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晨瀅
(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 廣東深圳 518116)
終身體育觀提法源自20世紀80年代后期,日本在這個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70年代“終身體育”被納入“終身教育”的范疇,慢慢的發展為有別于“學校體育”的“社會體育”,最終定型為“終身體育”,它是對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認知的總稱,是人類對自身生命質量的逐漸看重。
隨著教育部從實施體質測試開始,增加中小學的體育課時數量,到啟動陽光體育運動工程,倡導所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增強體質,再到全國億萬學生冬季長跑活動,這些措施都說明了青少年體質測試結果堪憂,引起了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必須拿出舉措來扭轉局面。國家越來越重視大中小學生的體質狀況,而各類學校的體育教育肩負著提高學生體質的重任,提高學生對健康的認識,培養終身體育觀念,養成鍛煉身體習慣成了學校體育教育的亟待解決的課題。
(1)觀念問題。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但學校仍然普遍存在“重智輕體”的觀念,一切以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為準繩。首先不能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安排體育課時,每天1小時的課外鍛煉時間更無從談起,甚至弄虛作假,搞兩套課程表應付檢查。而僅剩的體育課時間,又會被其他的課程頻繁的占用,尤其是臨考試前或者初三、高三,很多中學都取消了體育課和課外活動時間。體育課時的不足,頻繁的占用體育課時間,讓體育教學的時間不能保障,教學質量更加不能保障。其次從體育教師方面,觀念陳舊。教學內容還是以幾十年前的“三基”教學為主,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局限于學習運動技術和動作,不注重培養學生鍛煉身體的興趣,培養學生終生體育的觀念。最后體育教師的地位沒有得到尊重。大部分體育教師的工作量,遠遠超過國家規定的數量,而且早操、課外訓練、課間操等出勤有些還不被計算在工作量之中,甚至還與其他學科教師存在同工不同酬的問題,這些都會大大挫傷體育教師的積極性。體育課時得不到保障,教師觀念陳舊以及學校對體育教師、體育課的不重視,這些問題將決定學校不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培養終身體育觀的土壤,加之中國家庭的教育,本身也缺乏對體育的理性的認識,這一切導致學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不重視,沒有將健康、體育鍛煉提升到一個可以影響生命質量的高度。
(2)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是教學方法和內容,很多學校沿用以前競技體育的模式,傳統模式和方法無法激發學習的興趣,而且日益下降的中國青少年體質狀況已經證明了過去的體育教育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體育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要貫穿中國學生生涯,延續十幾年時間,但即使上了大學,很多學生的對體育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小學生的水平,十幾年也沒有解決體育教育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健康是什么,為什么要健康,怎么才能健康”,一個籃球單手肩上投籃的技術在體育課教程中出現多次,但大部分學生還是不會投籃。關鍵問題是沒有激發學生自主的學習熱情,學生一直是在被動的接受教育,學了不去實踐自然效果差。二是學生性別的差異帶來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性別上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女同學相對愛干凈,比較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比較怕羞,主動性不強。尤其是進入到高中階段,由于自身發育帶來的生理原因,主動參加鍛煉的意愿不強。男生比較好動活動外向一下,表現欲強,喜歡對抗性比較強的項目,而女生比較喜歡活動量較小,動作優美的項目。一些學校沒有進行男女生分班教學,尤其在高中階段,就很難兼顧男女生的特點,教學的質量會大打折扣。三是教學環境。教學環境是學生直接獲得體育教育的場所和條件,良好的教學環境有助于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效率。[4]整潔的教學場地,完備的教學設施,包括人文環境等等,都能提高學生對體育課堂和體育鍛煉的興趣,為學生形成體育習慣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四是教學評價,傳統體育教學評價就是以最終的身體能力考試或者技能考核作為體育成績,但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各方面情況都參差不齊,比如:身體形態、學生態度、情感等方面的,顯然這種單一的考核制度是不合理的,有可能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更不利于學生堅持鍛煉,形成終身體育觀念。
(1)改變觀念。首先學校方面要更新的觀念,嚴格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切實落實陽光1小時,不能片面的只追求學習成績,要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作為目標,保障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平等對待體育教師,做到與其他學科教師同工同酬,對除體育課以外的其他工作要給予承認。其次教師要樹立“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教師的責任已經由以前的“三基”教學,慢慢的向培養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觀念、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轉化。最后已經形成一定鍛煉習慣的學生,尤其是高中生要注意引導對體育更深層的認識以及自身對體育更深入的需求,將表淺的體育教育就是打打球、出出汗、心情好,慢慢過渡到這是全面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方法,是自身發展和提升的需要,更是將來走向社會,提高生命質量的必由之路。
同時加強自我體育意識的培養,這是要在反復實踐中形成的。在反復不間斷地實踐中,加深對體育的情感體驗,不斷提高體育的水平,使體育鍛煉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
(2)選擇合理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明確健康的作用和價值,健康可以通過體育學習和鍛煉實現,引導學生并傳授鍛煉身體的具體方法。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考慮男、女生心理和生理的差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并且要有趣味性和鍛煉價值。男生要安排競技性、對抗性強的項目,比如:籃球、足球;女生安排整潔、負荷小、優美的項目,比如:健美操、羽毛球。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的教學內容和手段都要圍繞激發學生興趣展開,安排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使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通過興趣的慢慢積累,完成對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
(3)合理的評價體系。體育教學中在最后都會涉及到對學生體育課程的一個考核,由于學生本身個體的差異,單一的考核顯然不合理。比如有的學生平時不鍛煉但身體素質好,體育課考試成績會很高,有的學生每天堅持鍛煉,但由于身體基礎差,成績會比較差,我們更加應該鼓勵后面這樣的同學,鍛煉身體不是為了體育課考試,而是為了健康,為了磨練意志,為了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為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師應在最后的體育考核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將學生在課堂上所反應出的學習態度和進步幅度作為體育考核的重要依據,結合其他多種評價方式,以鼓勵和培養學生興趣為主,幫助學生培養終身體育觀。
(4)課內外一體化,營造良好體育氛圍。一周的幾節體育課對學生鍛煉身體來說是遠遠不夠,要充分利用好每天1小時的課外活動時間。除了由學校組織的常規的各類比賽外,應該多發揮學生的作用,發揮學校學生會以及學生社團的作用,讓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己活動,既鍛煉了身體也提高了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爭取讓一些活動成為常規活動,學生除比賽以外,比賽之前也會進行相應的訓練,讓鍛煉身體成為習慣,慢慢形成終生體育的觀念。
學校體育是銜接社會體育的重要環節,所以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觀念意義重大,這不僅是關系到學校對學生的全面教育問題,還關系到學生將來步入社會后,對健康認識的一個延續,在青少年體質持續多年下滑的背景下,對提高全民族體質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國務院和教育部近期出臺的文件,把提高全民體質放到了一個戰略高度,發展校園體育首當其沖。只有通過學校體育教育讓學生樹立終身體育觀念,讓學校體育真正成為實施終身體育教育全過程中的基礎階段,才能提高全民體質,才能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鄧耀凱.體育教學中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教育與管理,2011(18):121-122.
[2]李長勤.新課程背景下的好課教學研究[J].教學研究,2006(1):121.
[3]董慧寧.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理念的核心[J].青海教育,2005(12):6-7.
[4]任永良.淺談培養學生終生體育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2015(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