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芳 藍淇超 李春梅

摘 要:本文以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為例。首先,對該校中職學生就業現狀進行調查。其次,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誘因,得出影響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因素體系。最后,從學生、家庭、企業、學校四個角度,提出解決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問題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
一、中職學生就業現狀
學生就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學生就業之后的前3個月,為職業適應期。第二個階段是學生就業之后的6到24個月,為職業初期。第三個階段是學生就業24個月之后的職業穩定期。針對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現象,對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的就業率和300名學生的就業現狀進行了調研。
2011年到2015年,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學生保持著較高的就業率。但是,學生在就業之后的穩定性較差,職業適應期和職業初期離職的學生,占總人數的81%。中職學生就業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就業率高。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1年至2013年,中職學生的就業率都在90%以上。而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學生2011年至2015年的就業率都保持在98%左右。第二,離職率高。調查表明,職業適應期和職業初期離職人數分別為51人和192人,占總人數的17%和64%,充分表明中職學生在職業適應期和職業初期離職率高的特點。第三,穩定性差。中職學生在職業適應期和職業初期不僅離職率高,而且在這兩個階段,學生頻繁更換工作,沒有穩定的工作。調查中發現,38%的中職學生在職業適應期和職業初期更換了2次工作或2次工作以上。能在第一份工作崗位上工作2年及以上的中職學生僅為19%,也充分暴露出中職學生就業穩定性差的特點。
二、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誘因分析
來自學生、家庭、企業和學校的因素影響著中職學生就業的穩定性,這四個方面的因素組成了影響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因素體系。
(一)學生因素。學生身心、期望過高、擇業觀念和職業規劃是影響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中職學生參加工作時的年齡大約在18歲至20歲之間。處于身體和心理的成長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思維能力,在面臨就業選擇時,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學生自我定位不清晰,期望過高,忽視自身能力實際,會影響學生對企業回報的滿意度,從而影響就業穩定性。中職學生遵循“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觀念,再加上較大的就業壓力,草率地選擇第一份工作,以至于后期對工作的滿意度下降。調查數據表明,86%的中職學生缺乏明確的職業目標,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這也是導致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二)家庭因素。家長態度、家庭經濟和對家人的依賴影響著中職學生的就業穩定性。調查表明57%的中職學生在就業上聽從家長的意見和建議。然而,部分家長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對當下就業形式的正確認識,在指導學生就業時,出現較多問題,從而使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另一方面,家庭經濟的好壞,決定了家庭對學生就業幫助的大小,決定了學生經濟負擔的輕重,從而影響學生更換工作的心態。中職學生就業時,年齡偏小,對家人的依賴相對較大,35%的學生會選擇離家較近的地方就業,工作地離家的遠近與學生就業不穩定有著一定的關聯。因此,家庭因素也是影響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企業因素。薪酬福利、晉升機會、培養機制和企業文化都會影響學生就業穩定性。其中,薪酬福利是影響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核心因素。78%的中職學生認為企業給予的薪酬福利沒有達到預期,導致中職學生對工作的滿意度大大降低,產生離職的想法。29%的學生因為學歷、專業資格證、專業技能等因素的不能得到提升,因而,尋求其他發展機會。企業缺乏完善的培養機制,缺乏對員工的長期培養計劃,也使得學生的業務能力在入職后難以得到提升,影響學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從而影響公司對他們的考核,影響學生的薪酬福利。也有27%的學生認為,對企業管理制度、企業價值、企業精神等企業文化不認可是離職的重要原因。14%的學生認為,缺乏與企業領導層便捷的溝通渠道,是他們選擇離職的重要因素。
(四)學校因素。學校專業課程結構與市場需求匹配度不高、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和實習制度不完善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在對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學生進行調查的過程中32%的學生認為,學校學習的專業知識在工作中用不上或者用得比較少。43%的企業認為學校專業課的內容過于理論化,與實際生產結合不夠緊密。此外,缺乏系統的就業指導也會影響學生就業穩定性。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開設有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禮儀等課程。所有學生都制定過職業生涯規劃。但是,其中92%的學生執行職業生涯規劃一段時間后就放棄了。各門就業指導課程教師頻繁變更,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缺乏專門的監督者,加上學生自身自覺性不強,使得學生職業規劃難以實現,從而影響學生就業穩定性。最后,學校實習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學生缺乏必要的專業實踐,成都市工業職業技術學校的40余個專業中,只有不到15個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過專業對口的工學交替。這也使得許多學生缺乏實踐經驗,最終影響學生的就業穩定性。
四、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應對策略
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是因為學生、家庭、學校、企業等四個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解決中職學生就業不穩定的問題,有利于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有利于增加家庭經濟,有利于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利于學校招生就業良性循環,最終實現家庭、企業、學?;ダ糙A。
(一)學生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學生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第一,學生應該認識到第一次就業的重要性,逐步樹立“擇好業,慎離崗”的新就業觀,避免頻繁更換工作導致時間和金錢的浪費。第二,學生正視自身實際能力,正確定位,降低對薪酬福利的預期,增強對工作的認可度,實現立足崗位成才的目標。第三,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設定切實可行的職業目標,制定階段性的職業規劃,為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第四,學生應該積極參與周末和寒暑假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歷練自己,在工作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家庭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家庭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第一,家長應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質修養,加強就業政策法規的學習,加強對學生吃苦耐勞的磨礪教育,給予學生正確的就業指導。同時,家長應調整心態,避免將自身對工作的喜好強加給學生,使得學生對從事的工作不感興趣,影響就業穩定性。第二,保持家庭結構完整,營造和諧家庭關系,增加對學生的關懷,使學生沒有后顧之憂,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促進就業穩定。第三,家長應當主動與學校的加強溝通,了解并熟悉學校的實習管理制度,配合學校正確引導學生就業。
(三)企業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企業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第一,企業設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新入職學生的工資待遇,建立基本工資與績效獎勵結合的體系。根據學生工作業績、能力水平和工作年限,調整員工薪酬。第二,企業建立以工作業績為核心的晉升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氛圍,為新進員工提供更多的晉升渠道和機會。第三,企業為新進員工制定長期的個人培養計劃,為學生熟悉企業業務和提升職業技能奠定基礎。第四,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強化企業核心精神,優化企業工作環境,完善管理制度,使員工認同企業文化,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
(四)學校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學校應對就業不穩定的可行策略。第一,深化課程改革,調整專業課程設置。組建專業建設委員會,聘請行業專家、企業技術骨干共同開發適應市場需求,與生產實際相匹配的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第二,優化職業指導課程的師資隊伍,建立培養、考核機制。選派優秀的、有企業合作經驗的教師從事職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其次,給予職業指導課程教師更多的學習機會,如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了解企業的精神、企業制度、企業管理等企業文化,增強教師對行業、企業的認識,以便于日后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第三,充分發揮班主任作用,建立長期有效的就業指導體系和畢業生跟綜體系。以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職業禮儀課程為基礎,在學生入學初期,任課教師與班主任聯動,指導學生設定符合實際的學習生涯計劃和職業初期規劃,班主任實時跟進,對學生學習生涯計劃和職業初期規劃的實施進行監督,并指導學生實施調整不當的規劃。第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一方面學校要優化校企合作,與優質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淘汰信用度差、待遇差的合作企業,增加專業對口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聘請企業的專家、技術骨干到學校任教或開講座,與學校教育教學相得益彰,保障就業的質量。第五,加強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完善實習制度。加強產學研結合,增加學生“工學交替”的機會。設立學生實習長效監督機制,加強對學生實習的考核,將學業目標和實習目標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穩定就業。第六,搭建家長、企業、學校三方互動平臺,保障溝通渠道的暢通,使學生從實習到正式就業的具體情況呈現在家長、學校、企業面前,便于家長、學校、企業共同認識和解決學生就業中遇到的問題,最終實現學生、家庭、企業、學?;ダ糙A。
參考文獻:
[1] 李丹,王娟.影響我國勞動力市場就業穩定性的宏觀因素及政策啟示[J].勞動保障世界,2010(08):17~20
[2] 高飛. 大學生職業生涯初期就業不穩定性影響因素及預警研究[D].天津大學.2013
[3] 羅楚亮.就業穩定性與工資收入差距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8(4)
[4] 張琦.對農民就業穩定性與波動性的理論探討[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1)?
[5] 李原.員工心理默契的結構及相關因素研究[J].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2(6)
[6]熊明良, 孫健敏, 顧良智. 工作滿意感, 組織認同與離職傾向關系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與管理, 1994 (6):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