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人力資源角度看科技發展與充分就業新模式的協調
閆嘉妮 黃宜棟
山西財經大學 山西太原 030000
[摘要]本文以科學技術發展與充分就業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通過對經典經濟學理論中關于技術進步與勞動力就業關系的文獻的梳理和評述,運用規范分析、文獻研究的方法,分析得出科學技術發展與充分就業新模式之間的協調方式。
[關鍵詞]人力資本;科學技術;就業;勞動力
自18世紀人類進入工業化社會200多年間,以資本為主要戰略資源的制造業憑借其大規模、標準化和裝配線式的生產方式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到20世紀末,信息技術在全球迅速擴散,工業化由傳統的“用機器生產機器”發展為“由機器控制機器”模式。科技進步在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國家經濟結構和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越來越傾向于在生產過程當中用自動化設備逐漸取代勞動力,這種現象是會導致就業問題的加劇,還是會有利于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的增加,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
1、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者斯密的學說
亞當斯密認為隨著生產性勞動增加,社會財富不斷擴張,社會總需求的結構和數量不斷變化,工人總會找到另外的工作,或者去新的行業制造新的機器,或者從中間部門間接獲得收益,因此技術進步是不會減少就業的。
2、馬克思關于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雙重影響說
馬克思(1897)在《資本論》屮不僅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講述技術進步創造就業機會的觀點,而且探討了技術進步對就業的雙重影響。在技術進步對就業促進作用和機理中指出:首先技術進步能夠為工廠創造更多的利潤和剩余產品,企業擴大生產,從而增加就業。其次個別企業率先運用先進技術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獲得超額利潤,降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進而降低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價格,增加就業彈性,擴大就業規模。也就是說雖然應用機器的勞動部門排擠了工人,但能夠引起其他勞動部門勞動力就業的增加。
3、新經濟增長理論學說
新經濟增長理論在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將外生的技術進步變革為內生,認為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可以促進就業。如宇澤弘文(Hirofumi Uzawa)假定經濟中存在一個生產人力資源的教育部門,將索落模型中的外生技術進步內生化。由于人力資本部門的生產函數具有線性的規模收益不變的形式,并且經濟中不存在任何固定的生產要素,經濟將實現平衡增長。Fernando del Rio在內生增長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技術進步的就業效應,認為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方向取決于物化和非物化技術進步比例的變化,技術進步率決定了經濟增長率,物化的技術進步通過減緩經濟增長速度而降低了工作的分離率,減少了失業。
以創新為核心的科技進步引領著當代經濟的發展,在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下的企業組織傾向于扁平化,勞動力就業的模式也隨之呈現出新的特點。
1、從勞動性質上看,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邊界正在模糊化,許多工作是披著腦力勞動外皮的簡單操作性工作,比如流水線操作與維護的人員,而現代企業中最稀缺的勞動資源是具有創新特征的專業技能勞動者。
2、從勞動內容上看,勞動力就業由專業化轉變為部分專業化部分全面化,交叉邊緣學科人才需求增加。
3、從勞動場所上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企業的辦公成本正在逐步降低,勞動力的就業模式也在發生變化。
4、從勞動時間上看,勞動力由終身就業開始變為階段性就業,科技的每一次進步都意味著一些崗位的縮減或消失,另一些崗位的增加和新設,勞動力的就業呈現出階段性的特點。
5、從勞動力的部門轉移來看,在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勞動力不再像工業經濟時代逐次從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而呈現出跳躍性和多向性。比如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行業,其勞動力來源盡管也有一部分由前一級的基礎產業,但更多的卻是新增勞動力群體中的高學歷、高技能人才。
6、從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來看,在技術進步初期,資本家購買高效率的機器設備,投資在不變成本的比重逐漸增大,而投資在勞動力上的可變成本在不斷降低,勞動力需求下降,但隨著當代技術的進步,傳統的規模化生產已經成為熟練生產,創新勞動需求增加,這就更需要人而不是機器,即企業的投資向勞動力要素傾斜。
科技進步改變了勞動力就業的模式,使勞動力就業呈現出新的特點。在技術進步速度加快背景下,科技進步與充分就業模式的協調問題就聚焦在人力資本。任何一次大的技術進步都在淘汰一些就業崗位的同時,在其它相關領域必然要創造一些新的就業崗位。從這個層面上說技術進步對就業影響的效應是不確定的,它取決于就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術升級與勞動者實際的技術升級之間的時滯長短。當技術進步突然降臨,大多數勞動者仍然停留在原有技術水平時,結構性失業必然發生;反之,如果勞動者對預期的技術進步事先進行了人力資本投資或接受了相關培訓,那么新的技術進步就不一定減少就業甚至可能增加勞動力就業。無論從政府、企業還是個人角度,都可以通過增大人力資本的投資,來解除勞動力本身的束縛,進行勞動力升級,使勞動力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這樣每一次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就業模式變化而引起的充分就業問題會被相應配套的人力資本投資來抵消甚至創造就業,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春梅.中國信息產業技術進步對其勞動力就業的影響研究.
[2]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閆嘉妮,女,1995年4月,漢,山西呂梁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黃宜棟,男,1993年1月,漢,廣東湛江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企業管理。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