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
摘 要:作為兼科教師的課堂評價需要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增強其內在的自信心,適時糾正認知、價值理念偏差,講究評價語言的趣味性。
關鍵詞:點評;自信心;理念;趣味性
作為政治兼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狀況表現出來的評價藝術就顯得特別重要。教師巧妙而恰當的課堂評價,向正確方向指引著學生,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使教與學達到最佳的境界。
一、“心術”——尊重學生的人格,增強其內在的自信心
教師點評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為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全面發展服務。
如筆者蘇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請同學們結合中華民族美德故事和名言,談談中華民族具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生:結合《愚公移山》的故事,我覺得古代人民身上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創新的精神。
師:估計你平時看到很多關于對愚公移山故事的評論,很多國人覺得除了可以移開大山,還可以走出大山,你不覺得國人對愚公移山這個故事的反思,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身上還有反思和創新
的精神嗎?
生:(會意一笑)是的。
很明顯這是個學習基礎和能力都比較弱的學生,學生的回答
“創新精神”是個錯誤的答案,教師如果直截了當地糾正學生的錯誤,固然糾正了學生的認知偏差,但是可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師善意的點評,一方面留了個臺階給學生下,有效地保護了學生的面子,另一方面也巧妙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并順勢引導促使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由于受到生理、心理以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錯誤是不可避免的,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本,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做到尊重、理解、寬容,不斥責、挖苦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我們點評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和引導,增強自我發展意識、奮發向上的內驅力,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和效果。
二、“導術”——適時糾正認知與價值理念偏差
導即引導、指導,教師在探究課堂評價中對學生探究出的觀點或者活動結果做出判斷,并對課堂過程中反饋出的學生認知、價值觀方面的偏差作出合理的引導與指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下面是某兼科教師在“逆反心理”教學中的教學實錄片段。
師:作為中學生的我們與父母交往中的心理狀態有哪些變化?
生1:感覺父母有點啰嗦。
師:好,請坐!
生2:由原來的順從變得有點叛逆。
師:好,請坐!
生3:明知父母的建議是對的,仍然不聽。
師:好,請坐!
生4:感覺父母很麻煩。
師:好,請坐!
新課程雖然強調多激勵,少批評,但這并意味著毫無原則地進行“賞識”“激勵”。“感覺父母很麻煩”,“麻煩”是兒子對父母的評價,這學生連起碼的尊敬父母的道德觀念都已缺失,作為承擔思想教育的政治教師卻無視這一切,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是對政治學科的不負責任。這種舉動可能會帶來幾種后果:該學生的道德品質進一步淪喪,與父母關系更加惡化;對該班級其他學生可能會產生思想上的迷惑,從而導致其他同學的模仿,形成不好的班級道德風氣。
作為教師,發現學生認知理解上、情感感悟上有偏差時,教師需慎重地進行課堂點評,切忌為了鼓勵而無視正誤、顛倒黑白,應客觀地指出學生應糾正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通過及時、有針對性的課堂評價來引導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走上正確的軌道,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趣術”——講究評價語言的趣味性
趣即機智、詼諧的評價語言,教師在探究課堂評價中能夠運用趣味性語言。
筆者教蘇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從眾心理”這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當我說gou/gou/gou……,騎車你會怎么回答?
生:(學生齊聲唱到)哦嘞哦嘞哦嘞……
師:(壞笑)“哐”。
生:(驚訝)
師:自行車栽進溝里,我一直在喊溝、溝、溝,你們不聽。
生:(學生狂笑不止)
師:這也告訴我們不能盲目從眾啊,要學會明辨是非。
教師不是直接把這個幽默的故事呈現給學生,而是把這個故事進行合理的編輯,穿插在課堂的教學環節中,通過師生互動,教師富有表演性的評價,使課堂教學妙趣橫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敏捷和靈活,喚起了他們積極參與課堂、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時的喜悅情感,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下來,
穩步發展。
總之,兼科教師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應是開放性的,尊重學生的人格,啟發自信心,激發進取心,調動積極性,鼓勵自主性,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調節、改進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覃遵君.思想政治課發展性評價探討[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8(12).
[2]商發明.課堂教學評價新理念:以學評教[J].教育科學研究,2004(01).
[3]貢和法.精致和諧:政治課堂教學的一種追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9(03).
[4]李春枝.關于主體性課堂教學評價的探索[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5]張錚,姜敏.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5(01).
注:本文系江蘇省十二五規劃課題《區域推進品德學科兼科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
編輯 李建軍