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銘
(重慶市南川道南中學校,重慶 404100)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
劉小銘
(重慶市南川道南中學校,重慶404100)
摘要:中學生未被激發積極情緒易產生焦慮感和厭學情緒;未能培養積極人格特征易助長學生自卑、嫉妒、逆反的人格力量;學校沒有建立起一個積極的組織系統易使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本文嘗試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出發,促進中學生積極情感體驗,培養中學生積極人格品質,進而構建中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階段是個體發展中一個特殊、關鍵的時期。由于面臨生理快速發展和心理發展相對滯后的矛盾,中學時代既是個體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也是最易產生困擾與障礙的時期。中學生心理健康關系到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培養當代高質量人才的重大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重視。而現今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實施,無論是學生自身,還是學校、家庭和社會均力量薄弱。另外,在傳統心理學思想指引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問題為中心,也沒有形成健全的體系,導致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收效不佳。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將心理學的研究關注點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狀態方面,是一門旨在促進個人、群體和整個社會發展完善和自我實現的科學。積極心理學與傳統心理學的主要關注消極和病態心理不同,它強調關注人的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組織系統的研究,因此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路和途徑。積極心理學的觀點對構建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操作價值。
一、引發積極心理學的背景
(一)理論背景。
積極心理學雖在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進行了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乃至關于生活意義方面的研究。可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提出以及后期后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提出,都對當前心理學的理論形成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心理學家對于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視。建構主義者應當注重建構屬于主體能動性的表現,是主體通過主觀出發而在大腦里對于客觀事物采取建構的過程。身為建構主義主流方向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看法為,所有形式建構都一定要透過人與社會的互動才可以完成,積極品質的構成脫離不了環境,積極心理學將積極組織系統的構件當作自己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
(二)現實背景。
心理學自從取得獨立學科地位之后就要面對三個重要使命:治療人的精神以及心理方面的疾病;讓普通人生活的更加快樂;發覺并建立具備非凡才干的人。這三個使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都獲得了心理學家的關注。自從二戰結束之后,心理學的主要工作變成了治愈戰爭創傷,對心理問題進行研究,找尋到緩和及治療的方式。心理學家將自己研究的重心擺在病理的方向進行了解,通過醫生治療病患身體疾病的形式對待人的心理問題。這樣的心理學則成為了我們當前所探討的傳統主流心理學,也被稱作是病理心理學。病理心理學在改正心理問題方面獲得了較大的成就,可是隨著病理心理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另外兩種使命幾乎停滯不前。在這樣狀況下,產生了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更加注重平時的鼓勵。積極心理學正式通過這樣全新的價值取向而逐步建立起來的一個全新的研究形式,它需要心理學家通過一個更為開放、欣賞的方向看待人們的潛力和能力。
二、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教師要提高自身心理輔導的素質。
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很難想象啟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的教師,可以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中學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學習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充分了解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學習規律。只有掌握關于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二)通過各種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專門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幫助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可以分為兩部分卜部分為知識理論課加心理衛生常識講座/自理調節問題答疑焦點問題討論等在心理知識的學習中明確認識、矯正觀念,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心理沖突。另一部分為活動訓練課,這是在中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最為有效的方法。活動內容包括:lJ、品表演角色模擬游戲互訪互問,以及其他活動形式在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介紹自己、了解別人,與人交社的社交技能還可以掌握一些諸如:轉移情緒、宣泄痛苦、發泄憤怒的心理調節手段防患于未然。其次教師可以在常規的教育活動中滲入心理輔導的內容。實際上各科教學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內容,只要備課時加入心理教育的導向就可以使授課內容深入一層尸如語文課就包含有許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勞動課、體育課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學生的挫折隨力、鍛煉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
三、結束語
現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越來越多地經歷著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就業壓力以及情感壓力,心理健康以成為應對社會發展的重要基本素質,由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與實施就變得尤為重要。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展是發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基本媒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編制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敗。應將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提高到與學科課程相等的位置上,從國家、社會、學校到教師都予以高度的重視,加強對該課程的全面建設和深入研究,以保證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美]勞倫斯·斯滕伯格,戴俊毅(譯).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2]裴利華.對話式班級心理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促進的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6,(14).
[3]楊琴,林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方案研究[J].校園心理,2012,(4).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2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