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雄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母愛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母愛教育,達到教學目的。
關鍵詞:母愛教育;母親;課堂;母愛
一、中學教材母愛的內容和編排
新課改如火如荼地開展,“母愛”主題依然存在于我們的教材之中。教材里入選的“母愛”作品的作者,很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家。他們的文字樸實無華而又豐富多彩,他們筆下的母親平凡、普通,卻又感人至深。
(一)母愛之舉
母親以其無私奉獻的精神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注視著我們的成長,操勞一生。如《我的母親》讓我們領略到一位“言傳身教、外柔內剛的好母親”;《散步》里連走哪一條路都愿意遷就孫子、聽從兒子的母親,叫我們贊嘆不已;《秋天的懷念》讓我們感受母親的一生都在為我們操心,會得到心靈上的某種觸動和震撼;《蠟燭》里的南斯拉夫母親對蘇聯紅軍視如己出、舍生忘死的壯舉叫我們知道何謂“母愛無疆”。新教材對“母愛”二字的編排,既有一整單元的重點部署,又有特殊一課的獨自安排,時時提醒我們勿忘母親,勿忘母愛。教師應始終將之貫穿在教學課程和日常教育中,時時教育學生感受母愛。
(二)母愛之情
母親不但給我們以生命,而且竭盡全力地養育、教導我們。如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里馮順弟對少年胡適的管教與關愛,讓我們感受到一位單親媽媽對兒子的一片深情,讓我們感受到了育人先育德、教人先立德的真義。同時,也讓我們反思現代社會單親家庭的一些教育方式和出現的問題,如孩子無視母親的管教甚至是反感母親的說教而導致的一些叛逆甚至違法亂紀的惡果,應當引起我們的深思,要適當進行母愛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母親的管教。
(三)母愛之恩
我們不僅要從各位名家描寫母親的文章中感知母親的不容易,更要從中感知母親的無私和無盡的恩情。三年六本的教材,讓我們感受到母親的偉大,也讓我們體會到什么才是母愛。母愛的內容當然說不盡道不完,不過我們要培養學生留心觀察,感受身邊的母愛,唯有心中有了這種意識,方有回報母親的行動。
二、母愛教育的相關內容范疇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母愛教育,要在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深入文本、培養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古人有“身之發膚受之父母”之談,反觀當代自殘自殺現象不絕如縷;烏鳥反哺,愿乞終養,自然生禽尚且如此,而諸多鰥寡老人落魄街頭見諸報端,不免令人扼腕嘆息,反思時代進步卻為何又有道德淪喪的現象出現?身為執教者,我們便是希冀能夠通過日常的教育導向來改變這種不正常的現象。那么我們要進行哪些方面的教育?
(一)生命教育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把這寶貴的生命孕育給我們的,是母親。在現代中國晚婚晚育少生優生的生育國策下,每個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疙瘩。“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哪里能讓學生明白家長的擔憂。平常,學生作文里涉及母愛話題的那些“母親冒雨送傘”“母親不眠不休在床邊照顧發燒的自己”之類的材料,相信各位老師都不會陌生。反而是孩子怎么孝敬父母的事例卻鳳毛麟角。而孩子日常也很少注意到自己的一些行為,如亂闖紅燈、騎快車、超載等,可能出現的意外會讓某位女性傷透了心。我們應當教育學生,告訴他們,我們保護好自己的人身安全,健健康康長大成人,便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珍惜生命,不做危險的事,遠離違法犯罪。希望對我們的受教者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二)滴水之恩,涌泉相報
在母愛教育中,要滲透勇于承擔責任的教育。感念母親之恩,要孝敬母親,聽媽媽的話,不讓母親為自己的成長過分憂心。不要覺得這只是小事,不足以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感恩而不去做。“勿以善小而不為”,陳斌強細心照顧母親感動中國,難道干的就是驚天動地的事?不!只要你能做到好好報答母親即可。我們要教育學生,照顧母親是感恩之舉,不需要報紙大肆報道。
三、母愛教育的方法淺議
(一)閱讀文本,篩選信息,懂得母愛
母愛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認識、理解母愛。要根據文章的文體特點,引導學生篩選信息,明白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的人是誰。平常教學或者練習,表現母愛無私偉大的,一般是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或是敘事性散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體特點和文章要點,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抓住人物特點,從母親的所作所為中領會事件背后的特殊意義來感知母親的恩情。簡而言之,就是抓住“母愛”這一中心不動搖來理解文本。方向正確了,對母親的理解便不會偏頗了。
(二)觀察生活,互換情感,體驗母愛
沒有情感體驗的母愛教育注定是膚淺的。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做一名生活的有心人,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母親有深層的認識。通過具體的事件來領會抽象的母愛,那么,母愛教育才會有刻骨銘心的效果。千說萬看,哪怕天花亂墜,學生如果沒有類似的體驗經歷,又談何深刻的印象?
1.在朗讀中體驗
新課改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合中學生在感情朗讀中體驗母親的恩情。因此,有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感恩情感的語段,看看名家如何投入對母親的情感,如胡適先生的《我的母親》的末尾:“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我們知道,單親家庭容易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某種情感缺失。然而,胡適先生能夠取得如此矚目的成就,成為一代文壇巨匠,與那位偉大的母親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塑造生動人物形象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如蠟燭里那位南斯拉夫婦女冒著炮火,費勁地安葬已經犧牲的蘇聯紅軍戰士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崇高,當然,也是學生以后寫作的借鑒。三是景物描寫的語段,除了強調景物描寫常見的作用之外,我們還要在反復的朗讀中,讓學生感受到在這種環境的渲染下,襯托出的母親的美,感受母親是如何排除萬難只是為了孩子生命的延續,激發學生尊敬母親、愛戴母親的情感。
2.在想象中再現體驗
表現母親偉大的課文,通過藝術想象深入意境,母親之美就會深深扎根于學生的心中,如《蠟燭》里交代那位南斯拉夫母親新婚那副蠟燭的由來,三十多年來都一直舍不得用,我們可以想象那位母親對這個蠟燭的珍惜。但是,就是這么寶貝的東西,她都愿意拿出來祭奠犧牲的年青的蘇聯紅軍戰士,甚至冒著炮火的威脅,還要埋葬了這位犧牲的戰士。我們不難想象,作者通過這一場無聲的舉動,折射出那個時代,全人類為了反抗法西斯勢力而做出的種種努力,更可以看出兩個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深厚情誼!學生通過想象,既感受到那種炮火紛飛的革命氛圍,也能感受到一種不一樣的“母”“子”關系。同時也警示學生對待自己的母親,更應該孝順尊重!插上想象的翅膀,引領學生飛往那更為非凡、非同一般的世界,也讓學生對文學作品里的母親形象理解得更透徹,學生對母親高尚品質的認識就更加深刻。這難道不是我們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體現嗎?
3.在互相交流中體驗不同的母愛
平時教育學生“敢說真話、敢做真事、敢當真人”。由文本的解讀深入學生自己的習作中,在引導學生真實記錄自己的作文的前提下,可以讓小組互相交換作文,然后互相評價文中的母親和“我”,既可以是對人物、事件的看法,又可以是對“我”流露出的情感態度的評價,也可以是對文中事情處理的看法,還可以是同學文中某一精彩段落、句子、構思的評價等等。利用小組探究、成果展示的環節由小組代表來組織自己的結論,對前文預設的某個事件提出自己的做法,再分小組評價和交流。通過此種做法,讓學生替別人的“母親”說話,使同齡人的思想火花在此碰撞,也讓當事人理解母親的“不容易”,領會母親的好!
(三)敞開心扉,傾訴衷腸,報答母愛
從教材解讀中,學生對母愛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和理解,但是教師還要做適當的拓展,讓學生通過把自己的心聲表露出來,把對母親的情感上升到具體的報恩行動上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如母親節來臨之際,讓學生寫一些祝福的話語,通過短信、微信等現代媒體來開展報恩的舉措,或者通過寫表現母愛的作文等傳統形式來把自己對母親的具體感受表達出來,再選送或者自己手工制作一些小禮物或是為媽媽多做一點家務來報答母親,體現“真善美”。
總之,充分利用、挖掘書中的豐富的母愛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感受母愛、知道母愛、報答母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是我們教師應該不斷堅持的主題。新課標倡導,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母愛教育滲透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應當注意,愛是維系人與人之間精神的紐帶,是連接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橋梁。愛,尤其是母愛,是人類最無私的本能、最高尚的情感、最寶貴的財富。盡管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群對母愛的理解和表現形式各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母愛偉大,這不容置疑。
參考文獻:
[1]東子.中國母親教育批判[D].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2]王詩堂.對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探討[J].江西教育科研,2005(05).
[3]琢言.人一生要讀的經典[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7-9.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