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吉燕
【內容摘要】當前社會上的部分人當中,存在價值觀認識不足的問題,思索如何在學校教育中進行一番探索,在奉獻與索取的人生價值的教學活動中,探索一條有效的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 貢獻與索取 價值觀教育 主流價值觀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課文開篇就提出了一個問題:何為美好人生。我請孩子們先考慮,然后講講自己的觀點。
思考片刻,班里一位男生小吳站起來,“我認為,一個人的一生不能光看到他得到了多少,還要看他到底為別人、為社會做了多少……”后面一句被一小陣噓聲打斷了——“太假了,怎么可能……”這個男生有點激動了,“我就是這么認為的!就算你得到很多,你一定能夠真正地快樂和幸福么?比如你抄作業,你快樂么?比如你將來,沒有一個適合你的工作崗位來證明你的能力,你內心會真正幸福么?”
教室里一片寂靜。我沒有說話,給他們思考的時間。然后,我說:“有的同學抄好作業之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輕松?如釋重負?是吧?”
大家都笑了,我接著說“但緊接著的呢?高興?快樂?還是無聊?空虛?總之,是不是不愿意再去多想抄作業的事情了?如果你耗費了幾乎一個晚上解決了一個難題,你的感覺是怎樣的?棒極了!是不是?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源于收獲的喜悅。不論是不勞而獲,還是勞而不獲,都體驗不到這種幸福。”孩子們把這些話聽進去了。
但是,課堂上那一陣噓聲,在刺痛著我的心。為什么如此純潔可愛的學生,也會把奉獻社會,為人民服務的主流價值觀,當成了調侃的對象。曾幾何時,我們是多么以奉獻為榮啊。
曾經有部電視劇的一段對話,時代背景是80年代中期,說是大干20天為國慶獻禮,要加班,但是沒有加班費。工人們一肚子的不滿,但只有一個人站來說,為國慶獻禮沒有錯,但不給加班費是不對的,工人如果做工沒有錢,怎么養家糊口?于是這個人就被定為思想境界不高,沒有評先進的資格,盡管他是車間里工作最吃苦、最認真的。可能就是在這樣的思想認識的指導下,讓我們的價值觀的教育走入了誤區。
人生價值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貢獻與索取。貢獻是前提,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看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最根本的是看他為社會做出了多少貢獻。但是如果因為貢獻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而忽視了對做出的貢獻的認可與回報,那這樣的人生價值是不全面的。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否實現,應該是從兩個方面去看的。就像奴隸,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連最起碼的人身自由都是沒有的,他們只是奴隸主的“會說話的工具而已”,他們沒有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樣,如果我們只片面地強調貢獻,對究竟得到了多少回報卻不甚了了,那這種對全心全意地奉獻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付出與回報是要對等的,我們常說“真愛不求回報”,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是不科學的。那些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奉獻青春熱血的人,不是真的如我們所想象的“不計回報”,但這并不否定他們的高尚,因為他們期待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認可與崇敬。當這一個回報沒有能夠實現,帶給他們的就是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傷害。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上的震懾全世界的大閱兵,足以讓我們驕傲與自豪。同時,對于為了向世人展示我們的國威、軍威而付出艱苦努力的軍人們,國家也給予了無尚的榮光,這就是對他們付出的巨大回報。
過去這幾十年,我們在對待付出與回報上的簡單與輕率,成為了我們這幾十年來在人生價值觀教育上的不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不由想起了我國現代史上的兩次大移民——一次是水利工程建設移民,一次是從城市到農村的政策性移民。
三峽工程建設移民,要求在短期內使113萬人遷離故土,三峽庫區的移民為了國家的利益,作出了自己的犧牲和貢獻,國家除了對他們的犧牲精神和大局為重的集體主義精神進行了表彰,還盡一切可能對他們的損失作了補償,這使得老百姓感受到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光榮與值得,也用事實進行了一次生動的人生價值的教育。
我們再來看看這一段特定歷史情境下的下鄉經歷——上山下鄉。
毛主席1968年關于上山下鄉的指示,所有中學畢業的城市孩子,一些是“自愿的”,但大多數在政治壓力下被迫就范。下鄉政策尤其針對那些在文革期間遭到歧視待遇的社會群體。許多城市青年在地里干粗笨的農活,許多知青在農村生活和勞動了幾年至十幾年不等。
中國的上山下鄉政策,可以說把城市青年的個人利益降到了極低點。而三峽移民的安置政策,我們看到了不同時代,國家對人民的個人利益的不同的處理方式了。這也體現出了黨的執政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人民為國家的發展奉獻了青春熱血,那些上山下鄉的城市青年,不論是主動的,抑或是被迫的,都是為祖國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的,如果他們的付出沒有被認可,一直支撐著他們內心世界的精神支柱就會轟然倒塌。
所以,我在努力探索怎樣才能真正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豎立起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奉獻的人生信仰,并以此作為人生航向的燈塔,引領著我們不斷向前,向前。
【參考文獻】
[1] 畢淑敏.《心靈游戲》.
[2] 定宜莊、劉小萌.《中國知青史:2000萬知青蹉跎歲月的全景記錄》.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