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內蒙古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論民本管理視域下的“以人為本”思想
王曉燕
(內蒙古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以人為本的管理是隨著管理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創立的歷史唯物論超越了中外管理學理論對人的認識,是一切關系到人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南,當然也是科學的人本管理思想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
以人為本;管理;來源
管理哲學所闡明的為本思想,是對人類管理活動經驗的合乎規律的理論認識。以人為本的管理是以民為本管理的思想來源,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
以人為本的管理是隨著管理實踐和理論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在西方,被譽為“管理之父”的美國人費雷德-泰羅,把英國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經濟人”觀點引入他的管理科學中,提出人的經濟活動的動力來源于改善自己經濟狀況的愿望的基本思想。泰羅“經濟人”觀點把人看作是僅僅關心經濟利益的存在而忽視了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復雜性和層次性而完全喪失了他本來具有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出現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其最早的理論淵源,一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關于人是“有生命的機器”的界說;二是工業心理學家芒斯特一伯格對人的心理素質的考察;三是管理學家瑪麗一福萊特對德國古典哲學家費希特“自我創造自身又創造非我”的觀點的采納。這時期的各管理理論流派又分別提出了“社會人”、“能動人”、“復雜人”之類的觀點。他們有力地糾正了“經濟人”的片面性,強調人的社會性、能動性、復雜性,注重人性,人的需要,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以及人在生產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對于人的認識的這一深刻變化,帶來了管理與人的關系的重大轉變,表明西方學者和管理學家力圖使管理人性化,從而建立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但是這種理論也有其局限性,它根本抹煞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本質特點,即人的階級性,有意回避了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階級矛盾,更看不到馬克思早就指出的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異化這一嚴峻事實。當代西方管理學學派林立,其共同的特征是以最新的科學系統作為哲學基礎,強調對整個管理過程作系統分析,提出了“以實現為中心”的觀點,其核心還是以人為本。從其系統論的觀點來看,管理系統中最根本、最活躍的因素是人。從協調系統內以及各系統間諸要素關系,從而實現系統既定目標來看,最關鍵的要素還是人。但是這種人本觀不僅仍未克服其階級局限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回到了把人等同于物的老路,即人是與物沒有根本區別的管理系統中的要素,結果人成了實現與他無關的既定目標的工具。
中國長期以來是官場社會,是以官為本的管理。但中國管理思想中就已出現過重視人、主張以人為本的思想家和思想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儒家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其第一個主要內容是組織高于個人。在儒家管理哲學中,組織的穩定性是最重要的,任何個人,包括帝王在內,都不能違背組織利益,都必須服從組織的需要。在這里,組織是整個華夏社會的大組織,即所謂“天下”,因而組織的真正的“本”是人。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認識到人在組織中的基礎地位,同時又堅持組織高于個人的組織基本理念,并以組織角度來關心人、愛護人,維護人的生存權利,但根本目的則是維持組織的穩定性。正因為如此,包括人的生存權利在內,個人的一切均受組織的支配。為維護組織的穩定,個人必須隨時準備付出一切。儒家人本管理的第二個主要內容是以人為本的組織。首先,組織是由人組成的,離開了人,組織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因此組織應當保護人的生存權或曰基本人權,保護個人基本利益。其次,組織管理的重點是對個人的控制和對人際關系的調節。很多學者都指出,儒家人本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是提倡以“禮”來維護、調節和規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與以“法”或其他強制性手段來維護組織,從方法上說具有本質的不同。“法”是由組織強加于個人的,而“禮”雖有由組織或從群體而來的帶有某種強制性的東西,但很大部分卻是由個人自身以自覺方式實行的。據筆者看來,儒家并不全然排斥“法治”,但確實強調“禮治”。“禮”實質上是組織規范在組織要素(即個人)內部結構中的功能性植入,而“禮”需要通過人格塑造來完成這種植入。“不學禮,無以立”,所謂“立”,正是人格的塑造。隨著人格塑造的完成,“禮治”的人本思想也就可以實現了。再次,組織的控制要由人來進行。孔子認為:“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儒家充分強調處在組織系統的各關節點上的個人的作用。在政治系統中,強調最高統治者天子和各級官吏的作用;在社會系統中強調臣的作用,父是家庭的控制者,負責維護家庭的穩定。這樣,“君”、“臣”、“父”三者抓住了,社會組織就可以達到穩定了。儒學是一個流派紛呈的學說,雖有矛盾,但在人本管理的認識上,各派則相當一致,或者相互補充,形成了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基本特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還是西方人本理論,都是從某個方面探究了人的本性在管理領域的表現和作用,其中多有片面性和夸大歪曲,但也不乏有可貴的真理性,體現了前人旨在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的探索。對此應采取批判地繼承。馬克思主義及其創立的歷史唯物論可以說就是關于人的社會實踐或關于從事社會實踐的人的哲學。這種哲學對于人的社會實踐本質的闡明,是總結了全部人類文明史和一切歷史理論的全新的科學,它無疑超出了上述中外管理學理論對人的認識,它是一切關系到人的理論和實踐的指南,當然也是科學的人本管理思想賴以存在的理論基礎。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1993年版,人民出版社出版。
[2]成中英著:《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3]張文昌等主編:《管理學—理論與實踐》[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趙景華主編:《現代管理學》[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陳勇勤著:《管理思維導論》[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版。
[6]李興山主編:《現代管理學》[M],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D261.1
:A
:1671-864X(2015)11-0082-01
王曉燕(1972——)女,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副教授,碩士 ,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