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亮
(廣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廣西桂林 541006)
羽毛球運動屬于技巧性動作,作為休閑體育項目羽毛球運動又有簡潔方便、緩解壓力的特點,長期堅持參加羽毛球運動,不光可以切磋交流、增強體質,還能在運動得到陶冶心境、娛樂身心、培養意志的益處,所以成為國民健身娛樂的首選項目。作為競技體育項目靈活多變、競爭激烈、觀賞性強。混雙作為男女一起共同協作完成的運動項目更受廣大觀眾喜愛。人是具有差異性的,所以導致比賽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在輪轉換位方面出現沖突。該文以多球訓練為核心,對混雙的輪轉換位的訓練方法進行探究。
余江紅《羽毛球多球訓練探討》中提到日本著名的排球教練大松博文是最早發明多球訓練方法,并成功運用于日本女排,贏得了很多比賽。[1]羽毛球多球訓練方法的形式多種多樣,根據不同的技戰術、比賽要求以及運動員的素質的差異,多球訓練方法又有四種方法:一是“一球一擊”,二是“多球單練”,即發球者與練習者之間來回擊球,直到出現失誤,重新發球繼續對擊;三是“定點擊球”,指發球者不斷地將球發到固定的位置上,練習者在固定位置上將球擊回;四是“移動擊球”,是指發球者將球發到不同的位置上,練習者通過前后左右的快速移動,尋找到最佳的擊球位置將球擊回。
程勇民《羽毛球男子雙打多球訓練規律的研究》中指出羽毛球雙打項目的制勝規律是:“快”是制勝核心,雙打意識包含“超前的預判能力”和“適時的應變能力”兩部分,其中由“超前預判能力”促發的提前準備或起動,是男雙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核心表現。[2]中國男雙的最薄弱環節是雙打的“意識”問題,缺乏制勝規律的理論指導,整體多球訓練的設計,缺乏有效控制訓練效果的定量指標,實戰性較差,確立了設計多球訓練的校標體系和校標特征。
王斌,艾巍《對羽毛球男子雙打戰術意識培養的探究》在技術訓練中要滲透羽毛球戰術意識,掌握全面的基本技術和苦練過硬本領是物質基礎。[3]在戰術訓練中強化雙打配合意識,運動員在掌握基本技術的基礎上,要強調雙方的默契配合。在戰術訓練時,要按照運動員的條件去培養他們的風格和打法,哪些應該形成快速雙邊壓網跟進,哪些多練守中反攻,同時還要考慮與同伴的協調配合。逐漸形成各自獨特的戰術體系,否則,即使有好的得分機會也不會被抓住。
徐榮《羽毛球女子雙打運動員連續進攻能力分析》多拍回合是羽毛球女雙運動的顯著特征。受女運動員體能較弱的特點限制,羽毛球女雙運動員多采用多拍回合方式競賽,通過多拍周旋尋找對方的漏洞或者適當的進攻時機,且通過多拍回合得分的效果明顯。[4]無論是個人還是小組,羽毛球女雙連續進攻的拍次基本控制在4次以內。連續進攻的重要功能已經由直接得分轉為獲得得分機會。連續進攻的拍次越多,其效果越重點把握前拍連續進攻。羽毛球女雙比賽中加強多拍回合的訓練。轉變對連續進攻能力的認識,加深其創造得分機會的功能認識。在羽毛球女雙訓練中!關于個人連續扣殺進攻能力的多球訓練!每組連續扣殺的個數應該以3個為宜!盡量不要連續扣殺超5個。
饒思瑞在《淺談羽毛球雙打輪轉換位的多球訓練方法》中指出雙打輪轉換位重在意識的培養,意識包含“預判能力”和“應變能力”通過多球訓練加強跑位的映像,養成對下一拍位置的提前預判。[5]應變能力,表現對輪轉換位的靈活運用上。不同球有不同的換位,羽毛球是一種靈活多變的運動,比賽場瞬息萬變,在基本輪轉方式的指導下,由于不同運動員的能力強弱和風格特點的差異,會出現特殊的跑位方式。
防守輪轉訓練方法中兩名運動員分左右半區位于中場位置平行站位,位于左半區的運動員接吊球或擋直線球上網,此時兩名運動員前后場站位,然后網前運動員接反手吊球挑后場高球,后退直線至右半區中場與另一名隊員平行站位。右半區根據左半區運動員的移動自動補位。
高遠球輪轉換位訓練兩名運動員分左右半區位于中場位置平行站位,位于左半區的運動員接吊球或擋直線球上網,此時兩名運動員前后場站位,然后網前運動員接反手吊球繼續放網前球,守住網前,后場運動員后場高遠球,就在半區位置不變向前跟進至中場位置(規定后場運動員只能回擊后場高遠球),前半場運動員根據后場運動員回擊高遠球所占半區的位置,反方向退回另一半區的中場位置,同時進行防守。
進攻輪轉訓練方法當后場運動員殺吊直線時,前場運動員站位偏進攻所在的斜線半區,與后場運動員位于同一半區。當后場運動員殺吊斜線時,前場運動員站位偏進攻所在的斜線半區,與后場運動員位于不同半區。
前半場平低球輪轉:以發球教練員的視角為標準,兩名運動員變成接殺球站位,女的中場稍靠前偏右,男的站中場偏左,一人一邊。[6]然后接殺球擋網前,教練員輕放網前,先女運動員封網,回球選擇挑球,男運動員迅速補位,兩腳騎跨中線,站在中場。女運動員稍退一小步封網,教練員往空位女運動員的另一側空位吊球,男運動員挑球,挑球完成男女運動員迅速回位,變成原來接殺球位置。這樣進行往返重復多球輪轉訓練。已達到養成擋網后守網前封網搶網意識,養成起高球守一角接殺球防掉防守意識。另一方面熟練以后可以通過增加教練員人數加快速度進行訓練。
高遠球輪轉:以發球教練員的視角為標準,兩名運動員變成接殺球站位,女的中場稍靠前偏右,男的站中場偏左,一人一邊。教練員往空位女運動員的另一側空位吊球,男運動員挑球,教練員回對角(女運動員一側)高遠球,男運動員跑到對角回高遠球,女運動員同時向異側移動到中場稍靠前與男運動員成對角線站位。教練員繼續向女運動員對側吊球,男運動員繼續挑球,教練員繼續回對角球,這樣來回往復多球練習。[7]有利于加快兩人互補防守換位意識,以及兩人的配合協調能力。也提升男女運動員瞬間移動能力,以及防殺,接殺,處理被動球,被動擊高遠球的能力。另一方面熟練以后適當的進行殺球練習,但接殺球回球一定得挑球,教練員回球吊球得掉男運動員一側,高遠球必須擊男運動員異側。
一球一擊在主動殺球中的應用:以發球教練員的視角為標準,兩名運動員成發球姿勢站立,一前一后成對角線,女運動員站在前發球線,中線偏右一腳長位置,男運動員站在中場偏左偏前位置。教練員向男運動員同側發高遠球,我方男隊員進攻殺球。女運動員馬上移位到前場發球線位置,準備守網,封網,以及殺沒有過自己頭頂的球,但女運動員一定要與男運動員成對角線站立,守男運動員的弱側站斜線封直線球。教練員向男運動員異側發球,男運動員迅速移到異側殺球,女運動員也迅速移到前場發球線男運動員對角線位置。重復往返多球訓練。
移動擊球被動殺球中的應用:以發球教練員的視角為標準,教練員發定點異側高質量高遠球,男運動員被動殺球,男運動員被動殺直線球教練員回異側定點高遠球,女運動員通過默契以及自己的判斷知道男運動員無法繼續向異側后場跑動,女運動員馬上發起輪轉,跑到自己后場接高遠球,男運動員迅速利用女運動員接球和接球后球飛行的時間調整自己的位置回到原來位置,女運動員擊完球迅速回到原來位置,這樣重復多球練習。
男運動員被動殺球后如果在女運動員接球和接球后球飛行的時間里還沒有調整好位置,就與女運動員成對角線站立,守網前等待女運動員下一個主動擊球回位。
殺球能力:以發球教練員的視角為標準,兩名運動員成發球姿勢站立,一前一后成對角線,女運動員站在前發球線,中線偏右一拍長的位置,男運動員站在中場偏左偏前位置。教練員放女運動員同側網前球,女運動員回網前球稍退一小步,教練員鉤對角,女運動員迅速跑到對角放網前球,男運動員迅速移動到異側偏中線與女運動員成對角的位置。教練員挑中場球男運動員殺球,教練員接殺球放女運動員異側對角球,女運動員回到原來位置繼續放網前球,男運動員回到原來位置。這樣重復往返練習。
對觀念的理解不夠清晰:雙打的輪轉換位重在意識的培養,運動員時刻應該保持“預判能力”和“應變能力”。預判能力,表現在輪轉換位方式上。在訓練中不能盲目的跑來跑去,毫無意識,沒有預判能力和應變能力。
對自身所處的位置和職能認識不夠:雙打是兩個人的思想匯合,合作對于職責的分工很明確,混雙是男女搭配,這就注定有強弱之分,而且一般是男比女的強,所以更加要求分工明確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職能。一般在混雙中女生不要輕易去發動位置輪換,一般保持女前男后的位置,除非男運動員被動擊球女運動員又自認為能把球回到位才能發動位置輪轉。而且女生守網時一定切記不要隨便起高球,混雙一般男運動員實力很強隨意起高球讓對方起拍殺球就很難控制主動權了。而且女運動員一般過頭頂的球都不要接。混雙要求雙方都要相信對方,知道對方的優缺點才能制勝。往往有時候男女打球心急切沉不住氣,只要是球就接毫無位置概念,毫無分工概念,導致搶球撞拍的現象。
對運動強度的把握不準: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對于量的把握很重要,混雙與男雙不一樣。它對于男運動員的體能和技術要求很高。如果對他們施加男雙的運動量肯定是不行,所以在多球數量控制很嚴,輪轉換位的次數也要求嚴格。訓練時發球回球盡量貼近實戰,高質量中等強度的訓練方法。而且男女自身耐力天生就有區別,教練員有時訓練不合理,為了提高成績,沒有關注女運動員身體機能的變化,把他們等同于男運動員一樣看待,施加同樣強度訓練。
羽毛球是一種靈活多變的運動,瞬息萬變不可能有固定的球路。我們通過重復多球換位練習,是讓我們這固定中如何去尋求變化。我們通過對羽毛球混雙輪轉換位多球訓練方法進行研究分析,知道了“一球一擊”、“移動擊球”、“多球單練”等多球訓練方法在羽毛球防守輪轉,進攻輪轉,網前球輪轉等換位輪轉訓練中的具體應用。我們在羽毛球訓練中應該運用合理科學的多球輪轉換位方式方法進行訓練。對于羽毛球混雙輪轉換位多球訓練中存在的對觀念的理解、自身所處的位置和職能、訓練強度以及不可能有固定的球路等問題。我們通過“一球一擊”、“移動擊球”、“多球單練”等方法重復多球換位練習,是讓我們這固定中如何去尋求變化,我們應不斷的完善訓練方法,糾正現有的錯誤和不足,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羽毛球混雙輪轉換位多球訓練方法。
[1]余江紅.羽毛球多球訓練探討[J].體育師友,2012(1):32-34.
[2]程勇民.羽毛球男子雙打多球訓練規律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1):102-107.
[3]王斌,艾薇.對羽毛球雙打意識培養的討論[J].遼寧體育科技,2004(3):89-90.
[4]徐榮.羽毛球女子雙打運動員連續進攻能力分析[J].體育科技,2013(1):19.
[5]饒思瑞.淺談羽毛球雙打輪轉換位的多球訓練方法[J].武魂,2013(10):215.
[6]林江利.關于羽毛球雙打(混雙)的專題報告[Z].上海體院1999羽毛球崗位培訓班研討會資料.
[7]張美娟.羽毛球訓練中的多球訓練研究[J].才智,2011(29):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