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璆
(貴州財經大學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研究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鄉村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機制探析
孫美璆
(貴州財經大學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研究院,貴州 貴陽550025)
摘要:鄉村旅游是鄉村社會發展、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路徑,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手段,明確鄉村旅游精準扶貧的本質及意義,構建長期有效的扶貧機制。
關鍵詞:鄉村旅游;精準扶貧;機制
精準扶貧是針對不同貧困區域、不同貧困人口,運用恰當有效方法進行精準管理的一種扶貧形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開展精準扶貧,對于推進扶貧工作,解決家庭困難群體快速脫貧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旅游扶貧作為一種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方式,是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旅游發展實踐中提出的,適逢國家提出要實施精準扶貧,探討旅游扶貧精準識別以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精準化,對今后的旅游扶貧有著極為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 精準化扶貧的理論探討
(一)精準扶貧的內涵。精準扶貧的實質,就是要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也就是說要扶貧的重點項目放在特定的貧困人群上,所以從這點出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精準扶貧的實施主要是兩個部分,首先要識別貧困人口,其次是扶貧項目和資金的識別。那么,對于貧困人口的識別主要工作是通過程序化的工作機制、訪談等方式,鑒別特定的貧困人口,然后通過網絡化動態管理對貧困人口實行跟蹤。精準扶貧項目和資金通過特定的方式在特定貧困人群中實行,以期達到減少貧困人口,提高其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目的,并可以通過項目的實施達到穩定的脫貧致富。運用鄉村旅游發展來進行精準扶貧,就是在欠發達地區運用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來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提高貧困人口的經濟收入,而且既要關注到貧困人口的短期利益,又要關注到區域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所以鄉村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要從多維度、多層次去思考,只有真正理解了鄉村旅游扶貧的本質問題,才會在發展鄉村旅游和精準扶貧中不會走向歪路。
(二)鄉村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的內容。鄉村旅游扶貧是精準扶貧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和一般的輸入式的扶貧方式不同,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扶貧方式。傳統上的扶貧只是對貧困人口的界定所給予的一種經濟上的幫助,而精準扶貧不僅是識別貧困人口,而且在扶貧的項目上是否能適合貧困人口也有一定的識別。鄉村旅游發展是精準扶貧一個長期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確定扶貧的對象,“貧困識別”是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真實貧困人口與非貧困人口分開,另一種是區分是否可以對此類貧困人口實施鄉村旅游扶貧。二是扶貧項目的選擇與實施,一個貧困區域雖然存在鄉村旅游的條件,但不是說實施鄉村旅游一定會取得成功,還必須有具體的項目實施,鄉村旅游項目是貧困人口與旅游發展的中間點,扶貧項目實施的好壞與否,不僅決定著貧困人口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參與程度和收益,同時也影響著貧困地區參與旅游發展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的多少。
二、 貧困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貧困地區除了少數外,大多數屬于自然風景與生態環境保護得很好的地方,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發展資金短缺,影響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大好形式下,這些地區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為貧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地區經濟競爭力的提升都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在發展鄉村旅游過程中也存在著很多問題。
(一)貧困地區缺乏科學的規劃。貧困鄉村的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由于歷史上的原因,沒有形成一個整合資源發展的良好體制結構,分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十分嚴重。各部門還沒有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要重視鄉村旅游和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切實為扶貧掃清障礙。
(二)鄉村旅游產品開發與資源保護之間的沖突。一些鄉村在開發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對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創新,一些旅游項目比較陳舊、過時,不能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觀光型的產品占有大多數,體驗式的消費產品較少,市場競爭力薄弱。
(三)缺乏創新創意,產品結構單一。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確實經歷了觀光到體驗的不同需求階段。結合現在旅游市場的需求,休閑型和體驗型旅游成為旅游業的主要形式,現在的鄉村旅游產品由于產品單一,缺乏競爭力。
(四)人才缺乏,服務水平不高。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沒有專業人員參與是不能提高競爭力的,也不會形成良好的產品和服務,通常人們認為只要是當地的人,就會熟悉當地的民風民俗,就能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和感受。這也是鄉村旅游發展中的一個誤區。
(五)資金瓶頸,政府缺乏引導。多數的鄉村旅游還沒有納入到政府的規劃當中,政府對鄉村旅游的投入不足,直接影響到鄉村旅游的發展,影響到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
三、 鄉村旅游發展的精準扶貧機制
(一)精準扶貧對象、科學規劃,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科學的鄉村旅游規劃。堅持科學發展觀,把發展鄉村旅游業納入解決“三農”問題、推動農村持續全面進步的戰略范疇,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搞好農家樂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鄉村旅游以農為本,鄉村旅游發展要依托“三農”資源,所以,規劃鄉村旅游也需與解決“三農”問題統籌考慮。二是建立瞄準機制,精準扶貧對象。“扶貧要精準,必須要弄清是真正貧困戶,哪些人需要真扶貧。不進百村,不訪千戶,對象就摸不準,扶貧就可能“水土不服”。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是摸清家底。
(二)轉變觀念、優化環境,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要素保障。一是轉變思想觀念,高度重視旅游發展工作。鄉村旅游不僅是農民自我致富,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旅游扶貧的重要舉措,是新農村建設的內生性動力,更是城市化進程重要方式和手段。要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更高層次破解“三農”問題,推動城市化進程和關注民生的有力舉措,轉變思想觀念,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工作。二是做好規劃,落實好項目,形成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延長旅游產業鏈,增加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旅游項目的適合與否直接影響到實施效果,要以當地歷史、文化、環境、地域為主要資源結構,有系統的、全面的、跨區域的開發特色旅游產品。
鄉村旅游路徑下的精準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促進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實踐中一定能建構能夠發揮良好效應的鄉村旅游的精準扶貧機制。
作者簡介:孫美璆(1971-),女,吉林白城人,副研究員,從事民族文化產業研究。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