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荀
[摘 要] 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的裝備制造業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它們憑借在裝備制造業上的優勢成為工業強國。這四個國家的裝備制造業由于演化路徑不同,因而四國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升級模式,在競爭力提升方面相應地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國在裝備制造業方面總產值較高,但是關鍵技術上較上述四國還有不小的差距。通過借鑒美、日、韓、德四國在裝備制造業上的不同經驗,有利于暢通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 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F740 [文獻標識碼] B
美國、日本、韓國、德國的裝備制造業處于發達國家行列,其競爭力提升模式各有特點。美國采用的是“研發生產-出口-進口”的產業式生命周期理論模式;日本實行“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燕行形態理論模式來進行發展;韓國是通過出口導向戰略來提升自己的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德國在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當中一直穩步前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為企業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競爭環境。對這幾個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經驗的借鑒,有利于暢通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途徑。
一、發達國家裝備制造業競爭力提升狀況
(一)二次飛躍的美國
美國一直是世界經濟強國,但在上個世紀裝備制造業曾經走了下坡路,通過自身的調整后,最終擺脫衰敗,重又迎來復興。美國在裝備制造業上的復興,主要得益于科技創新。技術的先進性是美國90年代裝備制造業獲勝的關鍵武器,由先進的技術占領世界市場,依靠市場和用戶需求作為導向,快速開發新產品,以高質量產品投入市場,在全球經濟中求生存、謀發展,最終占領市場,使裝備制造業產品遍布全球。美國裝備制造業重振是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實現的,這當中政府在稅收、教育、就業培訓方面提供了大量投入。經濟結構調整、制造業內部結構調整和努力開拓新的出口市場、技術發展等多方面的因素,對中西部地區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則是通過改造和結構性調整,實行集中生產、分工細化、提高生產率、不斷推出新產品等措施,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二)后來居上的日本
日本的裝備制造業是從不發達到發達,經歷了一個趕超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日本通過進口發達國家的產品,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漸實現的。日本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模式是“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燕行形態理論模式演進。日本在進口的同時,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產技術,通過對進口產品的不斷模仿,積累經驗,同引進的技術一起,形成完備的生產經驗。在具備自行生產能力之后,日本便開始大量生產相應的產品,不再依靠國外進口。由于日本勞動力較發達,制造成本低廉,因此生產出的產品價格更低,國產化替代進口滿足了國內市場的大量需求的同時也打開了國際市場,推動了產品的升級換代,推動了日本的工業化進程。
(三)捷徑趕超的韓國
韓國從建國至今,短短不到70年的時間,裝備制造業發展速度空前,這其中政府以及財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韓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是政府主導型,政府對行業的發展進行引導。因此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裝備制造業的生產一直在發生變化,主導產業隨工業化的發展而不斷及時的進行相應調整。90年代開始,政府對裝備制造業內部進行結構升級,制定了周密的計劃,在這方面主要就有政府采取直接手段對于大型企業集團作出支持,設置專門的機構來對新型技術作出相應的引進以及實際應用,充分調動中小企業的微觀作用,并通過法律、財政等手段確保計劃順利執行。
韓國對于技術的作用一直保持著高度重視,并且在升級裝備制造業方面將科技進步當做其中堅力量。在引進技術的過程中,也不斷加強對自主科研的投入力度,重視教育與人才的培養,建立了眾多的科研機構。1951年到1987年的36年間,韓國在教育投資上的政府預算比例從2.5%提高到了22%。教育之外,政府還重視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盡管政府對技術的引進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但是對于企業的經營管理,政府始終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政府只是通過政策、法律、經濟等手段來間接的參與管理,從不直接對企業管理進行直接干預。由于政府隨時對裝備制造業進行監測,有效地保障了整個行業朝著計劃的方向發展。
(四)穩步前進的德國
德國在裝備制造業上面的技術水平較高,可謂技藝精良,它的發展注重以人為本,產品在制造過程當中遵循循環經濟原則,制造企業之間、企業與研究機構之間通力合作,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尤其注重中小企業之間的全面合作。20世紀80年代,德國由于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公司經營方面不夠成熟以及企業過度重視技術發展而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逐漸減弱,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陷入了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德國裝備制造業方面不但沒有出現起色,反而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一直停滯不前。面對這一困境,德國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德國政府在堅持企業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將重點轉移到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當中,并積極開展企業與科研機構進行對話。同時,政府出臺明確的方案,確定制造業的重點研究方向。財政方面,政府對企業給予資金支持,對沒有足夠資金進行自主研發的中小型企業給予貸款等優惠政策,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的建立。
二、對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啟示
(一)技術創新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動力
先進的科學技術是提升競爭力的主要方式,技術上不斷創新可以說是提升競爭力的根本動力,也是根本保證。一是具有創新觀念。政府方面,應該明確政府的責任范圍、行為邊界,培育宣傳創新理念,動員全民培養創新思維。企業方面,則應注重員工創新思維的培養,加大創新型人才引進數量,增強企業活力,增強企業的創造力。二是形成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形成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縱觀裝備制造業的成功經驗,沒有一個成功不是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的。提升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根本動力還是需要自我創新,只有以自我創新為發展動力,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自我創新需要通過資源的整合形成完備的創新體系。創新資源的整合包括多方面,人力資源、實物資源、資金資源、信息資源、制度政策資源都包括其中。三是擴建人才隊伍,提高人才素質。所謂科技以人為本,科技要創新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人思維的創新。許多區域裝備制造業之所以創新能力不足,主要還是由于沒有足夠的高技術人才。區域裝備制造業的升級只有在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優化科技人才結構的基礎上才能夠得以完成。endprint
(二)產業政策支持是提升競爭力的環境保障
1.產業政策支持現代市場體系建設。裝備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形成開放、競爭、統一、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才能夠降低企業的成本,使企業形成自身競爭優勢。因此,政府要從政策上支持發展裝備制造業的生產要素市場,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和統一健全的勞動力市場,大力發展金融與保險市場,這樣就能夠確保金融機構可以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推動企業的發展,并且支持建立和健全社會的信用體系,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營造一個公平、守信的市場環境。
2.政策配合完善產業金融服務體系。裝備制造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它的發展依賴于大規模的資金支持。而裝備制造業的資金支持如果僅僅來源于政府,不但會增加政府負擔,也增大了企業不能及時融到資金的風險。產業金融包括商業銀行、資本市場、開發銀行等,是直接融資同間接融資兩種融資方式的并存,銀行同企業并存。政府在企業融資方面應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同時予以監督。
(三)培育大企業集團是提升競爭力的有力投入
1.大企業集團有助于規模經濟的形成。規模經濟是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徑,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之后,生產成本會下降。首先,政府應該有選擇地重點扶持一些企業,按專業化分工協作來吸引配套企業和相關企業加入,形成制造業產業群,通過大企業的帶動,呼應產業群共同發展。其次,政府應該出臺各種相關的經濟政策,并且利用在裝備制造企業之間所進行的并購、重組和聯合,來減少在地區以及部門上面所產生的壟斷現象。再次,政府要促進企業的兼并與聯合,減少裝備制造業中企業的數量,擴大現存企業規模,這有利于培育裝備制造業核心企業,提高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的集中度。
2.大企業集團有助于對國際先進技術的追蹤。大企業集團的建立,有助于通過追蹤國際先進技術成果來發展自有技術,設計新產品。通過市場化的機制來調整產業組織結構,形成一批投資多元、實力雄厚、運作規范、競爭力強的跨行業、跨地區、現代化以及國際化的大型企業集團,并且充分發揮出這些集團所具備的優勢,與國際先進企業之間進行更加頻繁和緊密的合資合作,進而促進自身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掌握。
3.大企業集團有助于知名品牌的培育。品牌競爭力是企業競爭力在市場上的一種表現形式。品牌培育包括六個環節:一是要確立實施品牌戰略的重點大企業。二是加強企業建設,通過技術研發能力的提高、營銷和宣傳策略,培育企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三是確保在推廣企業品牌的過程中保證品牌優質化。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品性能高、附加值高,企業在推行品牌化的過程中需要對產品的質量、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做出嚴格的規定。四是在推廣品牌化的過程中,在國內市場率先推出一批優勢產品,結合產品的反饋,將產品進行提升,在合適的時機走向國際市場。五是抓好產品的市場營銷,用高品質、合理的價格來對產品進行有力宣傳,做好產品的促銷工作,短期內迅速占領市場。六是組織好政府、企業間品牌戰略的合作。政府對企業運營進行監管,并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確保企業的產品生產與加工都能按照要求進行。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