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怡康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50
?
“雙微”政務差異化背景下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任怡康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50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治國理念,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的重大創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在社會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政府信息發布、政民互動、公共服務的新平臺。本文對差異化背景下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在助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的可行性路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政務微博;政務微信;互動;治理現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對中國政治乃至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新媒體是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絡技術、移動通訊技術等發展起來的有別于傳統媒體的新型媒體。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新媒體以其即時性、互動性、開放性特征成為社會治理的重要載體,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在此背景下產生,其影響力正逐步凸顯。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政務微博、政務微信以其互動性、即時性、開放性成為信息發布與政民互動的新平臺,但受各自特點的影響,二者在傳播模式上存在巨大差異。分析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在傳播模式上的差異,有助于更加針對性地對二者進行功能定位,增強實效性,以避免同質化,從而打造“雙微”雙向互動的新路徑。
1、傳播互動性差異:就傳播環境而言,微博用戶可根據需要或系統推薦,通過“加關注”的方式對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訂閱,這一操作并不需要取得對方的同意,微博的內容完全公開化,任何微博內容可以被用戶評論、轉發,使得微博用戶之間可以自由建立關系,形成無數個傳播節點,推動信息的極速傳播。基于微博的開放性,政務微博中發布的重要內容會在短時間內大量評論、轉發,繼而形成強大的輿論場,產生多向互動的傳播效果。與微博不同,微信好友的添加主要依托手機聯系人、QQ好友等方式,使得微信用戶的好友多數是現實社會關系中的親朋好友,私密性更強,形成相對穩定的“朋友圈”。“‘圈子’聯系的相對穩固使之帶有保守的特征,不愿和外部的群體或個人發生過多聯系,‘圈子’內的信息不會為外部的人員所探知,而一些新的信息也很難進入這個‘圈子’并被其成員所接納,這樣不利于信息的流通和觀念的更新。”[1]在政務微信平臺上,可以對相關內容進行回復,但無法看到其他用戶的互動信息,導致政務微信互動范圍狹小,形成雙向互動的傳播效果。
2、傳播信息量差異:受發布字數的限制,微博的信息內容控制在140字以內,無法表達詳細、深刻的內容,使得政務微博呈現出碎片化、海量的特征。如要對某一事件進行詳盡的發布報道,只能依靠“少量多次”的傳播方式進行。據《2015年上半年人民日報-政務微博影響力報告》顯示,政務微博已進入深入、穩定發展期。截至今年6月,新浪認證的政務微博為145016個,其中政務機構官方微博108115個,公務人員微博36901個。影響力排名前100名的政務微博,日均累計發博數2200余條,日均總閱讀達到4800萬人次。與微博相反,微信在信息傳播方面呈現集中、深度的特點。客觀上微信的語音發布有60秒的時間限制,認證用戶和非認證用戶在24小時內同樣只能群發1條消息,群發圖文消息的標題上限為64個字符,群發內容字數上限為600個字符。為避免引起微信用戶的反感甚至取消好友,很多公共賬號盡可能控制每天向用戶推送的信息數目。以政務微博“微成都”為例,其微信平臺每日為用戶推送一條語音信息,兩組圖文信息,每組3-4條不等,每條通過詳盡的文字并配以圖片向用戶發布或分享成都當地各類信息,與微博相比,微信的傳播內容更加集中,便于用戶深入了解,但與此同時,信息的即時性受到制約。
3、傳播有效性差異:由于微博信息呈現碎片化特點,加之微博用戶瀏覽時間相對隨機,政務微信給公眾提供更加豐富信息的同時,也更容易造成對重要信息的遺漏,用戶對于所需信息需要自行篩選,無疑大海撈針,費時費力。這導致信息的到達率低,傳播有效性差。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出彌補了微博到達率低的缺陷,微信平臺的消息以對話框的形式呈現在微信中,用戶可以根據需要打開相關內容進行瀏覽,加之每日推送數量的限制,微信的點對點傳播使得微信中信息的到達率更高,也更有利于重要信息的傳播。
2014年11月18日,人民日報宣布人民日報客戶端政務發布廳和政務指數排行榜上線。政務指數排行榜是一個考量政府機構網絡政務實際績效和影響力的綜合性榜單,對政務機構在微博等網絡平臺上的運營水平進行排名。以“日榜”“周榜”“月榜”等形式定期發布,評價對象包含了全國各級各類政務機構。12月8日,人民日報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布了“政務指數排行榜(雙微排行)”周榜,將評價對象拓展至政務微信平臺。榜單顯示,在排名前十的機構中,“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江寧公安在線”“共產黨員”等只有單一平臺的機構經過綜合雙位后,排名較之前有較大滑落,而“南京發布”“微成都”等擁有“雙微”平臺的機構排名靠前。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根據新浪政務微博、騰訊政務微信樣本庫進行“雙微匹配”,發現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均已開通的黨政機構達到6564家。[2]“雙微”榜單的發布結果表明,開設“雙微”平臺已成為各級政府機構今后的發展趨勢,并將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產生重要影響。
治理理論的產生源于上世紀80年代,為了緩解日益復雜的社會事務與相對集中的公共權力之間的矛盾,許多國家開始通過向社會組織、私營部門等主體開放權力來提高國家管理的彈性與韌性,從而產生了從“統治”向“治理”的轉變。其在實際運用中的巨大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家管理的成本與風險,從而被許多發達國家與國家組織所推崇,進而推廣到發展中國家。[3]“從‘社會管理’上升到‘國家治理’,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時代脈搏、探索執政規律的基礎上治國方略的重大創新。這個重大創新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以互聯網為引擎的經濟全球化、世界一體化、社會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因此,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運用好互聯網和新媒體。”[4]
1、理性借力微博反腐,不斷完善權力監督體系
“微博反腐”不同于一般的反腐模式。微博作為自媒體社交工具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傳播速度上的優勢,成為信息公開、公眾參與的重要平臺,微博反腐也應運而生。微博反腐通過知情人微博爆料或網友的偶然行為,發布腐敗信息,引發公眾關注與熱議,進而形成社會輿論,以此對腐敗行為進行合理監督與管控,達到反腐效果。微博反腐作為網絡反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用戶的相對隱蔽性,使得在公眾中具有較高參與度。微博平臺傳播的即時性,使得腐敗事件一經在網絡曝光,便會傳播發酵,形成相應輿論場,提高了反腐效率。
微博反腐在我國已成為民眾監督的重要形式,但由于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之互聯網本身的特性,使得微博在地域、受眾群體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微博反腐不能得到有效推廣。更為關鍵的是,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專門的法律法規規范與完善相關監督渠道,在微博相對自由的言論環境中,用戶的監督行為還停留在淺層次的無意識中,尚未形成理性、規范的行為,在此背景下,微博反腐容易滋生不必要的沖突與影響,給反腐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有關部門應理性借力微博反腐,從而不斷完善權力監督體系。
2、健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滿足公眾多樣化需求
政務微信公眾服務平臺是基于微信公共訂閱號產生的服務形式,微信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訂閱相關服務賬號,進行個人信息查詢、繳費、投訴、建議等類型的公眾服務,足不出戶便可享受相關政府服務,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也提升了公眾參與度。“基于微信平臺的電子化公共服務模式的特點表現在微信公眾平臺的服務便捷性、微信信息發布的精準性、微信支付功能的即時性以及微信互動的私密性等方面。”[5]例如用戶只需進行簡單的掃碼關注便可完成服務賬號的訂閱,并由微信運營商進行系統的后臺維護,提高了服務的穩定性,同時也節約了服務成本;微信運營商開發的微信支付功能也大大便捷了繳費程序,微信用戶只需通過微信支付平臺便可進行個人的相關繳費服務,無需再前往相關地點進行繳費。同時微信相對于微博的私密化特點,也使得微信在公眾咨詢方面有著相對便捷的優勢。公眾可以在服務平臺進行一對一咨詢,交流內容僅雙方可見,不對公眾開放,充分發揮了微信自身優勢。政務微信公眾服務平臺為公眾獲得公共服務提供了新途徑、新方法,在公眾需求多樣化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因不斷完善服務平臺服務內容與形式,拓展服務范圍,形成完善的服務體系,以此滿足日益增長的公眾服務需求。
3、利用微博微信匯集民意,完善政府決策體系
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內容,是民主政治的獨有形式。隨著政務微博微信的興起和網絡輿情影響力的擴大,互聯網已成為表達和匯集民意的重要場所,電子政務的迅速發展深刻影響著傳統民主協商形式下的決策方式。網絡以其開放性、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及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等特征,給政府匯集民意、協商民主提供了新的平臺與途徑。政府通過“雙微”發布信息,進行民意調查與收集,以此完善政府決策,這一過程有助于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與表達權,同時有利于政府決策的制定與實施,為各地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方式、新途徑。今后一段時期,政府應大力建設微博微信平臺,密切保持與群眾聯系,了解民情、社情,以此提高政府決策質量,完善決策體系。
參考文獻
[1]聶磊,傅翠曉,程丹.微信朋友圈:社會網絡視角下的虛擬社區[J].新聞記者,2013(5).
[2]《人民日報首次發布政務指數“雙微”綜合排行》:http://yuqing. people.com.cn/n/2014/1208/c209043-26170468.html
[3]鄭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4]吳文奎:《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須用好新媒體》
[5]王少輝,高業庭.基于微信平臺的電子化公共服務模式創新研究——以“武漢交警”政務微信為例[J].電子政務,2014,08:53.
任怡康:女,研究生二年級,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