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昊翔
摘 要:財務會計為企業的制定策略者提供對制定策略有用的會計信息,企業的管理者針對不同的項目選擇相應的會計政策可以更好地實現會計的作用,企業的管理者進行盈利管理活動是為了盡可能讓企業與自身獲得更大的利益,本文指出了新舊會計準則的變化之處,并研究了這些變動給企業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帶來的影響,對企業在新的會計政策下適時調整自己的會計政策和進行盈余管理活動有一定建議作用,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舊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企業會計政策選擇;企業盈余管理
一、緒論
財務會計可以為企業的管理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以便做出正確的發展決策,其在企業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深入理解會計準則,這樣在實際的會計工作中才能緊跟政策的變化,做出有效的財務報告。研究新舊會計準則變動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及盈余管理的影響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新舊會計準則的不同
新會計準則下的基本準則中,新會計準則留下了舊會計準則中的重要性等原則,但同時也增加了比較性等原則。在具體準則方面,新會計準則新增了幾個方面,石油天然氣開采方面:新的會計準則采用產量法來計算礦區的權益以及相關設施的損耗情況。投資性房地產方面:舊的會計準則沒有集中地把房地產當成一個獨立的方面進行解決,而是把有關投資性房地產方面的內容分散,加到其他與之有關系的準則內,而新的會計準則比較系統集中地提出了投資性房地產的內容,并且使用公允價值模式來計算。企業合并方面:就目前來說企業合并模式大多數是同一控制下的,這樣的話,合并的彼此不一定是都愿意的,合并價值不能代表公允價值,而非控制模式下的企業合并是彼此都自愿的交易行為,有雙方都承認的公允價值。新的會計準則下的合并財務報表的制定更加傾向于具有實際意義的控制,所有受控制的子公司都將處于合并的范圍內。
三、新舊會計準則變動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企業進行會計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給企業的管理者提供對企業制定策略有用的會計信息。為了更好更快地實現財務會計的這種作用,企業就要實施會計政策選擇以便針對不同的經濟事項采用合適的相應的會計處理。從會計處理的開始到結束,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從始至終充斥著整個會計過程。企業采用不同的會計政策就會運用不同的方法來會計處理,最后產生了不同會計結果,就會使得企業的管理者進行不同的利益分配和制定不同的策略,最終社會的資源分配在企業中就會得到不同的結局,因此會計政策的選擇對企業的運行意義重大。在進行會計政策選擇時,需要依據與企業目標相吻合原則,對企業具體現狀適用的原則,對企業制定策略有用等原則。
1.公允價值的會計政策
新會計準則和舊會計準則的差異性比較明顯的地方在于新的會計準則增加了會計計量這一方面的內容。新會計準則下明確規定了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下資產和負債的計算量定金額。公允價值的概念首次被提出,是新會計準則的重大突破點。在我國舊的會計準則下,會計計量很少以公允價值等別的計量基礎。在全球化經濟飛速發展的現在,依據我國現階段的國情,新的會計準則以國際準則為參考模板,使企業的財務報表可以公允地體現出公司的價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新的會計準則采用了公允價值這一概念。
2.存貨計價的會計政策
為了同國際接軌,新的會計準則在國際準則的影響下,用先進先出的方法取締了存貨后進先出的方法,使用加權平均法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存貨的借貸款能夠被資本化,使生產周期加大的產業資金流動不暢,嚴重影響了該行業的發展。新的會計準則實施后,存貨的借貸款將被允許資本化,在這些行業中的企業如果借出去的款額較多,這些費用就會被算入存貨的成本當中區,則會使那些企業當時的財務費用大幅度地縮減,而會計的利潤就會增加,但這樣會增加存貨的成本,使企業的毛利潤受到影響。
3.合并企業的會計政策
在新的會計準則下,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成同一個企業,就會使用與權益結合比較相像的方法來處理; 如果不是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成同一個企業,就使用購買的辦法進來解決。與權益結合相像的方法就是在企業合并的過程中,合并的那一方獲取的資產和負有債務需要以企業被合并的那一天被合并一方原來賬面上的價值進行計算,不必按照公允價值進行糾正。購買的辦法就是將企業的合并看作是這個企業購買那個企業,采用公允價值計算資產和負債。
4.資產減值的會計政策
在新的會計準則下,如果用A代表資產的公允價值與處理所需費用的差額,用B代表預資產預計將來流通量的現實數值,則可回收金額取決于A與B中的較大一方。新的會計準則考慮到現在的《企業會計制度》實施以后,鑒于我國很多企業使用減值轉回提高企業利潤的案例時常發生,規定了“企業的資產減值損失一旦經過確定之后,在進行會計處理期間不能轉回”,但這一規定的范圍有限,僅僅適用于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四、新舊會計準則變動對企業盈余管理活動的影響
由于企業的管理者和員工、客戶等利益人的利益不一樣,因此產生了盈余管理。進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如下:企業的管理者時刻在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并以此為出發點,不同時期采用不同的調節利潤的方式,讓企業的利潤增長達到自己期望的趨勢。在新的會計準則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范圍內,個體業主為了盡量少交稅款,進行盈余管理,盡量擴大自己可以獲得的利益。企業運行的狀況越好,發展越快,社會就會越多的關注這些企業,政府對這些企業征收的稅額就會增加或者管理節制這些企業,所以這些企業的政治成本就會變大,企業的管理部門就會采取拖慢或者延期遞交確認的利潤進行盈余管理,來減少政治成本。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給資本市場和那些投資者的利益帶來的損害越來越大,新的會計準則里相關內容的制定目的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壓縮進行的空間,減少進行的可能性。下面本文從五個方面介紹了在新的會計準則下相關準則對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制約影響。
1.存貨準則變化的影響
新的會計準則頒布后,存貨準則發生變化,帶來了采集購買存貨成本的變化。新的會計準則廢除了舊會計準則中存貨準則中采集購買存貨額成本規定,新的采購存貨成本包括采購價格、進出口應該繳納的稅款和其他關稅等。新的存貨準則使得期間費用降低,當期的盈利增加,在一個較短的期間內調整了盈余。在新的會計準則中,可以被資本化的借貸款費用范圍就擴至到生產活動所需時間較長才可以進行對外交易的存貨。企業的管理人員就可以靈活地界定生產活動所需要的時間,以及將借貸款資本化的時間和占有的比值等來擴大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空間。新的會計準則廢除了舊會計準則中計算存貨成本的方法,僅僅采用先進后出法、加權平均法和個別計價法。計算存貨成本方法的減少,降低了盈余調節的可能性,而且先進后出法計算出的存貨成本更加真實,個別計價法計算出成本的信息更加精確,這些都使得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被縮小。
2.投資性房地產準則的影響
房地產現在已經變成了一種很重要的投資渠道,這就要求會計準則中有相應的條例章程來規范這一活動,因此在新的會計準則中就添加了投資性房地產會計準則。新的會計準則把先前租給別人的和很長時間自己擁有并且準備價值增加后再轉手他人的土地使用權力和企業擁有的并且租出去的定為投資性房地產。新的會計準則下,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屬性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即在公允價值的模式,這樣的模式下,公允價值減去原賬面上價值的差額被算入當期的虧損或者收益,使得盈余管理的空間變大。
3.合并范圍擴大的影響
舊的會計準則與新的會計準則下的合并報表中的合并范圍大致是一樣的,但是新的會計準則在確定合并范圍時突出了“控制”在這其中的基礎作用,以“控制”為基礎的理論來確定子公司,該定義下的子公司指的是規模較小的,身處特殊行業的和該公司處于虧損狀態下的子公司。新的會計準則減少投資處于虧損狀態公司所占的比值,并且讓規定的合并范圍不包括這些子公司,或者增大投資處于盈利狀態公司所占的比值,并且把這些公司劃入合并范圍,增加了集團公司的盈利收益。這些行為使得進行盈余管理額空間減少。
4.無形資產準則變化的影響
新的會計準則下的在外購買無形資產的成本除了購買條款以及相關的繳稅費用還包括讓這資產完成預先確定的用途過程中所產生的其他支出。那么這些支出就為進行可能的盈余管理活動創造了條件。新的會計準則把研究和開發區別分開,處在研究時段,就不能產生被確定認為是無形資產的支出,這個期間產生的支出,被確定認為是其產生時的費用;處于開發時段,如果滿足一定的條件規定,那么企業就能夠確定一項無形資產。新的會計準則把研究和開發區別分開,把研發階段特別區分出來,就產生了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可能性。
5.資產減值準則頒布的影響
新的會計準則中的資產減值準則減少了企業進行盈余活動的空間,新的資產減值準則明確提出不能夠在后來進行會計活動的期間轉回資產減值準備,只能夠在處理資產期間實施會計處理。然而在舊的會計準則下,中國的企業經常將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轉回來實施盈余管理活動,比如這一年他們企業的盈利較多,就會大大地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此來使得這一年所使用的款額增加,而這一年的利潤降低,等到下一年盈利減少的時候,就轉回資產減值準備,以此來使得下一年的利潤增加。在新的會計準則下,企業在這一方面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空間幾乎變為零。
五、總結
新會計準則對企業進行會計政策選擇與盈余管理活動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新的會計準則實施后,提出了公允價值的概念,在存貨計價,企業合并,資產價值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這就使得企業不能再像在舊的會計準則的規范下進行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企業要相應地做出些變化。新會計準則的規范下,存貨計價的變化、合并范圍的擴大、投資性房地產規則、無形資產規則的改變、資產減值規則的頒布等也給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空間和可能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把自身的利益盡可能最大化,但現在企業進行的盈余管理活動已經損害到了投資者的利益,所以新舊會計準則的變動有些地方是為了減少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空間,但也不是所有新會計準則的內容都是在減少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空間。企業的管理者也需要在新的會計準則規定的范圍下,根據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和不同的項目選擇相應的會計政策與進行相應的盈余管理活動,使企業的利益最大化,如何針對新的會計準則,盡可能擴大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空間和增大企業進行盈余管理活動的可能性,是未來需要研究的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張麗娜.新舊會計準則主要變化對比分析[J].現代商業,2008(27):222.
[2]陸新紅.淺析新舊會計準則的主要變化[J].經營管理者,2009(06):122,69.
[3]王學蓮.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D].蘭州大學,2007.
[4]黃懷澤.淺析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J].企業導報,2009(04):123-124.
[5]張軼林.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并購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6(10):81-82.
[6]郭云.新會計準則對企業盈余管理的遏制[J].財會月刊,2006(27):21-22.
[7]汪岳瑜,陳貽蒲.新舊會計準則下盈余管理對比的實證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2(12):153-154.
[8]陸淑波.淺析新會計準則下企業盈余管理[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08):84-85.
[9]王玉濤,薛健,陳曉.企業會計選擇與盈余管理——基于新舊會計準則變動的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9(03):25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