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農民工就業質量
黃荔梅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福建福州 350001
[摘要]職業素養和工作技能的高低是決定農民工是否具備就業能力的主要因素,而職業培訓又是提高農民工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徑。要重視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農民工技能培訓效率,完善農民工就業公共服務,加強基層服務平臺基礎設施建設。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就業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步伐也在加快。廣大農民工在用自己的勞動為城市發展做貢獻的同時,也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社會的突出問題。由于文化素養不高,技術技能水平較低,農民工就業主要分布于建筑業、采礦業、第三產業和其他產業鏈低端或勞動力密集型產業。近年來,國家對農民工職業教育和培訓問題高度重視,但落實效果尚有待提升。廣大農民工在用自己的勞動為城市發展做貢獻的同時,也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社會的突出問題。創造有保障的就業機會,是實現“人的城鎮化”的關鍵。技能培訓是農民工增強市場就業競爭力和保證企業生產正常運作的關鍵,農民工要盡快融入城市,實現在城鎮安家落戶的愿望,加大培訓是提升素質的必由之路。
農民工受教育的水平和機會較少,難有穩定的就業或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不能很好地融入城鎮化生活。對農民工進行培訓是農民工技能提升的最重要方式,要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工帶著歸屬感融入城市。
對農民工進行系統的職業培訓教育,側重于職業能力、職業素質、職業觀念的培養,通過培訓教育,農民工就有了用工的“能力證明”,從而進一步保證其在城鎮和企業工作、生活的穩定性,能夠有效推進農民工的社會融合進程,盡早實現“市民化”。然而,我國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還存在不少問題,首先是重視不夠,大多數農民工所在的單位對于農民工職業培訓不夠積極,專門進行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機構更不多見。其次,培訓參與度低、培訓市場機制不健全、培訓經費不足。目前我國農民工接受培訓的比例不足30%,與一般發達國家90%的比例存在差距。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背景下,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企業組織農民工進行培訓,鼓勵大中型企業聯合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建設一批農民工實訓基地,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改善農民工職業培訓環境,加大農民工職業培訓工作力度,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構建政府引導、多層次、市場化的就業培訓機制,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對在崗農民工開展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提升農民工創業就業素質和能力。
要編制實施專項培訓計劃,整合現有培訓資源,開發有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從有經驗和行業資源的成功企業家、職業經理人、電商輔導員、天使投資人、返鄉創業帶頭人當中選拔一批創業導師,為返鄉創業農民工等人員提供創業輔導。支持返鄉創業培訓實習基地建設,動員知名鄉鎮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休閑農業企業和專業市場等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創業見習、實習和實訓服務,加強輸出地與東部地區對口協作,組織返鄉創業農民工等人員定期到東部企業實習,為其學習和增強管理經驗提供支持。應規范農民工培訓機構管理,制定農民工培訓機構資質規范,面向全社會選擇農民工培訓機構,確定其承擔的培訓項目和工種,并向社會公開發布。
政府要加大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支持,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體系。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科學確定培訓補貼標準,合理落實職業技能鑒定補貼政策。同時,要嚴格財務紀律,加強對農民工培訓資金的管理,強化審計監督。要完善職業培訓評估體系,嚴肅查處套取培訓資金的行為。
當前,以新市民學校為代表的組織所提供的培訓多為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較少且培訓效果不佳,降低了外來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同時,大部分中小企業對農民工普遍存在“重用輕養”的現象,難以讓他們充分認識到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加強職業農民培訓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豐富培訓內容,創新職業培訓方法,提升教育培訓系統對農民工的吸引力。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企業崗位需求,建立培訓與就業緊密銜接的機制,還應組織開展靈活多樣的訂單式培訓、定向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要根據不同產業職業農民的特點因人而異地運用培訓方法,根據不同地域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培訓工作。
進一步推進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設,加強相關中介機構的管理建設,建立農民工就業的主渠道。整合公共平臺集聚資源,加強基層服務平臺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工就業提供全方位服務。
1、完善就業公共服務。建立企業、個人、政府共同參與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實行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民工市民化掛鉤機制,統籌考慮社保、住房、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就業農民工等人員納入公共服務范圍。加強對農民工就業的指導,促使農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合理、有序流動。依托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做好農民工就業服務、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等工作,確保其各項社保關系順暢轉移接入。深化農村社區建設試點,提升農村社區吸納就業的能力,逐步建立城鄉社區農民工服務銜接機制。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建立失業動態監測和預警制度,進一步提高就業效率。
2、改善就業市場中介服務。運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機制,調動教育培訓機構、就業服務企業、電子商務平臺、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等社會各方參與積極性,幫助農民工解決就業問題。培育和壯大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勞動力市場分析,幫助農民工就業。鼓勵大型市場中介服務機構跨區域拓展,推動輸出地形成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的市場中介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及時為農民工提供職業指導、政策咨詢、職業介紹等公共就業服務。
3、加強基層服務平臺基礎設施建設。切實加大人力財力投入,進一步推進縣鄉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農村基層綜合公共服務平臺、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的建設,使其成為加強和優化農村基層公共服務的重要基礎設施。支持電信企業加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建設投入,改善縣鄉互聯網服務,加快提速降費,建設高速暢通、覆蓋城鄉、質優價廉、服務便捷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
4、加強農民工實際就業保護。農民工就業穩定性是保持企業正常生產、良性運轉的關鍵,也是保障農民工安心工作和努力融入所在工作企業、城市的關鍵。盡管我國已有《勞動合同法》,但由于實際執行過程中的偏差,農民工群體的合理合法利益并不能全面及時得到保障。近年來,隨著農民工勞動技能培訓力度的不斷加大,擁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工數量不斷增多,但作為用人單位的企業并不重視本單位職工的工作技能培訓,培訓投入嚴重不足。加強農民工的就業保護,不但可以保障農民工的基本權益,還可以促企業重視在崗職工的勞動技能培訓。農民工的非自愿流動就業,會增加就業成本。同時,大量農民工在城鄉之間流動就業,影響城鎮化進程的穩定持續發展。加強就業保護,能促進農民工穩定有序就業,提高農民工個體的技能水平,并不斷拓寬職業發展空間,提高就業競爭力和就業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