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林
摘 要:語文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緊密聯系。加強語文課程教學,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強化學生情感體驗,豐富學生情感經驗,滿足學生情感需要已經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情感教育是新課程教學改革所倡導的一種教學理念、方法,語文課程是實施開展情感教育的主陣地、主戰場。主要分析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入情感元素,開展情感教育。拋磚引玉,旨在為我國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盡上綿薄之力。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情感教育
一、找出文章與學生情感的契合點
初中語文教材中不乏大量情感豐富的文章,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情感資源,實施和開展情感教育,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初中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鉆研教材,找出文章中與學生情感的契合點,強化學生對文本所表述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其主動融入教學活動中來。比如說,在《童趣》一文的教學中,文中描述兒童所用的詞句:“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透露出稚氣的童趣色彩。老師在對其講解時,就可以結合大部分學生的童年生活,以此作為契合點,讓學生積極討論各自的童年趣事,引導學生回憶與文本所表述的類似事件、經歷,讓學生細細領悟文章的情感內涵,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滿足學生情感需要。
二、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
情感氛圍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基礎前提,構建鮮活、生動的情感教學環境是情感教育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設置懸疑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良好情感氛圍的有效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設疑問,通過層層設疑的方式,引入懸念,引發學生情感波動,滿足學生情感的心理需要。比如說,在《桃花源記》的教學中,老師在講授“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之后,就可以巧設疑問:“迷路了,作者接下來會找回家的路嗎?他會怎樣辦?會遇到什么?”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大膽設想。之后,巧妙引出“忽逢桃花林”的結局,并讓學生帶著“桃林是怎樣的?桃林的前面又會有什么?”等懸念思考、設想。在層層的設疑之下,學生的好奇心理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為了滿足情感心理的需要,都表示出強烈的閱讀興趣,紛紛投入到文章的閱讀活動中來。
總之,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情感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方式,在與語文課程教學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除了找出文章與學生情感的契合點;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之外,還應當結合初中生的情感需要和學習心理,尊重學生教學主體的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情感教育的運用和發展。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