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璋華
【內容摘要】新課改對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語文教學應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加強課內外的溝通。本文主要是從教學的不同側面探究如何實現生活化教學,以全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語文 生活化教學
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過分注重課本知識傳授,忽視了課外相關知識的滲透。近年來,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對高中語文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戰,讓學生在廣泛的語文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規律。語文教學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只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不斷吸收生活中的新鮮血液,才能豐富語文教學的內涵,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教學生活化是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場景有效結合,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語文學習的知識性目標轉化為學生生活的內在需要,促使他們將學習與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如何讓高中語文課堂再現生活、實施生活化教學,成了當前課改大背景下語文教師積極探索的新課題。
一、善于挖掘生活,豐富課堂教學
語文這門學科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有報告稱,高中生一天中說話的總量差不多可以抵得上兩個學期在課堂上的說話總量;高中生課外的閱讀量幾乎是課內閱讀量的數十倍以上。從這則調查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利用好生活這個豐富的教育資源。語文教學只有立足于生活這片肥沃土地,才能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學會挖掘生活中與語文相關的知識和一切教學資源,比如鼓勵學生描述自己的家庭生活、關注國內外的重要事件、領略自然風光、感受文物古跡、了解風俗民情及探討日常生活等,不斷豐富語文課的教學資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注重對課本知識的傳授,還應不斷延伸教材內容。教師應善于將生活場景課堂化,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語文知識,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學生通過欣賞自然美景、名山大川,訪問名人雅士,觀看人來人往、眾生百態,不斷豐富自己的語文寫作素材。新課改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課堂的主導者身份,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善于挖掘生活中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有價值的東西,并將其合理有效地引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導者,積極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生活中的千滋百味,使語文課堂生活化。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也能夠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愿意并樂于學習語文。
二、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高中語文教學中,情境的設置必不可少,巧妙地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語文課堂上幾乎很少有情境教學,基本上都是教師一個人站在高高的講臺上口若懸河地唱獨角戲,學生則低頭忙著記筆記,課堂氣氛較沉悶,師生互動較少,學生機械地記憶一些枯燥的語文知識。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學中,將語文教學生活化,就可以創設靈活多變的教學情境。比如在學習辯論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班級座位分為兩大組,模仿實際的辯論賽比賽的場景布置課堂;在學習戲劇單元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課堂布置成舞臺型;在學習具體的內容時,可根據教學需要布置課堂。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此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充分借助光盤、網絡、教學掛圖、錄音帶、古今中外文學名著、科技讀物等現代教育技術,積極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作業設置應多花心思,體現生活化
教師應轉變傳統的只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語文知識的教學觀念,讓學生學會從課堂和課外生活中學習語文。布置語文作業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讓學生將課內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培養他們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一定要多花心思,把握“出題是為了讓別人解出來”的設計原則,深入挖掘生活元素,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精心設置學生喜歡的作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因素和生活背景,用他們感興趣的方式來呈現作業,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又能達到檢測的目的。
綜上所述,新課改賦予了高中語文教師新的角色和任務。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善于挖掘生活中與語文相關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設計生活化的語文作業。這種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應新課改要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的新要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實踐和運用語文知識。
【參考文獻】
[1] 趙紅花. 淺談語文教學生活化[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3):178-179.
[2] 許金炎. 語文教學生活化實施策略初探[J]. 中學教學參考,2010(24):45-47.
[3] 朱科意. 高中語文教學的生活化實踐研究[J]. 語文教學通訊,2012(3):29-30.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南師范學院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