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何炬
摘 要 自2012年以來,MOOC在世界范圍內蓬勃發展,引起了教育界、媒體、企業及公眾的高度關注。MOOC的發展也對傳統的大學課堂形成巨大沖擊。面對信息時代的浪潮,各高校都應積極行動起來。作為教師則應轉變自身定位,快速提升自身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利用優質的MOOC資源,結合翻轉課堂開展混合式教學,從而提升傳統大學課堂的教學水平和吸引力。
關鍵詞 MOOC 大學課堂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11.053
Study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 Under The Impact of MOOC
YANG Hong[1], HE Ju[2]
([1]School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Hubei 434025;
[2]Jingzhou Industry & Trade Technician Institute, Jingzhou, Hubei 434023)
Abstract Since 2012, MOOC began to flourish around the globe, which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the educators, media,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Mooc will have a huge impact on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Definitely, every university should go with the tide of the information era. Moreover colleges should take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s of their own. Also, teachers ought to change the roles they play in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processing abilities,which requires them to make more use of the MOOC's resources, and to combine MOOC with flipped classroom,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traditional college education.
Key words MOOC; university class; teaching
1 MOOC的緣起及其特點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也稱慕課,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近年來炙手可熱的一種新興的高等教育模式。MOOC模式最早起源于互聯網的開放課程。2008年,一門名為“連通主義與連通性知識”課程通過綜合運用Facebook Groups等在線渠道,吸引了約2300人在線學習了該門課程,MOOC這一術語也由此被命名。
2012年被媒體稱之為“MOOC元年”,這一年,包括斯坦福、哈佛等一些世界頂尖高校都相繼設立了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在線課程供應平臺興起,并在2013年吸納了中國的北大、清華等一流高校加入。
MOOC之所以能迅速引起國內外媒體、教育機構、企業以及公眾的關注,主要是因為MOOC的特性使其能夠提供大規模、在線、免費開放的、前沿性的課程,這些課程能夠大幅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沖擊到現存的高等教育模式。
MOOC的規模之大,不僅體現在學生規模上,也體現在參與高校的數量和提供的課程門類上。僅以Coursera為例,截至2015年8月21日,在線注冊人數已超過1464萬,合作高校達121所,提供的課程達1101門。而且,Coursera選擇合作的高校均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榜上前5%的學校。
除此之外,MOOC吸引眾多學習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學習對象的全面開放。學習者只需擁有基本的上網條件,無論其身在何處,何種膚色、年齡、收入甚至語言,點擊鼠標,便能學習到世界一流大學和大師的課程,并能和世界各地的同好們交流。這似乎更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教無類”。
2 MOOC對傳統大學教育的沖擊
MOOC來勢洶洶,并且在最近兩年的發展也有了一些變化。從開始的不提供證書,到現在慢慢轉變為提供證書,甚至不少高校開始認可學生在MOOC上修得的學分。雖然在三大平臺上獲取證書,需要學生支付一定的費用,但相比在實體大學里獲得學位證書的費用來說,其費用就顯得非常低廉了。事實上,能夠加入各大MOOC平臺向廣大在線學習者提供課程的,基本都是最頂尖的高校里最優秀的教師。暈輪效應的存在,使得同一門課程若已有珠玉在前,那么,水平稍低者便再無重復建設的必要。
盡管MOOC模式現在還處在快速發展中,未來存在著諸多的不確定,但它必然會引發高等教育的變革。對于中國的少數頂尖高校而言,要想擴大自身的社會影響,提高學校知名度,提升其學生在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占有率,就勢必要搶占高地,積極主動地向公眾提供MOOC課程。
而對于其它為數眾多的普通高校來說,這種沖擊就更為顯著。MOOC的發展是否會最終消滅掉這些普通高校?MOOC的名師效應會否讓普通高校的教師失業?既然學生可以輕松從網絡上獲取免費的高水平課程,那么他們是否還有必要在繳納高昂的學費后,坐在教室里聽老師講課?這些疑問看上去似乎夸張,卻并非忋人憂天。MOOC來了,身處信息化浪潮中的傳統大學又該以何種姿態迎接呢?
3 MOOC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MOOC在理論上具有許多優點,但在現實中落地時也面臨許多的問題:
問題之一:課程完成率較低。
教育技術咨詢專家和分析師 Phil Hill 教授在 MOOC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 MOOC 學習者的五種原型:爽約者、袖手旁觀者、臨時進入者、被動參與者、主動參與者。據其統計,約有85%的學習者最終沒有完成課程,而完成了課程學習的那15%的學習者,則多為主動參與者。
問題之二:事實并非“人人平等”。
理論上看,MOOC的超大規模和開放性的特點似乎能實現教育大同,做到人人平等,但事實上,MOOC對學習者的能力有較高要求。缺乏教師的約束和有針對的輔導,那些自主學習能力較差、自控力不夠的學生是難以完成MOOC課程的。另外,MOOC學習還往往存在著語言上的障礙,并且要求具備較好的網絡條件和靈活的聯網設備。這些條件對許多人而言,也許并不容易達到。
問題之三:無法構建整套的專業知識體系。
MOOC平臺提供的是一種以視頻為載體的碎片化交互式學習型課程。許多學習者雖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對相關內容的學習也往往只能流于表面,學習缺乏足夠的深度。如果這種零碎的學習并不能為學生們構建一整套專業知識體系,那么,MOOC也只可能止步于一種補充教育方式,而無法撼動正規的學校教育。
問題之四:教師負擔沉重。
有調查顯示,為開設MOOC課程,教授們至少得花上比平時多一倍以上的時間來準備教學素材、拍攝視頻、設計教學環節和活動,待正式開課后,每周參與在線學習社區的討論與答疑等還需花費8~10小時。因此,許多熱門課程的教授并不會回復電子郵件,甚至明確要求學生不要給其發送郵件,以免影響其正常工作。即便有助教的幫助,但面對數以萬計的學生,教師的課后輔導工作仍然繁重。
問題之五:難以實現個性化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應該是個性化的學習,即應以尊重學習者的個體差異為前提,去促進學習者的個性發展。作為MOOC最大優勢的大規模和開放性特點卻恰恰成為了個性化學習的短板。個性化學習需要教師對學生作針對性的指導,只有對所教的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才可能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出適合他們各自的個性化學習目標和教學策略。而工作繁重的MOOC教師,根本無法深入了解網絡另一端數以萬計的學生的個體差異,更勿論這種師生關系還是建立在缺乏體驗感的虛擬的網絡上。
4 提升傳統課堂吸引力——對MOOC的融合與吸收建議
雖然MOOC并不如看上去那么完美,但它的出現卻成為了高校改革的催化劑。中國的高等教育在經過擴招后快速步入大眾化階段,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學術興趣和求知欲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學習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而在信息時代,移動電子產品大量涌入課堂,傳統的教學方式愈發顯得乏味,大學課堂已逐漸失去了對學生的吸引力。
MOOC的出現,就像丟入沙丁魚槽的那條鯰魚,對于傳統的大學課堂教學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它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打破時空界限的知識獲取渠道,同時,也為教學改革帶來了重要契機。特別是對于非MOOC提供者的普通高校而言,MOOC實際上為它們打通了一條提升校內課程質量和教學水平的快速通道。通過積極靈活地引入MOOC,組織教師利用名校的開放課程結合翻轉課堂來實現混合式教學或許是一條不錯的教學改革出路。
翻轉課堂,是一種翻轉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教學模式,能更好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的需求,且師生間的交流增多。
MOOC能為教師開展翻轉課堂實踐提供內容和資源的質量保證。通過搜集優質的MOOC資源,教師們可在課前就將視頻學習資料放到網上供學生自主學習,而到了課堂上,教學重心則從知識的講授轉到答疑解惑上。通過組織討論、輔導學生練習、并及時反饋作業情況,使得教學更有針對性,更能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也增強了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
要利用MOOC做好混合式教學,需要教師自身定位的轉變。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已不能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應轉變為有能力引導學生學習的共同學習者。教師們需要快速提升自己的信息加工能力,不要僅是照搬國外MOOC課程,而應結合本土文化,將這些資源進行分析、篩選和加工,使之更符合本土實際,更好地將其融入到自己的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Phil Hill. MOOC中的5種學生類型[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2] 美國高等教育紀事.<http://chronicle.com/article/The-Professors-Behind-the-MOOC/137905/#id=overview.>
[3] 熊小麗.基于混合學習理念的大學教學改革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4] 汪基德,馮瑩瑩,汪瀅.MOOC熱背后的冷思考[J].教育研究,2014(9).
[5] 焦建利.MOOC:大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教育網絡,2013(4).
[6] 高地.MOOC熱的冷思考——國際上對MOOCs課程教學六大問題的審思[J].遠程教育雜志,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