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蕙
【摘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識字教學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閱讀,然而閱讀的質和量都與識字密切聯系。根據課程改革精神,嘗試以“在情境中,積累、運用,學好生字”為主題的三實踐二反思形式的學科研究活動,以提高識字教學的課堂有效性。
【關鍵詞】低年級;情境活動;運用;三實踐二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活動的背景和意圖
(一)現實背景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里的第一條就提出了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概括起來講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學業綠色指標的導向,使得我們要加強學科的校本教研,幫助教師確立“工作就是研修,學習就是成長”的思想,以課例研究為主要的形式,加強教學基本環節的研究,堅持以“教學實踐、教學研究、教師培訓三位一體的”的研修模式,同伴互學,不斷地實踐、反思、總結、提高。在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養成的同時,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本次教研重點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識字教學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二年級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
小學低年級學生已表現出各種不同程度的閱讀興趣,對于不同的閱讀材料,明顯地表現出不同的偏好。但常常由于識字的問題,造成學生在遇到課外讀物時的語言障礙,進而形成理解障礙,最終又將導致學生閱讀興趣的下降。語文學科的學習重在閱讀,然而閱讀的質和量都與識字密切聯系,這就使得我們的識字教學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研究課題。面對眾多的教改經驗和異彩紛呈的教法,根據課程改革精神,嘗試以“在情境中,積累、運用,學好生字”為主題的三實踐二反思學科研究活動,以提高識字教學的課堂有
效性。
(三)期望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借助學過的拼音正確認讀生字,進行拼音的復現鞏固;在語境中,能利用多種學過的方法理解、積累并試著運用新詞;在理解課文的主旨后,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效地指導學生的思想和在生活中的行為。
二、活動的實施和方案
(一)活動設計
活動主題:“在情境中,積累、運用,學好生字”。
具體目標和要求:(1)在二年級的課堂教學中,如何進行拼音的復現鞏固學習。(2)如何結合語境,合理地指導學生調用各種感官、利用各種學過的方法學習生字,積累并試著運用。(3)如何做好朗讀的方法指導和訓練。(4)能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指導是否有形。
活動方式:集體備課和聽課、反思相結合。
基本流程:二年級備課組老師參與集體備課。三位老師依次分別進行課堂實踐,每次實踐后,集體根據教學要求和自己觀察的點,上課老師進行反思,觀課教師進行研討;修改教學方式和環節后,再次進行教學實踐;第三次實踐學科組大組活動;三次實踐后,進行活動總結。
(二)實施過程
準備階段:備課組活動,根據研究主題,討論教學環節和教學設計。
整理階段:10—11月,各位教師在反思后,著手進行資料的規整。
三、活動的分析與啟示
(一)活動的成效
第一輪由二(1)班老師執教。大家覺得比較好的是教師在字詞教學中重視拼音的鞏固,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整體復習,提示學生關注易混淆的字母,如教學生字“疲、萍、取”時,復習聲母“p、q”;教學“泄”時,復習鞏固易混淆的復韻母“ei”和“ie”。課文的理解方面,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稱贊的句子,“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和“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好的蘋果。”這兩句話,通過抓重點詞“真”“一個比一個”“香極了”等指導學生朗讀。
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語言不夠生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理解“粗糙”時,讓學生摸沙皮紙談感受,學生只能單方面理解粗糙就指表面不平整,不光滑;理解“泄氣”時,創設的情境:“如果你做的板凳這么粗糙,你會怎么想?”比較單一,學生的想象比較匱乏。另外,老師的提問指向性不夠明確。如:讓學生找找小刺猬稱贊了小獾什么?老師原本的目的是讓學生找小刺猬稱贊小獾時說的話,但是學生有的用自己的話回答,有的只找到一部分。
基于此,在二(2)班老師執教第二輪時,我們進行了修改。揭題學習詞語“稱贊”時,用比較形象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贊是上下結構,上面是兩位先生,先生們非常謙讓,所以第一個先的最后一筆是豎提。這兩位先生坐在寶貝上,貝字底最后一筆是個點”。理解“粗糙”時,用一塊表面不光滑的木板代替沙皮紙,再讓學生摸摸桌面;理解“泄氣”時,創設這樣的情境:如果你做的板凳這么粗糙,你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通過三方面的聯想能更好地理解“泄氣”。另外,老師的提問指向性更明確一些,讓學生找小刺猬稱贊小獾時說的話。
在這次的執教過程中,我們又發現,老師很賣力地指導學生讀好“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但學生卻沒有特別好的表現。“疲勞”一詞教學時,學生對小刺猬的辛勞感受不深。
因此,在第三輪的執教中,我們又進行調整。在指導朗讀“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個比一個好!”句子時,重點關注“一個比一個好”,出示三張小板凳的圖片,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三張板凳的不同,從而體會“一個比一個好”,進而讀好句子。理解“疲勞”,感受小刺猬的辛勞,則是聯系上下文找出了課文中的兩個句子“清晨,小刺猬去森林里采果子。”和“傍晚,小刺猬背著幾個紅紅的大蘋果往家里走。”通過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清晨”“傍晚”,感受小刺猬摘蘋果時間久及辛勞。endprint
(二)主要經驗
通過這次的課例研究,我們發現教師要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熟悉教材、熟悉學生的基礎上,采用各種科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快樂有效地識字。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音、形、義三者結合并各有側重。
要重視拼音的鞏固,根據學生的實際整體復現,重視學生關注易混淆的字母。要關注規律性知識的歸納和梳理,漢字有著表音表義的特點,我們就可以借助這一規律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可根據課文生字的特點,將同一類的字或有密切聯系的字歸結在一起,隨機總結規律。方法各不相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也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字義詞義的理解要結合語言環境,采用各種方法。聯系上下文,教師充分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并能創造性地使用文本。有些詞的理解則是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會怎么想?怎么說?怎么做?學生很快融入角色中,體會人物心情,正確理解詞語;有些詞的理解則可調動學生不同的感官,運用了比較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從而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詞在文中的意思。
不足之處是對于朗讀的指導訓練和行為的指導,落實不夠。
總的來說,教師在識字教學中要處理好生字詞音、形、義三者的關系,并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意識和能力,為理解和表達打好基礎。學科組的活動要做到不同年段和整個語文組相結合,是比較不容易的,但其實是對所有老師的教學行為都有指導意義的。正所謂教法是相通的。
(三)進一步的思考
作為一線的教師,一定不能“教而不思”。為了大面積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達成綠色學業指標的要求,學科組要多開展在實踐中反思、提高的學科研討活動,引導教師能在研討的狀態下工作。在各個主題的研討活動中切實地分析成敗,尋找失敗的癥結,探討方法和規律,探求有效的教學策略。努力在扎扎實實的校本教研中,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2]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3]于魁榮.寫字學科的育人功能[J].學科教育理論研究,2002(2).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