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
淺析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運用
張晶
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貴州貴陽 550025
[摘要]認知行為理論的理論基礎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在認知行為理論治療中是以認知治療技術為基礎,由認知理論和行為治療相互吸納、相互補充形成的系統的心理治療方法。本文主要是通過對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運用的必要性、理論概述和運用的過程以及在實務中運用存在的優勢與不足這一角度來進行簡要的闡述。
[關鍵詞]認知行為理論;認知;行為;社會工作實務
認知行為理論是由眾多認知理論和行為矯正技術組成的理論系統。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為出發點,來改善服務對象的不良認知和異常行為,可以針對不同的心理障礙單獨使用或聯合運用。隨著社會快速的發展,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利用認知行為理論與社會工作實務結合的工作方法去服務于心理健康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相信通過不斷的探索、創新和調整,認知行為理論能夠在人們尋求美好精神世界的過程中做出更大的貢獻。
服務于治療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治療方法在全世界不少于兩百種,全世界到目前為止,在服務心理治療的實踐中具有較好的效果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實踐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不過幾種。而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是二十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社會針對病態心理的干預和積極心理的發展中經常會運用到的和具有極大影響的一種理論和治療方法。但是,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在我國的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中基本上沒怎么被運用,比如在“中國知網”上進行相關論文的搜索,只能找到幾篇論文,在其他網站也很難搜索到相關的內容。可見,在我國對于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應用于社會工作實務的過程來講,還可以算是一個未開墾的地方。
在社會工作實務的助人過程中,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側重于改變服務對象的認知方式來達到認知、情感和行為這三者的和諧共存、相互促進,同時也重視對不合理的行為的改變。通過與一般的心理健康治療的理論和治療方法在社會工作實務助人活動中的運用相比較,認知行為理論在注重對服務對象現實存在的不合理認知的改變的同時,也兼顧不合理情緒和行為的矯正,并以問題作為服務的介入點。
現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服務對象會更加傾向于療程相對較短、實踐性強的治療方式。所以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在人們這方面的需求上比較適宜。同時,由于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相對比較簡單、容易掌握,這樣就可以將其推廣到社會的各個系統上,比如家庭、社區、學校等。
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強調通過說理、追問和爭議,來修正服務對象不合理的認知,進而矯正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為了使服務對象發生改變,適應新的認知方式和行為,社會工作者一方面要服務對象做到認知自我并控制自己的不合理認知;另一方面也要協助服務對象尋找外部環境資源的支持,讓外部資源系統能有效的與服務對象相結合,促進和鞏固服務對象積極的改變。在社會工作實務的介入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立專業關系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專業關系建立的基礎是心理、信任為核心的情感表達。目的是為了服務使對象促成改變,并在改變后讓服務對象的能力得到提高。因此,除了以上所說的促進和鞏固關系的態度和言語外,社會工作者同時要關注服務對象需要的改變和存在的問題。
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運用于社會工作實務的助人過程中首要關注的主題是服務對象的認知方式。社會工作者在與服務對象在建立專業關系和鞏固專業關系的過程中就需要社會工作者通過服務對象的言語表達和行為來初步了解服務對象需要的改變和針對此改變存在不合理認知方式。最后,在專業關系的過程中,需要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分清兩者之間關系,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的現象發生。
(二)預估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運用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預估的重點應放在服務對象認知、情緒和行為上。社會工作者需要將服務對象的問題放到具體的社會環境中去對認知、情緒和行為進行分析。因為服務對象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只有結合服務對象生活的環境空間才能清晰地看到其的成長空間,并通過此空間來了解服務對象的問題是怎么樣產生的,服務對象對自己行為、家庭成員、同輩群體、生活的社區等人的看法以及這些人是如何看待服務對象和所表現的行為。
(三)制定計劃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運用認知行為理論治療方法需要注意的一個主題是將情緒和行為的反應歸因于認知,同時情緒和行為也影響著認知。所以,在制定服務計劃時首要目標應該放在幫助服務對象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方式、減輕不合理的負性情緒和不合理的行為上,這往往也是服務對象的困擾所在。社會工作者在此過程中就需要和服務對象一起商量,并協助服務對象有針對性的在計劃中需要對哪些認知、行為和情緒的困擾進行改變以及這些問題的改變所需要運用到的相關治療技術和方法。在商定好治療的基本內容、基本程序之后就要制定服務計劃和簽署相關治療契約,制定服務計劃簽署治療契約的過程中需要寫出社會工作者和服務對象一起認定需要改變的問題、治療的周期、需要達到的治療目標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所需運用到的各種行動和方法,同時明確各自的責任和義務,以便在介入階段能夠更好的去督促服務對象為了去解決自身的問題而努力。
(四)社會工作實務的介入
1.幫助服務對象找出不合理的認知。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幫助服務對象認識到對自己、他人或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所呈現出的錯誤的不合理的認知方式,找出造成服務對象產生障礙的不合理認知。此外,讓服務對象對所發生的事件進行敘述,或是通過對服務對象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方式重塑當時的情景,去解釋在當時情景下,服務對象為何采取那樣的行動。
2.改變服務對象的不合理認知。
認知行為理論將情緒和行為的困擾歸因于認知方式的不合理,并將認知的改變用于情緒和行為的修正上。所以,在社會工作實務進行介入過程中運用認知行為理論主要是針對服務對象的不合理認知進行改變主要是進行理性和非理性的辯論,常用的方法有語義技術②或者是針對服務對象不合理認知進行直接的質疑式提問。
在社會工作者不斷重復與服務對象那些不合理的認知進行分析和辯論的過程中,使服務對象真正認識到自身的那些不合理的認知是不現實的、不合邏輯的,并在社會工作者的協助下讓合理的認知方式去取代那些不合理的認知,進而改變服務對象的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
3.鞏固服務對象對新建立的對自我、未來和適應環境上的有效性。
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這是服務于鞏固和擴大治療成果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社會工作者除了要進一步幫助服務對象擺脫原有的不合理的認知外,還需要讓服務對象在治療中所學習到的合理思維方式得到鞏固和強化。同時,進一步鞏固服務對象在社會工作介入過程中所學到的與不合理的認知進行辯論的方法和各種監控、應對技術。讓服務對象所有學到的這些都將會在結束治療后仍發揮作用,并能運用于面對現實生活的世界。
在社會工作實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也需要優化服務對象的外部環境系統,這也是在對新建立起來的合理認知方式的強化和鞏固。所以,鞏固和強化服務對象的改變,需要社會工作者協助服務對象建立起能夠提供長期的、支持性的外部資源環境關系,讓服務對象的內部資源系統與外部資源系統有效的、積極的連接起來,促進服務對象更好的適應社會。
認知行為理論作為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但它并非是一種完美的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運用時既要考慮到它的存在優點,同時也要考慮到它的不足之處。
(一)主要優勢
認知行為理論由多種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整合而成,以認知治療為主,同時也兼顧行為的矯正,屬于一種具有一定程度整合的心理治療理論。在治療中,著眼于服務對象現實存在的問題,不會去糾結于服務對象的童年往事和潛意識,而是以服務對象的問題為介入中心,去改變服務對象不合理的認知方式來修正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所以,認知行為理論運用于社會工作實務中具有實踐性強、靈活性高、治療和質詢用時較短的特點,適用于學校的心理輔導、監獄的犯罪人員的矯正和危機咨詢等社會上的各個領域中。
(二)主要局限
認知行為理論治療的方法偏向于注重對服務對象認知的干預,在問題歸因方面太過絕對化的把不合理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都認為是直接由認知方式的不合理引起的,而在治療中也不會去考慮服務對象的過往經歷和潛意識。所以,在社會工作實務中容易對某些心理問題產生的歸因偏向不恰當,治療表面化,同時由于該理論在治療中偏重于服務對象的認知,所以對于智力水平相對低的人群則可能會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這就需要注意,在社會工作實務中運用該理論需要選好服務的對象。另外,在社會工作實務的介入過程中能否得到比較滿意的效果,也與社會工作者本身也有關。因為,社會工作者也會存在不合理的認知,而這些不合理的認知在介入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影響到服務對象,進而就會影響到治療的效果,因此在介入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有不斷的對自己進行反省,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
參考文獻
[1]何雪松.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童敏.社會工作實務[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2011.8重印).
[3]余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2012.8重印).
[4]許若蘭.論認知行為療法的理論研究及應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6.(4).
[5]劉慧.認知行為治療之簡析[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
[6]李平.理性情緒治療理論及其哲學基礎[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3年第1期.
[7]汪新建.從外控到內控——論認知行為療法的形成[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1.(2).
[8]鄒艷榮.論認知療法理論及其在心理咨詢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01期第28卷.
張晶(1990-),女,漢,貴州,在讀碩士,貴州大學,社會學,社會保障方向。
注釋
①戴愛萍.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例個案研究[J].北京.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年3月第23卷211頁.
②王國鋒.認知行為療法的一例個案研究[J].長沙.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55頁.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