,最近召開的十八大再次強調了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那么這些學生究竟能否適應崗位的要求,能否得到用人單位的滿意是許多學校一直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是學校進行課程改革和學校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企業進行調查,了解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和滿意度,為相關教育行政部們制定宏觀政策和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1.調查工具及分析方法。研究者從職業道德、知識和能力、工作業績、身心素質、經歷和基本情況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和滿意5個維度設計了《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需求與滿意度調查問卷》的35個觀察項,其中職業道德7項,知識與能力11項,工作業績3項,身心素質4項,經歷和畢業生基本情況9項,總體評價1項,除經歷和基本情況以外,其余四個維度的觀察項分別進行兩個方面的考察:“重要程度”和“表現情況”,并分別賦予“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和“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6級評價項。重要率(%)=很重要(%)+重要(%);非重要率(%)=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滿意率(%)=很滿意(%)+滿意(%);不滿意率(%)=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本次調查運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采用百分率描述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和滿意的評價,采用等級資料的多個樣本比較。
2.調查對象。被調查的用人單位共有11家,答題人是各用人單位的經理、主管、班組長等企業的管理層人員,他們了解畢業生的表現情況和崗位的需求狀況,反應的問題和評價有比較充分的依據。
3.調查時間和方式。本次調查利用研一放寒假的時間,為期一個星期。調查采用走訪面談和網郵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
4.問卷回收情況。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4份,收回問卷 12份,有效問卷 11份,回收率為78.57%。
(一)用人單位信息
從被調查企業性質的分布情況來看,其中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最多,達到36.4%,然后是事業單位 18.2%,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例最小9.1%。
從用人單位所屬行業看,調查顯示信息技術、教育和零售都占18.2%,而制造、水生產、商務、衛生和文化行業所占的比例都相同9.1%。
在問到2013年用人單位是否有招聘中職畢業生的計劃時,72.1%的用人單位表示,有計劃招聘中職畢業生,18.2%和9.1%的企業則表示,待定或沒有計劃。可見企業對中職生的需求量還很大,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前景還是很廣闊的。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此次調查用人單位樣本僅有11份,并不能完全代表聘用中職畢業生的用人單位群體。因此,該文所有分析都是基于已經收集的樣本的基礎上進行的,調查范圍有限,調查結果僅供參考。
(二)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需求和滿意度的總體評價較好
調查結果顯示,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總體需求率和滿意率較高,分別達到了81.8%和 72.7%,可見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從畢業生表現情況來看,中職教育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基本上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從所調查的5個維度來看(表1),用人單位最看重中職畢業生的工作業績,其次是他們的職業道德和知識與能力,相比而言,最不看重的是身心素質;而從企業對所錄用的中職畢業生的評價來看,其滿意度依次為身心素質、職業道德、工作業績、知識與能力。從表1中可以看到,企業最需要的是工作業績好并且職業道德水平高的中職人才,并且對中職畢業生的身心素質和職業道德也比較滿意,可見中職學校不僅加強對學生顯性工作能力的培養,也尤其重視學生心理、道德等隱性職場素養的培養,并且在實際工作中也獲得了一定的效果。從重要率和滿意率對比來看,會發現用人單位最不看重的身心素質反而是其對中職畢業生最滿意的地方;相反,企業比較看重的知識與能力一項,中職畢業生的表現情況最差。這說明學校的教育教學內容與企業的要求是偏離的,甚至是脫節的。

表1 用人單位對選拔錄用中職畢業生5個維度的重視程度和總體評價
(三)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方面的重視程度和評價
1.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中職生的愛崗敬業的品質。從對問卷表格的數據統計可以看出,中職生的愛崗敬業的品質最被企業看中,幾乎所有的用人單位都認為它是很重要的;其次是學生的誠實守信,忠誠與責任感和團結互助,吃苦耐勞和遵紀守法;最不被企業看重的是學生勤奮上進的品質。在請用人單位對職業道德方面中的各要素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的時候,發現所填答案基本與圖(見圖1)表(如表1所示)反應的狀況相符,其重要程度排在前三的依次是:愛崗敬業、忠誠與責任感、吃苦耐勞。出現這樣的結果可能與中職生就業后頻繁跳槽、職業穩定性差和害怕從事艱苦的一線工作的特點有關。

圖1 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方面的重視度
2.中職畢業生在職業道德上最欠缺的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忠誠與責任感。在對中職生的職業道德進行評價時,中職生的吃苦耐勞和忠誠與責任感的滿意率最低,都是63.3%,剛剛超過一半,而對中職生的愛崗敬業的品質評價最高,滿意率超過了百分之九十(見圖2)。

圖2 對中職畢業生的職業道德方面的滿意度
3.在職業道德方面的重要程度和滿意率的對比差異性分析。從圖3可以觀察到,在職業道德上,可以看到各個要素的重要程度和滿意率均是相匹配的,沒有出現嚴重的偏離,其中愛崗敬業品質最受企業重視且滿意度最高,說明學校在這方面的培養達到了企業的要求,忠誠和責任感的重要程度和滿意度相差較遠,說明企業還需要在這方面要多加強指導。

圖3 職業道德方面的重視度和滿意度對比
(四)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重視程度和評價
1.用人單位需求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和溝通交流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強且有團隊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從圖4中可以看出,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是中職畢業生的人文素養、實踐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相比之下,對中職生的知識看的最輕,其中既包括他們的基礎知識,也包括專業知識,這與重要程度的排序的情況基本相同。可見,知識與能力相比較,企業更重視的是員工的能力,他們認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大多是理論知識,并且所學知識具有滯后性,在實際工作中用處不大;而能力是在學校中經過一系列的培訓所養成的。它是員工工作上不斷進步的潛力,一旦形成終身受用。但是,不同的職業能力在工作中所占的低位各不相同,這就要求中職學校的能力培養有所側重。

圖4 對中職畢業生的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重視度
2.用人單位最不滿意中職生的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如圖5所示,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評價上,用人單位對中職生的基礎知識和創新能力的滿意率最低,解決問題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的滿意率也不高,都沒有超過百分之五十,可見中職生在這幾方面的培養是何等的欠缺。這說明中職生除了自己在創新意識與能力上的不足外,中職院校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存在問題,比如過分側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因專業課設置過于細分而限制了學生橫向知識的培養,等等。除此以外,中職生在校期間問題的解決總是依賴老師和同學,缺少獨立思考,所以在工作中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十分弱。

圖5 對中職畢業生知識與能力方面的滿意度
3.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重要程度和滿意率的對比差異性分析。由圖6可以看出,創新能力和基礎知識的重要程度與滿意率最不相符,實踐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匹配程度更好。這說明中職學校將來更應該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圖6 知識與能力方面的重視度和滿意度對比
(五)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工作業績方面的重視程度和評價
1.用人單位更看重對中職畢業生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企業對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成就三者的重視程度高且相差不大,在對這三要素的重視程度進行排序時發現,工作質量最被看中,其次是工作效率。企業生產出的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高質量是企業生存之本,因此,尤被企業重視;工作效率雖決定了產品的產量和服務的高效,但相比較而言則不如質量重要,所以在對員工的要求上更加強調工作的質量。
2.用人單位認為中職畢業生在工作業績上的表現平平。數據顯示,中職畢業生在工作業績上的表現平平,各個要素相差不大,既沒有明顯的突出一方面也沒有表現特別差的地方。
(六)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身心素質方面的重視程度和評價
從圖7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用人單位最不看重的是中職生的形象,但對他們形象比較滿意。在排序題上反饋的信息也與之相符。對于形象的不重視的調查結果只是存在于被調查的11家企業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企業的性質相關,這11家企業大部分從事的是產品生產,涉及服務類的企業較少,即使有也是面對的是固定的消費群體。但從中也可以反映出來的是,中職生要想在職場上站住腳靠的還是自己的實力,形象和氣質在工作當中只起到了輔助的作用,教師也應該在這方面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圖7 身心素質方面的重視度與滿意度對比
(七)用人單位認為中職畢業生迫切需要加強實踐操作技能和增加實踐經歷
調查問卷最后設置了一道開放性問題,目的是要了解除了表上提供的職業素養以為還有哪些方面中職畢業生存在不足。調查結果顯示,不少用人單位認為,中職畢業生在實踐操作能力和實踐經歷上需要加強。中職學校的學生與普通高中或者本科院校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動手能力強,在校期間接受各種操作技能的培訓和練習,學生之所以能得到眾多企業的青睞,就是憑借這一點。如果失去了這方面的優勢,那么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將五立足之處。但是,我們從調查問卷上看到的調查結果卻令人失望,本應是中職生的強項如今卻成了就業上的短板,可見,他們的實踐操作的能力并沒有讓企業感到滿意或者說并沒有達到企業的預期。
本次調查是從用人單位的視角來反映中職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從調查結果來看,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是肯定的,總體評價較好。但是也發現在某些方面中職畢業生的表現情況并不令人滿意,存在與企業的用人標準脫節的狀況,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要知道,中職學校辦學具有社會屬性和職業特性,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堅持社會需求引導辦學實踐,中職院校只有緊密圍繞企業或市場需求,才能實現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才能夠推進畢業生順利就業,實現他們的職業目標。通過以上的分析,中職學校應該進一步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愛崗敬業的品質。
職業道德素質是中職生從業具備的首要素質,它是從事任何工作的前提,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所以愛崗敬業應是一種普遍的工作精神。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這方面的培養很少,導致違約率上升、頻繁跳槽等現象層出不窮,給企業產生巨大的人力資源浪費和損失。許多很多老師認為它無從下手,既沒有專門的課程可教,也沒有專門的訓練,只能在平常的教學中一點點滲透,教育效果的好壞無法測評,等等。實際情況確實如此,但我們中職學校不能因為它難教而忽視它的重要性,應該通過多種渠道實施職業道德教育,可通過辯論賽、宣傳典型案例,開展主題講座等形式,教育學生敬業愛業,踏下心來投身到基層崗位中去,對自己從事的工作認真負責。
(二)重視實習實訓環節,提高學生實踐操作技能
中職生培養過程中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脫離實際,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和教學方法單一,不能產學結合;部分學校由于辦學條件原因,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實訓設備與師資,無法滿足教學要求等,這些都造成畢業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欠缺,無法勝任崗位的要求。建議學校應該加強實踐課程建設,加大實訓學時,并嚴格要求實訓質量,盡可能到企業實際工作崗位定崗實習,辦學經費短缺的學校可以通過政府或行業與企業建立聯系,共同建設實習訓練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同時,還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社會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實踐經歷,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學生實習基地、社會實踐活動基地與畢業生就業基地建設結合起來,使畢業設計、畢業實習同時成為畢業生擇業、用人單位考核錄用人才的重要環節。總之,力爭通過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實現畢業生技能與崗位要求的“零對接”。
(三)加強學校與企業、行業的合作,進行教育教學改革
2010年,國家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中在“改革辦學模式”一項中提出“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與民辦共同發展的多元辦學模式”。國家在以后的文件里也多次強調中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行業之間的聯系,校企合作共同培養中職人才。學校專業教師應與企業行業專家一道,結合行業職業資格標準,從分析職業崗位任職能力入手,研究實施與職業崗位技能相一致的教學內容;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積極探索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實現資源的整合優化,“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形成教學鏈、產業鏈、利益鏈的融合體”。
(四)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不足也是中職畢業生在工作中的缺點,這既是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在其他普通學校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創新能力的高低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取得更高水平的發展,是實現職業理想的關鍵因素,在未來的的新世紀里,要取得發展的主動權,必須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學校應將創新教育融入相關專業課和就業指導課中,激發學生創新和創業熱情;營造良好的創造環境,建立有助于學生創造力發揮的機制,提供展示于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校園環境;積極組織各種創新競賽和學術活動;改善教學方式,發展創造力為主的開放式教等等。
中職教育成果的直接體現就在于培養的中職畢業生能夠被社會和企業所認可,教育質量的好壞最終由社會評定,中職學校的培養工作應該盡可能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培養出另用人單位滿意的中職畢業生。希望此次調查能給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1]王燕梅.中職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生質量跟蹤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2(10):126-128.
[2]王琴.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基于上海市部分中職學校2006、2007屆物流專業畢業生的調查[J].職業技術教育,2009(25):20-24.
[3]吳淑芬.中職院校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探析[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9):157.
[4]蔡小紅,呂俊峰.臨床護士職業素質、知識、能力滿意度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教育,2008(5):246-248.
[5]鄭樹景.園林專業中職畢業生質量調查與分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6):67-69.
[6]陳喬茂.淺談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職場素養要求——以長安汽車企業為例[J].當代職業教育,2011 (11):81-84.
[7]張子睿,鄭學貴.企業對船舶高職畢業生職業道德的評價與要求[J].遼寧高職學報,2012(2):87-89.
[8]鄒奇清,喬向東.關于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職業能力要求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 (21):34-35.
[9]王學戲.太倉地區高職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報告——以健雄職業技術學校2011屆畢業生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32):77-81.
[10]李慧.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需求狀況與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0(7):42-42.
[11]梁菊.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評價的分析及思考[J].文教資料,2009(35):238-239.
[12]王永中.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的用人標準調查[J].管理學家,2010(10):130-131.
[13]郝志剛,陳磊.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力需求及用人趨向調查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 (9):83-85.
[14]張燕玉.高職畢業生工作現狀及用人單位對其素質評價和要求的調查與分析[J].網絡財富,2010(14): 98-99.
[15]張雷.當前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與對策研究—以天津職業大學為例[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8:23-26.
[責任編輯 曹 穩]
魏文婷,女,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學與課程論。
G715
A
1674-7747(2015)13-0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