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阿敏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 530299)
中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述評
管阿敏
(廣西師范學院,廣西 南寧530299)
摘要:城市社區,是現代城市人的居住家園和心靈歸屬港灣。城市社區文化是一個城市社區的靈魂,研究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具有深厚的現實意義和需求。隨著現代社會的轉型,城市社區居民對社區各方面建設水平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社區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也同樣關乎著每一個城市社區的健康發展與穩定。
關鍵詞:城市;社區;文化建設
城市社區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分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直接反映一個城市的精神面貌。 而且城市社區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作為城市社區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和城市社區管理的重要內容,其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
一、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現狀
(一) 城市社區文化概念。
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思想認識,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文化的發展狀態反映著人類社會發展方向、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社會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1]社區是形成社會的最小團體,所以社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發展進步和國民素質水平。
城市社區文化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的特定的城市環境中,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和活動,有特定生活方式,由具有成員歸屬感的人群所組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中的居民,人們在長期的社會活動過程中所積淀下來的精神文明的總和。它是一個城市區域特征和社會特征的綜合反映。[2]
(二)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作用及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我國對社區文化建設發展越來越重視,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也飛速發展著,文化設施不斷得到完善,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迅速展開。但同我國社會現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樣,我國的社區文化建設也仍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關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有以下幾點:有助于加強城市社區居民的溝通;有助于城市社區的發展;有助于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同時社區文化建設越健全,居民素質越高,也有更利于進一步的社區建設和城市建設。
而現今城市社區文化的建設的發展現狀是:城市社區文體設施建設有了一定的進步,社區文體隊伍基本成型,社區文化活動的數量和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3]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居民社區文化觀念有所轉變,社區文化的投入不斷增大[4]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運行體制方面,已成一定規模,但是沒有形成克善的運作機制和考核體制。[5]
這些都是可以在各個社區可以看得見的建設性工作,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在當今的互聯網時代,使得社區文化建設又多了一個活動空間,網絡精神成為了城市社區精神文明的重要體現,同時網絡的發展有利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對外開放,外來文化同時通過網絡滲透到城市社區的文化生活中,城市社區文化也通過網絡走向世界。[6]
但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發展背后的問題,如城市社區文化基礎設施分布相當不均勾,文化隊伍建設層次不齊,[7]領導和社區工作者狹隘的理解社區文化建設,社區居民參與的熱情不夠,對社區文化建設的管理缺乏制度的保障。[8]以及網絡組織活動對城市社區文化的沖擊等等。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城市化迅猛發展的關鍵時期,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導致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小城市非農業人口更多的走向大城市學習工作,導致原有的城市社區居民成分多元化,文化多元化,利益多元化。[9]這給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帶來了難度和新課題,尤其是市井文化和鄉村文化中的糟粕直接影響到新時期城市社區文化的健康發展。[10]各地區城市發展不同,社區文化建設的規模和發展水平也受到不同的影響。所以對于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狀態,本文主要以全國的普遍現象為切入點,并不以個案為代表。
二、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各地區的普遍問題及產生原因
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時間較短,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相應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還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11]政府主導模式與居民文化需求脫節,社區文化設施建設不平衡,居民對社區文化建設缺乏認同意識和自主意識,社區文化教育功能的弱化,社區文化骨干隊伍建設急需加強等問題。[12]這些問題的產生不只是國家法律法規等政策不健全,同時也是全民認識不到位,忽視了社區文化的重要性。
對于文化建設認識不到位。不少人單純的認為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只是為了休閑、健身、娛樂及豐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沒有從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高度來認識社區文化建設,無法提高社區文化建設的品質及內涵。認識不到位就導致了我們不會去進一步考慮如何去發展社區文化建設,所以了解為什么要加強建設社區文化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中之重。
政策法規不健全。各社區的文化活動經費和人員編制大多是臨時性的,無法可依,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工作存在很大的隨意性與盲目性。活動組織人員少,群眾參與范圍較小,活動內容不豐富。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主要以退休老年群眾為主,特別是以女性為主,同時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內容不豐富,吸引力不強,特別是對年輕一輩社區群眾沒有吸引力。社區文化建設投入不足,發展不平衡。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場地相對較少,文化基礎設施及設備更是嚴重不足。新城區和新建小區的設施建設比舊城區中文化設施要好很多。[13]
由于我國城市社區建設起步較晚,社區文化建設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建設都存在著諸多現實問題和困難,如政府干預過多;居民自治力受限;社區文化內涵與特色不突出等等。[14]平衡政府和社區居民自治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政府主導不一定能切實指導好當地社區的工作開展,而居民的自治能力也不能完全忽略政府的規劃領導。這對于我們國家城市社區建設也是一個比較嚴峻的問題。
互聯網在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也存在著消極影響。互聯網上涌動著許多不良信息,潛藏著各種各樣的陷阱,人們一不小心便容易上當受騙,特別是對思想尚未成熟、缺乏社會閱歷的社區青少年來說,這種潛在的危害更大。網絡非法組織對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存在潛在危害。[15]
三、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問題的的解決路徑
對這些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問題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國家政策和政府的管理力度及制度等不健全同時落實不到位,社區管理職能部門不能做到按章辦事,工作也受到限制,所以解決這些問題首要的就是進行政府主導進行機制體制的管理規劃。
健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組織體制,在組織結構方面理順政府與社區的關系;構建社區文化建設運行機制,如政策保證機制、制度規范機制、資金投入機制和激勵機制等;完善社區文化建設基礎設施。[16]確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的思路;規范城市社區組織與管理體制;優化配置社區資源,發揮政府部門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構建覆蓋面廣、聯動性強的社區文化網絡,促進城市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注重對社區文化多樣性的尊重和培育。[17]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自主力度;發揮居委會主導社區文化建設的潛力;引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自愿者,并提高參與積極性;加強社區內單位在文化建設過程中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作用。[18]城市社區文化的發展模式可借鑒高校社團建設模式,根據自己的想法與愛好去創立文化社團,將具有共同愛好的人組織起來,由他們自己決定活動的內容與方式,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同時引進社會工作服務模式進行專業化、個性化、多樣化服務,完善社區文化建設的方向和治理。[19]
城市社區文化作為社區的精神內核,城市社區文化擔著滿足特定社區內部居民多樣化需求及塑造社區人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維系社區共同的精神紐帶。居民作為城市社區文化的承載體,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整個城市社區的發展。[20]目前國外許多國家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發展水平較高,社區文化功能設施也相當完善,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好的作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如政府機構健全,職能作用發揮好;資金投入以政府為主,注重發揮社會各方的作用;重視活動場所建設,資源利用率高;活動內容豐富、特色突出、吸引力強。[21]但我們在借鑒國外的經驗時也不能忽略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現實,應充分尊重城市社區文化多樣性的特點,推動不同城市社區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借鑒,大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多樣化的新型城市社區文化。
四、總結
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建設,需要社區居民、社區管理部門、政府及國家政策共同努力維護建設的,在國家政府的主導下,社區管理部門和社區居民積極配合,來為自己的社區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創造一個適宜的居住環境,維護社區治安,為自己也為他人提供更為良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19]馬進軍,王改俠.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困境探析[J].社會民生,2014,(3):435.
[2][11]付少平,高虹.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思考[J].社會學研究,2011,(9):160.
[3][8]王小巍.中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問題研究[J].長春:長春理工大學.
[4]韓瑞紅.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J].大連:大連海事大學.
[5][7]葉長麗.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探究——2002年至2011年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個案分析[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6][15]鄭文.網絡時代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J].湖南:湖南師范大學.
[9]沈論.中國城市社區文化新模式[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9.
[10][16]李連根,李惠陽.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新思路[J].對策研究-生產力研究,2013,(6).
[12]楊軍昌.略論西部民族地區城市社區文化建設[J].貴州民族研究,2010,(3):133.
[13]王麗華.關于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2):38.
[14]段塔麗,劉曉.民生本位時代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14,(2):157.
[17]城市社區文化建設課題組.新時期中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理論思考[J].江淮論壇,2001.
[18]張娟.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政府管理模式: 轉換及其實踐[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2-6.
[20]宋文輝.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居民參與認知的困境及其排解[J].行政論壇,2013,(4):118.
[21]李勉.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城市社區文化建設[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學科),2009,(4):23.
作者簡介:管阿敏(1987-),女,漢族,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法學碩士,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方向:城市社區,學號:20141282。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