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平
【內容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學習實踐的主體地位,盡心引導他們提出質疑。只有當學生在讀書中能夠認真思考、主動地提出問題了,才能進一步探究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主要有以下幾點:創設氛圍,激發質疑興趣;點撥思維,教給質疑方法;勤思善學,提高質疑水平。
【關鍵詞】語文教學 質疑能力 課堂教學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就是說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善于思考、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解決問題,才能盡快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機整合,逐步完善認知結構,有一分疑問,就有一分收獲。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確立學生學習實踐的主體地位,盡心引導他們提出質疑。
一、創設氛圍,激發質疑興趣
為了讓學生主動獲得知識,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滿足于一知半解,不愿生疑;有的學生不知道怎么質疑,不能從課文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有困難;也有的學生怕提出的問題遭到別人的笑話、挖苦、諷刺,不敢枉然生疑。另一方面,有的教師怕學生提出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而忽略了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有的教師則是在教學中對質疑環節安排過于隨意,沒有事先做好充分準備就要求學生質疑。從上面的分析看,學生之所以不會質疑、不敢質疑,原因在于他們在學習上存在依賴心理;在于教師沒有充分發揮主導的作用,思想上存在許多疑慮。為此,我們要確立學生是“語言實踐主體”的意識,實實在在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努力營造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從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入手,創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從心靈深處感受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放下包袱,樂于質疑。
二、點撥思維,教給質疑方法
當學生質疑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后,課堂上就會出現質疑的問題不集中、見字問字、見詞問詞,甚至是“想到什么問什么”的臆想亂問,這樣不但無助于課文的學習,反而耗費了時間,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效果。針對學生這種質疑的“亂反射”現象,我們應幫助學生找到質疑的切入點,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重點、難點等,引導學生針對課題、關鍵詞、重點句段等進行質疑,使學生的質疑確定在某一方面,遵循著一定的思維方向進行思考。這樣既可以避免學生在閱讀時感到束手無策,又能使學生提出的問題緊緊圍繞課文內容,具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而且教師可以把學生提出的問題直接納入閱讀教學,以學生之疑引導學生讀書,既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又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得教與學有機而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1.從課題質疑
課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對課題的理解,可以窺見全文的主要內容。因而引導學生學會在課題處質疑,既有利于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掌握文章脈絡、主題思想和表達方法。如《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消逝”一詞,學生就可從中思考“消逝”的原因,原來的羅布泊又是怎樣的?
2.從關鍵詞質疑
一篇文章的內容表達和感情抒發離不開語言文字,對詞語的掌握,直接影響到學生聽、讀的理解吸收,也影響到說、寫的表達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關鍵詞進行質疑,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掌握詞語與詞語之間、詞語和句子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對語言材料的積累。
3.從重點句質疑
為使意思表達得更為準確生動,情感抒發得更加淋漓盡致,作者在寫作時往往要在句子上進行刻意的雕琢。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在課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定向質疑,對學生掌握課文主題思想、寫作特點等有很大的幫助。
4.標點符號質疑
在表情達意中,標點符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標點符號尤其是省略號、引號、感嘆號的使用處質疑,使學生領略標點符號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從課文內容質疑
就一篇文章而言,除了引導學生在題目、詞、句、標點符號上質疑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的矛盾處,疑點、難點處,環境、景物、情感的變化處,行文的精妙處,布局的匠心處,細節的描寫處發現并提問,從而以疑促讀,把學生的讀引向縱深,把書讀得更加明白,把文悟得更加深入。
6.在學習后質疑
學完一篇課文,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為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情況,進行查漏補缺工作,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學習后進行質疑。
三、勤思善學,提高質疑水平
等學生在課堂上樂問、會問了,教師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提問,讓學生真正學會提出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提高質疑的水平。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善問”的能力,我常常讓那些能提出有思考價值問題的學生把發現、提出問題的思維過程講給大家聽。讓學生展示質疑的思維過程,既能使其克服畏懼心理,學到質疑方法,又能增強學生間的競爭意識。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根本的意義在于,使學生的閱讀實踐從表層向深層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實踐的主人。質疑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思維,開啟創新思維之門,我們只有積極引導,熱情鼓勵,使學生勤思善學,才能最終培養他們的質疑能力,進而發展他們的創造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興國縣社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